李曉嬌 吳穹
摘 要 本文首先列舉了近年來高職畢業生就業狀況,接下來從學校辦學定位存在偏差、實訓環節嚴重不足、就業指導不夠充分等方面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主動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加強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加強輿論引導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偏見等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高職教育 就業 現狀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the Actuality of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uggestions
LI Xiaojiao[1], WU Qiong[2]
([1] Aviation Services Department, Changsha Nanfang Profess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8;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74)
Abstract At first, this paper lists the actuality of the graduates'employmen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n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this question,such as the target of the college is uncorrect, the practice is not enough,and the guide of the employment is poor. The last, gives the suggestions, just as the education consistents with the needs of society,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 ability for students, and change the prejudic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loyment; actuality
高等職業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近年來,由于國家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高職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辦學效果顯著,培養規模不斷擴大,目前高職畢業生已接近每年高校畢業生總數的一半。但在規模擴大的同時,高職院校本身并未做到與時俱進,從而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反日益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導致培養的人才缺乏競爭力優勢,很難滿足就業市場需求。因此,就業問題成為高職教育需要加以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1 近年來高職畢業生就業狀況
在目前國家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持力度,整體就業形勢基本向好的大環境下,占據畢業生規?!鞍氡诮健钡母呗毊厴I生卻無論在學歷、個人能力,還是工作經驗等方面都受到了嚴峻的考驗,總體就業率普遍低于本科院校畢業生三到四個百分點,工資水平大約低600-800元。以2011屆高校畢業生為例,這一群體在畢業半年后的全國整體就業率為89.6%,其中本科院校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2%,而高職院校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88.1%,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略低一些;2011屆高校畢業生半年后月收入為2815元,高職院校畢業生僅為2142元。從其他方面情況看,211 院校、非211 院校和高職院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的花費分別為1230元、1138元和 1061元,高職畢業生不僅沒有明顯優勢,還處在相對不利的位置上。在雇傭主體方面,高職畢業生最多的雇主類型是民營企業/個體,盡管時至今日大多數民營企業發展勢頭也比較好,并存在著靈活性強、競爭壓力相對較小、內部氛圍較為和諧等自身獨特的優勢,但與國企、跨國公司等畢業生所熱衷的一類崗位相比,其各方面待遇偏低、對個人鍛煉助力不大、成長環境和未來發展空間不容樂觀等劣勢也非常明顯。此外,在整個大學畢業生群體中,高職畢業生對學校滿意度最低,僅為68%,而211院校畢業生通常為83%,非211院校畢業生也達到了74%,應當說,這一結果也與就業不夠理想有很大關系。
2 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擴招過快、生源質量滑坡、高職院校水平參差不齊、教育質量下降等社會因素,也有受教育程度較低、實踐經驗不足、就業心理誤區的等學生自身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高職院校本身存在的問題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辦學定位存在偏差導致學生“學非所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各類職業教育院校如同雨后春筍。由于發展速度較快,加之相互之間的比較和競爭,大部分院校過于重視在校園建設、招生規模等看得見的“硬指標”擴充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使學校的外在“名片”看起來更加富有吸引力,而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自身辦學定位等“軟指標”方面就沒有進行深度考量,在一味“招兵買馬”、做大做強的同時,多數學校都忽視了“內功”的修煉,做細做實的功夫不夠。突出表現為:通用類專業設置過多,甚至與普通高等學校雷同,特色明顯且滿足未來就業需求的專業設置不足或沒有,選用的教材沒有緊跟時代的發展變化和技術創新趨勢,教師本身的實踐能力不夠、實踐經驗缺乏,導致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與未來就業崗位需要嚴重脫節。在調查過程中,有很多學生反映書本上的東西工作中用不上,而工作需要的知識在校學習期間又沒有講授,進入用人單位后需要較長的“磨合期”,或是必須在經過單位組織的針對性技能培訓才能適應并逐步勝任。
實訓環節嚴重不足導致學生“紙上談兵”。近幾年,熟練的技術工人和產業工人相對短缺,社會對各類畢業生實際操作能力要求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本應定位于“培養職業技能型的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畢業生相對普通高等學校的本科畢業生和研究生而言應當具備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但目前各高職院校在具體的專業課程設置上卻沒有很好地體現這一時代要求,具體表現為:知識講授類課程較多,實習實訓課程比例較少,部分課程甚至沒有安排實訓環節,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更新不夠及時,場地設置受限,設施設備陳舊老化,甚至與目前主流設備存在“代差”,不能很好地滿足未來崗位需要,更沒有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具體制定實施計劃,導致學生實踐經驗不足、動手機會缺乏,很多畢業生實踐動手能力較低,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普通高等學校的畢業生。不難預見,在知識運用和積累上本就存在弱勢的高職畢業生,若是在應當占據一席之地的動手能力上也表現的“技不如人”,其就業前景可想而知。在調查中,不少用人單位反映,當下高職院校教學中最應該改進和大力加強的地方就是“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
就業指導不夠充分導致學生“定位不準”。部分高職院校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學生在校期間的管理和學習成績的提高上,對于學生就業問題這一整個教學過程的末端環節,并沒有提到應有的重視程度,學生在校學習的幾年,都沒有開設相關課程或是系統安排專門的老師進行就業指導,普遍做法是在畢業離校前夕,通過“講座”、“專題”等傳統簡單方式開展畢業生指導和咨詢工作,更談不上對整個畢業生群體進行系統全面和全方位的就業心理輔導。由于相關工作不充分,導致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普遍存在“就業誤區”,比如,有些畢業生就認為畢業后找工作還要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一紙定終生”,一輩子只從事這一個崗位,將專業對口、收入穩定作為自己的擇業標準,在等待與觀望中錯失了不少良好的就業機會。而有些畢業生則存在先就業再換崗的“騎驢找馬”心理,不管是否適合自己,先隨便找一個崗位就業,在發現崗位與求職預期不符后,不是積極想方設法去適應,而是簡單地辭職了事,導致“頻繁跳槽”,工作經驗積累嚴重不足,就業率和對工作崗位的滿意度都較低。
3 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幾點思考
就業問題既關系到學生個體的未來發展,更是高職院校本身乃至整個高等職業教育行業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高職院校要做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徹底解決就業難題,可以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主動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高職院校本身要始終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合理確定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目標,組織專門力量對畢業生擬從事的行業特別是目標企業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重點分析其各個工作崗位對畢業生專業素質和技能的特殊要求,探索構建科學詳盡完備的人才素質能力模型,在此基礎上以工作過程為標準做好課程體系的開發設計,逐步完善課程設置,選好用好專業教材,選準配強授課教師,使“課堂所學”即為“工作所需”,真正實現校園與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讓高職院校畢業生走出校門即能上崗,真正做到頂崗。
二是加強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高職院校畢業生應當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尤其是動手實踐能力和崗位創新能力,要對未來崗位所涉及到的技能和各種機械做到了如指掌、熟練使用,這是與其他注重知識傳授和研究能力培養的本科院校畢業生相比最大的優勢。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集中精力在優勢領域打造院校品牌,特別是要注重學用結合、學以致用,重點突出對學生個人能力的鍛煉,使培養的學生真正成為工程技術實踐領域的“專才”,真正成為就業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搶手貨”。
三是加強輿論引導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偏見。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主要來自專科批次和部分本科二批、三批的錄取生,雖然不能簡單地將高考分數與能力劃等號,更不能簡單地將分數低等同于能力低,但不可否認,高職院校的生源教育基礎相對較差。同時,隨著普通高校的擴招,社會上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又重新抬頭,認為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只能做基礎、簡單、重復性強的工作,在社會分工中充當的是底層“苦力”的角色,這無疑是對職業教育的沉重打擊。高職院校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輿論引導工作,建立相對完善的信息發布機制,使公眾能夠方便查詢院校的培養特色、專業設置、師資力量和學生就業情況。同時,積極實現“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有機結合,加強校企交流,不僅要利用學生實習的機會到企業去搞好宣傳,還要創造條件使企業走進校園、了解學生,通過建立校企之間更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寬闊就業平臺。
參考文獻
[1] 麥可思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http://wenku.baidu.com/view/5a1143 65f5335a8102d22044.html
[2] 叢筠.淺析高等職業教育就業狀況.現代企業教育,2011(19).
[3] 張宇.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勞動力市場分析.職教通訊,2006(6).
[4] 黃敬寶.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綜述.經濟研究參考,2012(36).
[5] 張宇.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勞動力市場分析.職教通訊,2006(6).
[6] 秦祖澤,劉迎春,覃事剛.發揮企業辦學優勢 創新“校企共同體”辦學新模式.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4).
[7] 李夢卿,張碧竹.我國校企合作辦學制度的回顧與思考.職業技術教育,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