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紀元
新形勢下的課程改革給我國的基礎教育注入源頭活水,使教育工作者必須更新教育觀念,轉換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反思教學行為,轉變教學方法,構建融知識、趣味、合作、探究為一體的高效課堂,提高全體學生的英語學習素質。課程改革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我國的基礎教育注入源頭活水,使教育工作者煥發了極大的熱情,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逐漸形成,融知識、趣味、合作、探究為一體的高效課堂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作為負責全縣英語教學的教研員,深感責任重大,為使新課改理念深人心,本文從新課改的原因、基本理念來探討教師所面臨的困惑及應對、新課改對師生教與學要求,進一步探討新課改下中學英語高效課堂如何在全縣各校進行推廣,并將自己在新課改中的幾點體會做了總結和概括。
一、領悟中學英語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課程理念之一: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最基本的含義是指中學英語課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學生。無論他們的年齡、性別、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如何,不論他們的天分以及他們的數理基礎、理科的悟性的高低,也不論他們民族、地方經濟的差異,他們生活在農村還是生活在城市等,教師都應賦予他們同等的學習英語的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盡可能好的教育,并在《標準》確定的課程目標指引的方向上有所進步。
新課程理念之二:倡導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通過類似于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樹立科學精神。
二、初中英語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的困惑及教師應對策略
1.課時內容安排的靈活性與課時時間固定性的矛盾經常出現。
2.教參、教具、學具的缺乏,教師只能依靠自己制作課件。
3.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不足。在探索學習的實踐中,他們卻想動而不知如何動,敢做而不懂如何做。如果老師啟發、誘導不夠,他們或者縮手縮腳、或者手忙腳亂、或者毫無頭緒、或者亂七八糟,往往無法達到教師的預期目的。
4.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有些問題的拋出,學生沒有經過獨立思考就進行交流,這是沒有意義的、無效的學習。教師對交流的內容、時間卻不好把握。太難了,不易討論出所以然;太易了,又缺乏討論的必要性。時間久了,影響教學內容;時間太短,又停留于形式。
三、中學英語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要求
1.推崇新的教學理念,轉換教師角色。對于教師與學生的位置而言,傳統的大綱強調老師在教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強調大量的知識灌輸,使課堂變成了“一言堂”。這樣,學生的創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壓制;而新課程強調老師不僅要教英語,而且要育人,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不是學生配合老師上課,而是老師要服務于學生的發展,要給學生參與的機會,鼓勵學生學習。教師要面對全體,因材施教,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反思教學行為,轉變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發展的關注范圍而言,新的課程標準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為根本,注重學生在技能、知識、情感、策略和文化素質方面的綜合發展。而傳統英語教育受到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往往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把學生當容器,大量灌輸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注重的只是一些機械呆板的語法條款、詞匯、句型和語言點,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學生個性得不到發展,語言交際運用能力低下,外語教學始終未能擺脫“老師教,學生記,學生背”的怪圈,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語感、觀察力、思維力、創造力及德育、美育等得不到全面的發展。新課程下的英語教學既強調英語知識技能及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又關注學生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從而發展了個性,提高了人文素質。
3.追求教學特色,形成獨具魅力的教學風格。對于學生所學知識范圍而言,新課程強調實現課內知識的理解到課外知識及教育資源的廣泛運用的轉變,從而了解世界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學中,學生除學習課本知識以外,還強調學生課外多收聽和觀看英語節目,并舉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英語朗讀、英語角等活動,讓學生在課后堅持用英語交際;搞好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面,指導學生利用機會勤于練筆,如寫英語日記、英語小作文,辦英語板報,寫明信片等,以加強英語寫作能力的訓練等。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又有助于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現代化教育資源的廣泛利用,有利于開拓學生的學習渠道,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進行有效地學習。
4.變革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對于學習方式及學習反應而言,新課程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倡導體驗、實踐、參與,注重學生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的形成,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在《英語課程標準》中,對初中生應達到的學習策略目標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也相應地帶來了學生學習反應的變化。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反應轉為有計劃、有目的的行動,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自學能力將得到極大提高。目前,對于許多農村初中學校來說,英語課程的學習還處于起始階段,學生剛剛起步,自學能力不高,但他們對英語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濃厚的興趣,在這個階段內,增強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這種意識,學生才可能會變被動為主動,才可能養成自學的習慣,從而培養起自學的能力,極大地促進學生對英語的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采用雙向性教學模式,即由“灌輸——接受式學習”轉向“自主性——研究性學習”,這是新課程在教學模式上發生的深刻變化。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要求人們能及時得獨立得獲取處理信息,必須使學生在學校就學會獨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以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因此,老師不但要會教,而且要使學生會學。在教學中,凡是比較淺顯的、經過學生自己學習可以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解決,包括課前預習、課堂上自己閱讀課文,獨立思考,課后獨立作業,自己組合,扮演角色,進行口語操練,復習鞏固。總之,新課程要求學生最大限度地動起來、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課程改革給初中英語教學帶來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變化,它的核心思想是:英語教學應以促進學生全面、主動的發展為本,以提高全體學生的英語學習素質為綱,做到“All for students,for all students and for students al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