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亦飛
【摘 要】“習題講評課”是高三生物教學必備的課型,如何才能提高其教學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依托《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等精心編制試題,提高訓練的有效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學情,提高講評引導的針對性;第三,要設置有效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思維的有效性;最后,教師要及時反思,總結提高。
【關鍵詞】習題講評課;教學有效性;編制習題;引導探究;反思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最大的失敗是包辦,而學生最大的悲哀是依賴。其實無論“包辦”,還是“依賴”,都反映出人的“惰性”,這種“惰性”的教與學,其結果培養出的必是單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人的發展,也不利于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那我們如何才能走出這種“惰性”教學呢?現代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首先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有效性。如何提高“生物習題講評課”的有效性?結合省生物基地校課題《優化習題策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研究》的研究,我進行了探索。
一、精心編制習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依托《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要求》按章節的知識點逐一編寫習題。如關于“基因自由組合定律”這一知識點,依《教學要求》:①能闡明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內容和實質;②能運用基因自由組合定律解釋和預測一些遺傳現象,推斷性狀的顯、隱性關系及基因型、表現型,進行相關計算,本人編制了以下難度梯度的習題,提高了訓練的有效性。
1.基因型為YYRr的個體產生的配子是( )
A.YR和YR B.Yr和Yr
C.YY和Rr D.Yr和YR
2.基因型為RrYY的生物個體自交,產生的后代,其基因型的比例為( )
A.3:1 B.1:2:1 C.1:1:1:1 D.9:3:3:1
3.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發生于下圖中哪個過程( )
AaBb■1AB∶1Ab∶1aB∶1ab ■雌雄配子隨機結合 ■子代9種基因型 ■4種表現型
A.① B.② C.③ D.④
4.豌豆種子子葉黃色(Y)對綠色為顯性,形狀圓粒(R)對皺粒為顯性,某人用黃色圓粒和綠色圓粒進行雜交,發現后代出現4種表現型,對性狀的統計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
(1)每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符合______定律。
(2)親本的基因型為______。
(3)在雜交后代F1中,非親本類型占的比例是______,F1中純合體的基因型是______。
(4)F1中黃色圓粒豌豆的基因型是______,若使F1中黃色圓粒豌豆與綠色皺粒豌豆雜交,則F2中純合體所占的比例為______。
【編題說明】第1小題要求學生理解自由組合定律的內容和實質,屬于容易題;第2小題考查能運用自由組合定律推斷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屬于容易題;第3小題要求學生理解自由組合定律發生的時間(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易與雌雄配子隨機結合混淆,錯誤率高,屬中等難度題;第4小題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屬于難題。
二、耐心引導探究
布魯納曾指出教師教導學生時,目的不在增加學生對某學科的知識,而是鼓勵他們要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共同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生應主動去尋找知識及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對于學生做錯的習題,教師不要急于講評,但可以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如課本、圖表或視頻等,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來解決。
1.課前準備:錯題統計,錯因分析,設計練習,明確目標
做好習題分析是上好講評課的基礎。現在提倡教師在課堂上少講、精講,以便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但這不是說教師就輕松了,我們的功夫應花在課前準備上。在評講習題之前可以找不同類型的學生面對面交流,以便獲取關于學生對習題感受的第一手資料,如學生的主要錯因等。如果我們不去分析學生出錯的真正原因,評講時就沒有針對性,那么,學生就不會有好的收獲。同時也應把握好試題評講的深淺度,對典型題和常規題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只有認真做好了課前準備,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學活動:哪些問題學生可以自主探究完成;哪些問題學生需要合作討論完成;哪些問題需要老師重點講解;哪些問題需要我們引導學生總結方法等。在明確教學目標,確定講評重難點的基礎上,再進行教學設計,會讓習題講評課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2.課堂活動:合作交流,展示分享,歸納總結,拓展提高
講評課教師應該尊重學生自主性,避免“一言堂”,多一點啟發和鼓勵,引導學生主動融入講評課中,并提供給學生自己總結、自行講評的機會,要求學生分析錯誤原因,鼓勵學生用已有知識說明自己持不同觀點的理由,鼓勵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大家共做一道題、共評一道題,這樣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教師在學生講評結束后,一定要有恰當精要的總結和點評。有時教師還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并總結方法、規律。互動不只是師生你來我往的問答,更是思維碰撞激發出的火花。這樣教與學才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例1:在下圖3個密閉裝置中,分別放入質量相等的三份種子:消毒且剛萌發的小麥種子、剛萌發的小麥種子及剛萌發的花生種子。把三套裝置放在隔熱且適宜條件下培養,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當A和B玻璃管中的水珠開始移動時,分別記錄其移動速率VA和VB,則VA B.如果A和C中都消耗了等質量的有機物,記錄溫度計讀數為TA和TC,則TA>TC C.如果B和C中都消耗了等質量的有機物,記錄水珠移動距離LB和LC,則LB D.如果B和C中都消耗了等質量的有機物,記錄溫度計讀數為TB和TC,則TC>TB
在講評上面這道選擇題時,教師不要急于正面講評其對與錯的原由,可先就裝置提出以下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①水珠移動的原因是什么?這與CO2氣體有關嗎?②種子消毒與否有何區別?③小麥種子與花生種子在組成物質含量上有什么不同?接下來,小組間進行交流討論,達成共識,選出正確答案C;最后再引導學生總結:①NaOH溶液的作用有二:一是調節酸堿度;一是用于吸收CO2;本實驗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用于吸收CO2,所以水珠移動是由于O2被消耗引起的。②O2消耗的多少取決于呼吸作用的強弱,由于消毒的種子中不含微生物,其總體呼吸較弱,耗氧量較少,故VA 3.課后反思:構知識網,建錯題本,寫教后思,提師生能 通過錯題反饋和展示分享環節,老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知識點、解題思路及錯誤原因),從而為今后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積累經驗,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學生要建立錯題集,反思答錯題的原因,并且能補充該知識點和其他知識的聯系,這樣有利于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網絡,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同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還要琢磨科學的解題方法,以便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引導其總結規律,提高解題效率。 例2:取1個含有1對同源染色體的精原細胞,用15N標記細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14N的培養基中培養,讓其連續進行兩次有絲分裂,形成4個細胞,這4個細胞中含15N的細胞個數可能是:( ) A.2 B.3 C.4 D.前三項都對 到第一個班上課,我在講評時,是讓學生畫圖進行辨析,得出正確答案D就了事了。我不是說這種方法不好,相反,此種教法是科學的,因為對于初次接觸這道題的同學來說,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問題在于就題論題,而沒有上升至規律來提升。通過課后反思,我在到第二個班上課時,還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①帶有放射性的脫氧核苷酸鏈有幾條?②根據DNA的半保留復制特點,無論復制多少次,帶有放射性的DNA始終有幾條?③與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相比,有絲分裂后期有什么特點(套用前者的話是“姐妹染色單體分離,非姐妹染色單體自由組合”)?④子代細胞中最多有幾個細胞帶有放射性,最少有幾個細胞帶有放射性(最多4個;最少2個)?⑤對于任意一個子代細胞而言,最少有幾條DNA帶放射性,最多有幾條DNA帶放射性?學生思考討論之后,師生共同總結規律:核DNA(全部用15N標記)為2N的細胞,無論復制多少次,帶有放射性的DNA始終有4N;子代細胞中最多有4N個細胞帶有放射性,最少2個;對于任意一個子代細胞而言,最少有0條DNA帶放射性,最多有2N條DNA帶放射性。最后再設計拓展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探索講評課有效性教學的反思 1.與過去的課堂相比,雖不能說“顛覆”,但至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根據錯題反饋情況,分析錯因及該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展示分享以達成共識。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每節課總感覺是那么的短暫,意猶未盡。 2.困惑 ①由于課堂開放,生成性資源較多,對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自身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由于學生差異較大,編制的習題很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綜上所述,教、學要真正走出“惰性”,提高生物習題講評課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精心編制試題,提高訓練的有效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學情,提高講評引導的針對性;第三,要設置有效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思維的有效性;最后,教師要及時反思,總結提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課改道路上,我們仍需不斷地探索,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
在講評上面這道選擇題時,教師不要急于正面講評其對與錯的原由,可先就裝置提出以下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①水珠移動的原因是什么?這與CO2氣體有關嗎?②種子消毒與否有何區別?③小麥種子與花生種子在組成物質含量上有什么不同?接下來,小組間進行交流討論,達成共識,選出正確答案C;最后再引導學生總結:①NaOH溶液的作用有二:一是調節酸堿度;一是用于吸收CO2;本實驗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用于吸收CO2,所以水珠移動是由于O2被消耗引起的。②O2消耗的多少取決于呼吸作用的強弱,由于消毒的種子中不含微生物,其總體呼吸較弱,耗氧量較少,故VA 3.課后反思:構知識網,建錯題本,寫教后思,提師生能 通過錯題反饋和展示分享環節,老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知識點、解題思路及錯誤原因),從而為今后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積累經驗,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學生要建立錯題集,反思答錯題的原因,并且能補充該知識點和其他知識的聯系,這樣有利于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網絡,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同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還要琢磨科學的解題方法,以便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引導其總結規律,提高解題效率。 例2:取1個含有1對同源染色體的精原細胞,用15N標記細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14N的培養基中培養,讓其連續進行兩次有絲分裂,形成4個細胞,這4個細胞中含15N的細胞個數可能是:( ) A.2 B.3 C.4 D.前三項都對 到第一個班上課,我在講評時,是讓學生畫圖進行辨析,得出正確答案D就了事了。我不是說這種方法不好,相反,此種教法是科學的,因為對于初次接觸這道題的同學來說,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問題在于就題論題,而沒有上升至規律來提升。通過課后反思,我在到第二個班上課時,還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①帶有放射性的脫氧核苷酸鏈有幾條?②根據DNA的半保留復制特點,無論復制多少次,帶有放射性的DNA始終有幾條?③與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相比,有絲分裂后期有什么特點(套用前者的話是“姐妹染色單體分離,非姐妹染色單體自由組合”)?④子代細胞中最多有幾個細胞帶有放射性,最少有幾個細胞帶有放射性(最多4個;最少2個)?⑤對于任意一個子代細胞而言,最少有幾條DNA帶放射性,最多有幾條DNA帶放射性?學生思考討論之后,師生共同總結規律:核DNA(全部用15N標記)為2N的細胞,無論復制多少次,帶有放射性的DNA始終有4N;子代細胞中最多有4N個細胞帶有放射性,最少2個;對于任意一個子代細胞而言,最少有0條DNA帶放射性,最多有2N條DNA帶放射性。最后再設計拓展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探索講評課有效性教學的反思 1.與過去的課堂相比,雖不能說“顛覆”,但至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根據錯題反饋情況,分析錯因及該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展示分享以達成共識。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每節課總感覺是那么的短暫,意猶未盡。 2.困惑 ①由于課堂開放,生成性資源較多,對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自身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由于學生差異較大,編制的習題很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綜上所述,教、學要真正走出“惰性”,提高生物習題講評課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精心編制試題,提高訓練的有效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學情,提高講評引導的針對性;第三,要設置有效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思維的有效性;最后,教師要及時反思,總結提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課改道路上,我們仍需不斷地探索,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
在講評上面這道選擇題時,教師不要急于正面講評其對與錯的原由,可先就裝置提出以下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①水珠移動的原因是什么?這與CO2氣體有關嗎?②種子消毒與否有何區別?③小麥種子與花生種子在組成物質含量上有什么不同?接下來,小組間進行交流討論,達成共識,選出正確答案C;最后再引導學生總結:①NaOH溶液的作用有二:一是調節酸堿度;一是用于吸收CO2;本實驗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用于吸收CO2,所以水珠移動是由于O2被消耗引起的。②O2消耗的多少取決于呼吸作用的強弱,由于消毒的種子中不含微生物,其總體呼吸較弱,耗氧量較少,故VA 3.課后反思:構知識網,建錯題本,寫教后思,提師生能 通過錯題反饋和展示分享環節,老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知識點、解題思路及錯誤原因),從而為今后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積累經驗,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學生要建立錯題集,反思答錯題的原因,并且能補充該知識點和其他知識的聯系,這樣有利于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網絡,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同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還要琢磨科學的解題方法,以便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引導其總結規律,提高解題效率。 例2:取1個含有1對同源染色體的精原細胞,用15N標記細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14N的培養基中培養,讓其連續進行兩次有絲分裂,形成4個細胞,這4個細胞中含15N的細胞個數可能是:( ) A.2 B.3 C.4 D.前三項都對 到第一個班上課,我在講評時,是讓學生畫圖進行辨析,得出正確答案D就了事了。我不是說這種方法不好,相反,此種教法是科學的,因為對于初次接觸這道題的同學來說,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問題在于就題論題,而沒有上升至規律來提升。通過課后反思,我在到第二個班上課時,還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①帶有放射性的脫氧核苷酸鏈有幾條?②根據DNA的半保留復制特點,無論復制多少次,帶有放射性的DNA始終有幾條?③與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相比,有絲分裂后期有什么特點(套用前者的話是“姐妹染色單體分離,非姐妹染色單體自由組合”)?④子代細胞中最多有幾個細胞帶有放射性,最少有幾個細胞帶有放射性(最多4個;最少2個)?⑤對于任意一個子代細胞而言,最少有幾條DNA帶放射性,最多有幾條DNA帶放射性?學生思考討論之后,師生共同總結規律:核DNA(全部用15N標記)為2N的細胞,無論復制多少次,帶有放射性的DNA始終有4N;子代細胞中最多有4N個細胞帶有放射性,最少2個;對于任意一個子代細胞而言,最少有0條DNA帶放射性,最多有2N條DNA帶放射性。最后再設計拓展練習,以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探索講評課有效性教學的反思 1.與過去的課堂相比,雖不能說“顛覆”,但至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根據錯題反饋情況,分析錯因及該題所涉及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展示分享以達成共識。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每節課總感覺是那么的短暫,意猶未盡。 2.困惑 ①由于課堂開放,生成性資源較多,對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自身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由于學生差異較大,編制的習題很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綜上所述,教、學要真正走出“惰性”,提高生物習題講評課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精心編制試題,提高訓練的有效性;其次要充分了解學情,提高講評引導的針對性;第三,要設置有效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思維的有效性;最后,教師要及時反思,總結提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課改道路上,我們仍需不斷地探索,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