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
摘 要:農村中學思想品德課法律常識的教學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實效性較低。情境教學以學生的情感為橋梁或紐帶,在法律常識課教學中通過創設適宜情境,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態度體驗,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發散思考、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進而提高法律常識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情境教學;思想品德課;法律常識;實效性;農村中學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作為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大部分農村思想品德教師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然而,由于現在農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專業對口率低,受傳統教學模式、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教學方法簡單,內容、形式比較枯燥、呆板。尤其是在思想品德課法律常識部分的教學中,由于法律知識本身較抽象與枯燥,對于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講有的知識還比較晦澀難懂。而法律知識本身自成體系的,但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中,卻散落在不同年級的不同的章節之中。因此,一些農村思想品德教師對法律常識部分的教學經常是采取單一灌輸的方法進行教學,缺乏直觀、形象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實踐活動,激發不了學生的學法熱情,使法制教育難以取得好的效果。受限于以上各種原因,致使農村中學思想品德課法律常識部分的課堂教學效率偏低。
面對這種問題和現狀,就對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師在法律常識的教學上提出了要求。需要思想品德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借鑒先進教學方法和經驗,結合自身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為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去主動探求法律知識,逐步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從而在實際生活中能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護法,做有負責的公民。
在農村中學思想品德課法律常識部分的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運用情境教學,可以通過情境創設,讓枯燥、抽象的法律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具體形象有助于激發學生學法的興趣和情感,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探索,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完成意義建構目標,將法律知識內化為學生的守法意識、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落實《思想品德》課法律常識部分三維目標的要求。
一、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化情境
法律知識對于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社會經驗來說較為抽象難懂,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化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法律知識。例如,八年級《尊重和維護隱私權》,隱私權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同時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真正學會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隱私權,尊重他人的隱私權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于是筆者在教學中,播放視頻創設了學生電話定外賣,發現自己的毫無隱私可言的情境。電話定外賣的例子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非常感興趣,在觀看視頻的時候學生的感受非常的真實,深刻感受到被侵犯隱私權的尷尬和氣憤,激發了學生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隱私的意識。同時,學生也體會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認識到在生活中也要尊重他人的隱私和隱私權,較好地對本課的重難點進行了突破。
二、創設一例貫通的教學情境
所謂“一例貫通”的情境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以一個典型情境案例為主線貫穿整節課,并結合這個情境案例設置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主動學習,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實現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的目的。例如,八年級《財產留給誰》這一課涉及到遺產、遺產的要素、繼承、法定繼承、遺囑繼承、遺囑的分配原則等多個知識點,學生掌握起來較為困難。筆者以“趙小軍一家的繼承故事”為案例,圍繞著一個案例創設情境,設置問題,層層遞進,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也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學生反饋很好,認為一個情境案例貫穿了所有的知識點,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和規律,教學效果良好。
三、創設實踐的情境
法律常識的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將所學的法律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之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真正做到知法、守法、用法、護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例如,在學習《我們享有上帝的權利》《財產留給誰》《尊重和維護隱私權》等知識中,筆者鼓勵學生參與到情境短劇的設計、編排和視頻錄制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同時,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及時將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拿出來一起探討分析,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筆者還積極和學校德育處聯系,在學校開展的法制教育活動中,鼓勵學生現場表演法制情境短劇,作為法制宣傳員講解如何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受到全校師生的好評。
綜上所述,筆者作為一名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教師,通過在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深深感到情境教學對提升農村中學思想品德法律常識部分教學的實效性,提高中學生的法律素養、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推進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幫助。
編輯 李艷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