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 要】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加強發散思維的訓練,培養發散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進行創造性學習,是把化學學活、學好的有效方法之一。
【關鍵詞】化學教學;發散思維;方法;能力;培養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關鍵和核心。它具有多端性、伸縮性、靈活性、新穎性和批判性等特點。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注意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一、學會知識能力的遷移,舉一反三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感到,有些學生對于化學課的學習,因思維定勢,思考問題的方法受到某種固定“模式”的束縛,對具體問題不加深入分析,照抄答案,形成單純模仿的不良習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零碎的化學知識聯為一體,學會知識能力的遷移,這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途徑。這種訓練,可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較快地形成應付千變萬化的情況和解決“千姿百態”問題的良好思維基礎。教師在進行逆向、變題、變式訓練的同時,教給學生類比或對比的方法,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多方面的聯系和比較,從而實現知識和方法的遷移。例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設計一些變換角度,變換側面的思考題:“①石墨、金剛石在氧氣中燃燒是什么變化?②用石墨人工合成金剛石是什么變化?”學生將已學過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等概念準確地轉移到具體問題上,得出正確結論。又如“通常用澄清石灰水來鑒別二氧化碳”。教師有意地對問題的條件和結論做適當變化,要求學生回答:“用不同的操作方式使氫氧化鈣溶液(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應。”
①將澄清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振蕩;
②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③將內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燃燒時有二氧化碳產生的火焰上方;
④將石灰漿抹在墻壁上吸收二氧化碳。
再比如,“分析CO2+C 2CO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對初中學生來說,考慮上述問題比較困難。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有關的諸如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等知識,一步一步地引入問題中,并緊緊抓住還原反應(即含氧化合物失氧)這個概念,與H2+CuO Cu+H2O的反應做對比,開拓一個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順利地實現知識的垂直遷移,并進一步提出:“2H2+O2 2H2O是否是氧化——還原反應?”學生因突破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只要通過類比,就很容易掌握。
類似上述“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問題的訓練,步步深入,層層推進,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將所學知識遷移,并能舉一反三。
二、用不同的知識,討論、分析同一問題,加強知識間的聯系
在化學教學中,不少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只從某一方面分析、講解,習題的解答只滿足尋找一個正確的解答過程,這種集中思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相反,如果用不同知識分析同一問題,既可以提高學生發散思維由此思彼的良好品質,又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將知識點結成知識網,使知識縱橫聯系,形成統一整體,同時也有利于問題的變通,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十分有益。
這種訓練由教師給學生輸入一個信息,然后學生根據這個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輸出許多新的信息,使松散的知識條理化,比如在學完《自然界的水》這一單元后,向學生提出:“通過水的化學式H2O,你知道些什么?”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識解答:①從元素組成來看,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水是氧化物;②從分子角度來看,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又如在初中化學教材中,沒有詳細地介紹水的各種化學性質,但在第十、十一單元酸、堿、鹽中涉及了不少,教師啟發學生以水為知識點展開討論,歸納出水的下列性質:
①酚酞、石蕊在水中溶解,分別形成無色溶液、紫色溶液;
②水在直流電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③水的PH值通常狀況下為7;
④水與某些酸性氧化物反應生成酸;
⑤水與某些堿性氧化物反應生成堿;
……
通過上面的訓練,使知識向多方面擴散。這樣重點突出,脈絡清楚,也收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當然引導學生思維發散后,還應該使學生的思維適當集中。例如“證明木炭、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以及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都生成二氧化碳”的題目,這種思維形式就是集中思維,集中思維能加強學生的記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準確地把握思維的發散和集中,使其更好的促使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
三、一題多解,促進發散
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學會知識方法的遷移后,教師要用典型的生活中的日常信息來強化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一些多結論、多途徑的思考題,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從已掌握的知識,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答,既可加深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又可以培養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形成“多則擇優,優則達快”敏捷的思維方式。
(下轉第70頁)
(上接第69頁)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這一課題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探求,用多種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可能途徑:
①通過可燃物的燃燒,如碳、一氧化碳、蠟燭在空氣(或氧氣)中燃燒。
②通過化合物高溫分解,如高溫煅燒石灰石。
③通過還原反應,如分別用碳還原氧化銅;
④用含有碳酸根的化合物與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
還有在化學教材中出現的用多種方法制取某種物質,用多種方法鑒別常見的物質,這些題涉及的知識較多,而且能夠得出多種結論的訓練,都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四、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觸類旁通
歸納總結,正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同時也為一般到特殊設下埋伏。
在訓練過程中應該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概況能力。為了使學生重現和強化所學知識,督促學生復習和理解重點內容,便于記憶有關結論,要按類型精選有關的習題進行有目的的練習,通過練習,使所學知識由“會”到“活”、有“活”到“用“。即會口頭敘述,又能書面表達,并逐步摸索解這一類型題目的一般規律。在訓練時,通過回答問題、討論、辯論等形式,從正面、側面、反面,多角度地設計各類練習題,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防止學生對知識的簡單模仿或公式的機械套用。不出偏題、怪題、難題,不搞題海戰術,積極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路,把已掌握的規律用于解答各類習題中去,達到觸類旁通。
例如講完“氧氣和氫氣的實驗室制法“后,及時歸納學生回顧兩種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收集方法及原理,歸納出:
①反應物狀態為固體且反應條件需要加熱的,用固+固加熱反應生成氣體型裝置;
②反應物狀態為液體,用固+液反應生成氣體型裝置;
③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可用向下排空氣法;
④密度大于空氣的氣體可用向上排空氣法;
⑤難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的氣體可用排水集氣法收集。
像酸、堿、鹽的化學性質的教學,無機化合物互相反應的教學,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但決不是照本宣科,把書本的結論搬到黑板上,而是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歸納總結,得出相關結論。
總之,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提供訓練材料,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多方面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不斷得到啟發和深化,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對于教師本人來說,重視、引導、培植學生可貴的發散思維品質,也是自身永葆教學思想以及學術思想青春活力的源泉之一。
【參考文獻】
[1]雷文擱.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張蓓.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巢湖學院附屬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