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鵬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轉型是應對我國社會轉型的必然要求。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能、教育魅力、教育公平、教育評價等方面存在不足。借鑒公民科學素質教育的經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精確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專業化分工、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測評的制度以轉變成能力導向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從而促進教育對象在社會轉型期的自由全面發展。
關鍵詞:社會轉型 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科學素質教育 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a)-0197-02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轉型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轉型是應對我國社會轉型的必然要求,社會轉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勢所趨。當前,轉型時期的我國社會呈現出多元性與多變性。正如有的學者描述的那樣,轉型中的當代社會呈現出模糊、交互與多變的狀態,“所謂模糊是指社會新的要素與領域形成時間短,人們對其本質、功能、規范的認識及心理適應,尚處在探索之中;所謂交互是指社會新的要素與領域相互交叉與滲透,在發展變化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多;所謂多變是指社會新的要素與領域還在不斷擴展、延伸,不斷衍生出新情況、新問題”[1]。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主體性隨之增強——這也意味著要滿足的利益訴求也要增大;自主選擇性隨之增多——這也意味著要滿足的需求口味也要增多。同時,社會環境影響的不斷加大,多樣的社會思想觀念也在侵襲著人們,人們更容易接受一些不良的思想觀念以滿足自己“被制造出來的虛假需要”。這就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現實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社會轉型以服務于人在社會轉型期的自由全面發展。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學生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高校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定型的關鍵階段,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要。如習總書記所說“打鐵還需自身硬”,那么面對社會轉型時期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轉型的實驗,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武器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形防御陣地就顯得尤為必要。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轉型須面對的幾個基本問題
2.1 教育功能的異化
異化一詞的法文是aliner(動詞)和 alienation(名詞),其本義是轉讓和出賣。在繼承費希特、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異化論的基礎上,馬克思對異化理論做出了新的突破。在馬克思那里它主要指勞動異化,即“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2]。那么在階級社會,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必然也存在異化現象。教育異化是指“在教育領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義上作為人培養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手段而反過來操縱了下一代人,使人的發展成為達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來面目,被教育所操縱,教育把人異化了”[3]。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異化問題主要體現在教育功能的失語。我國學術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實踐活動,本質在于促進社會成員實現全面發展,這是非常正確的。但在教育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往往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宣傳、維護社會秩序的政治功能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功能。如在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公民德育等方面,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總是以灌輸的手段強調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和集體主義價值觀。教育者只是負責說教,然后用考試的形式來綁架受教育者。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功能的失語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內化,使得其成為受教育者異己的力量,甚至造成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偏見。如社會對馬克思主義專業的輕視與偏見。
2.2 教育魅力的不足
身邊經常有學生戲稱思想政治教育課是最適合上課睡覺的課程,這側面體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魅力不足的問題。而這一問題可以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上找到原因。
首先,有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與其所承載的教育任務不協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是指“教育者在具備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基本素質的基礎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通過堅實的理論功底、完善的知識結構、嫻熟的工作技能、優秀的品德風范所體現出來的內在吸引力,具體包括理論魅力、知識魅力、藝術魅力和人格魅力”[4]。然而現實中有教育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多為資深黨政干部與高級教授。這些教育者在實際的工作中往往身兼數職,他們被行政事務與科研課題所牽絆,很難將時間和精力專職的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其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由于自身素質、經驗、實力等的局限限制了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魅力;同時由于高校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養力度不足,也影響了這些未來具有教育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成長,這特別體現在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建設上。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調查的138份有效問卷中,“有近半數的人,認為輔導員人數的配備沒有按規定配備,在職稱晉升、相關的激勵措施的采取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5]。再次,這些年來,我國高校呈現出招生規模迅速擴大、在校大學生人數激增以及學生個性多樣化和專業結構復雜等特點。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魅力不足問題。
2.3 教育公平的缺失
談教育公平的問題,則涉及一個教育補償的問題。這就是說弱勢群體都有可能從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補償,實現整個教育事業公平、健康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問題在于教育對象中弱勢群體的覆蓋不足,特別是對高校的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重視。高校雖然對貧困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基本形成了“獎、貸、助、補、減”的多元化的資助體系。但在經濟上幫助他們的同時,卻忽視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在貧困生群體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如誠信缺失、社會責任感弱化、組織紀律性不強、集體榮譽感弱等不良現象。因此對高校貧困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應該受到足夠重視。
另外,當前高校貧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強調的是管理的秩序如何,而缺少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有針對性的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困難結合起來的方法。貧困學生在生活上比其他學生困難,當經濟困難、就業困難這些實際問題出現時就會使他們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也不利于貧困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不加強對高校貧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難得到貧困學生的認同,從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公平的實現。
2.4 教育評價的缺乏
評價作為一種觀念性的活動,是人把握客體,對人的意義、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人類任何有目的的活動都是需要有相應的評價標準的,評價對目的活動起到保障和反饋的作用。建立起可行、合理、科學的評價機制有利于使得活動的預期和目標順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必不可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理論的研究中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研究。如邱偉光、張耀燦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就專辟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評估”對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一般原理與方法進行了闡述,其中初步性的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指標體系。但在我國高校的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評價工作仍亟待加強,特別是缺乏針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的評價實踐??傮w來看,操作性的、總結性的經驗居多,而系統性的、創新性的研究較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相對獨立的框架體系基本未建立起來。同時成熟的測評題目也亟待探索。這跟社會轉型的要求、學科理論建設要求尚有較大差距。
以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這些也是社會轉型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進行轉型必須回答的幾個問題。那么這幾個問題該如何著手解決?該研究者認為應該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視野,將眼光投向公民科學素質教育的領域。
3 公民科學素質教育的借鑒
公民科學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升全民族的科學素質水平。1999年國家啟動2049計劃,目標是于2049年,使我國成年公民具備基本的科學素質,達到與中等發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相適應的水平。時至今日,我國的公民科學素質已經有了較大的提升,同時對公民的科學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也有了許多成果,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轉型可借鑒的經驗。
3.1 轉變為能力導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
公民科學素質教育有明確的綱領性文件。2006年,國家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綱要指出公民科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在于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推動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它還指出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這明確了公民科學素質教育的內容。
這種以能力為導向的科學素質模型強調科學知識與方法被人的內化,注重的是人運用科學知識知識方法的實踐能力,其有助于我們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失語的弊端。該研究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也應以能力為導向,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態的功能。即培養受教育者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方法思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問題的能力。而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中的思想部分本身就包含科學精神、科學思想,那么在這個意義上,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變為以能力導向的新模式就有可行性。
3.2 精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隊伍的專業化分工
公民科學素質教育十分重視非正規學習??萍紝嵺`活動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是學習知識與應用知識的橋梁,是培養大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參與科技實踐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科技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目前,大部分高校比較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如成立學生科技社團,設立學生科技活動節,構建學生科技創新平臺,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性或地方性的各類科技競賽,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研究,甚至開設創新實驗班等。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確實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鑒非正規學習。縮短兩課的課時,將多出來的時間舉辦如教授講壇、思想政治教育辯論賽、關于社會現象的討論會等非正規學習活動,并且由高水平的教育者負責這些活動,而青年教育者則專門負責思想政治教育基礎內容的講授。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魅力同時使得師資力量物盡其用,各取所需。當然這只是筆者一點樸素的想法。
3.3 開展有針對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
公民科學素質教育的公民二字是為了體現科學素質教育的教育對象的廣泛性。在廣泛性的同時兼顧重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明確指出要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高。如未成年人注重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培養;農民注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應用;城鎮勞動人口注重職業培訓、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注重科學領導、科學決策能力的提高。
綱要還特別指出要使得城鄉居民科學素質水平差距逐步縮小,而且特別要兼顧農民工的科學素質問題,這體現了公平教育的思想,是關注弱勢群體的表現。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劃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群體,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對相對的弱勢群體要特別關注,如貧困生、殘疾生、同性戀等,切實的關注他們的實際狀況,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3.4 落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測評的制度
公民科學素質教育測評體系已比較成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開始了國民科學教育與科學素質的評估研究,并將其作為人的綜合素質和國家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公民科學素質測評已成為科學素質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從1992年開始進行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并于2001年建立了公民科學素質變化觀測系統。此后,上海市、北京市和江蘇省也做了大規模的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研究。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了八次全國范圍的公民科學素質狀況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公民對科學的理解、獲取科技知識和信息的渠道與方法以及對科學技術的態度。
經過多年的公民科學素質教育測評實踐,我國已形成可操作的測評指標體系與積累了較成熟的測試題庫?,F已致力于跨國的公民科學素質教育測評研究。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實針對高校不同的受教育群體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的評價制度,就需要國家的立法的支持與政策的傾斜。同時,要以高校為主力軍,地方機構為輔助,加大力度對高校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群體教育效果評價理論進行集中攻關,以早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的監控網絡。
參考文獻
[1] 鄭永廷.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特點與研究前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4):1-5.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1.
[3] 萬作芳.教育異化:概念及表現[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115.
[4] 張耀燦,盧愛新.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9):30-32.
[5] 梁金霞,包金玲.關于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狀況的調查及思考與建議[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8):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