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政璇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流動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穆斯林由農村到城市的人口也不斷增加。在城市中,穆斯林流動兒童和漢族兒童相比,在民族文化、課業學習以及家庭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導致穆斯林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成了整個家庭在城市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主要從社會教育融入的視角分析穆斯林流動兒童教育問題。通過問卷調查法、無結構訪談法、和文獻資料法獲得第一手資料,從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四個角度分析現階段穆斯林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以及對策分析。
關鍵詞:穆斯林;流動兒童;現狀;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051-02
一、穆斯林流動兒童問題概述
穆斯林流動兒童是伴隨著打工潮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由此伴隨的穆斯林流動兒童教育問題也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獨特的現象,而且將會是長期存在的現象。這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廣大學者也對此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解決穆斯林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和對策。目前,雖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舉措,解決穆斯林流動兒童教育問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關愛穆斯林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工作缺乏長效的機制。在這樣的情形下,構建合理的關愛穆斯林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社會工作體系顯得尤為緊迫。
(一)研究的問題及其背景
最近幾年,流動兒童這個詞語頻頻出現在公眾的視野,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所謂穆斯林流動兒童是指。近年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報告,我國估計有300萬流動穆斯林,占全部穆斯林流動人口的10%左右,即約每十個穆斯林中就有一個流入其他地區,并且有大幅度增長的趨勢。由于種種原因,穆斯林流動兒童很難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機會。但就目前我國的義務教育現狀、教育成本等各方面的問題,其教育現狀不容樂觀。正是基于以上判斷,本課題組選擇了關愛穆斯林流動兒童教育問題進行研究,這對于民族關系的研究以及各政府部門處理民族關系問題、民族團結以及國家和社會的穩定都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研究方案的設計
本課題以湖北省武漢市為研究地點,因而調查對象限定為武漢市穆斯林流動人口以及生養的子女,不限年齡、職業等。
本課題以采用問卷調查法為主,訪談法和文獻法為輔的主輔設計的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本課題小組通過圖書館和電子數據庫所提供的相關資料認真梳理武漢市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現狀,并對國內學者有關此研究進行了相關研究和梳理,使研究具有較為豐富的理論基礎。
調查研究:本課題組與2013年7月在武漢市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調查采取的是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放針對武漢市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調查問卷500份,實際有效回收問卷447份。同時我們運用SPSS軟件對問卷進行了相關統計分析,取得了一些定量數據。
實地研究:課題組在問卷調查的過程中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穆斯林流動兒童父母進行了訪談。訪談以問卷為依據,并對一些內容和典型穆斯林流動兒童進行了深入提問。通過訪談,我們獲得了很多可信和寶貴的顯示材料。
(三)研究的意義
穆斯林流動兒童教育問題是在當前城市化進程必然存在的問題,增加了社會矛盾和社會管理的復雜度。為維護城市的穩定和發展以及民族融合,必須重視和關注穆斯林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對于民族團結以及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穆斯林流動兒童的現狀分析
(一)入學難、入學率低
經過我們的問卷調查和對部分特殊流動穆斯林的無結構訪談。我們發現,與漢族相比,這些穆斯林流動兒童入學率偏低。在調查中我們遇到五名年齡分別在4歲、7歲、8歲、10歲和12歲的穆斯林流動兒童,前三名穆斯林兒童基本聽不懂普通話,后兩名能聽懂普通話但是面臨著書寫的困難。據我們分析,這些穆斯林流動兒童入學率偏低主要是由于語言和書寫方面的障礙導致的。有多名兒童,由于與漢族的較大差異,他們封閉自己不與漢族小朋友玩耍,而是跟隨父母在小攤邊做生意,由此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
(二)升學率低、輟學率高
在調查中發現,穆斯林兒童在學校學習一個學期甚至一兩個月后,便由于各種原因輟學,導致升學率降低。在本課題組訪談的過程中,一名4歲的穆斯林流動兒童在上幼兒園剛滿5個月后就退學,其原因主要是他本身掌握漢語較少,與其他小朋友交流出現困難,再次,家長在發現孩子上幼兒園后沒有多大的長進,變在應孩子同意的前提下使其退學。由此可知,穆斯林流動兒童受教育狀況不容樂觀,老師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和精力與這些孩子保持時時溝通,便導致了輟學率高、升學率低。
(三)高齡就讀率高
在我們調查中發現,高齡就讀現象非常普遍。穆斯林流動兒童的就讀年齡要比普通漢族孩子就學年齡平均高出3—5歲。在我們進行的無結構訪談中,以為維吾爾族的10歲男孩現在仍在就讀小學1年級。在調查中我們著重總結了原因。主要有:父母在流動的過程中耽誤了孩子的就學年齡;孩子由于民族、宗教等原因,受教育的能力低,學習成績不好被迫降級。
(四)不同文化間存在的民族排斥
民族排斥包括民族偏見、不能保留自身民族傳統及希望以多數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而又沒有這種可能性。
雖然武漢市由于其經濟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吸引了很多穆斯林流動兒童來此就業,但很多市民卻并不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他們對少數民族的了解只停留在民族地區欠發達的社會發展水平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上。
穆斯林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穆斯林流動兒童不得不進入漢族學生為主的學校,首先,由于民族文化的不適應導致在交流方面出現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語言交流的不適應;再次,由于民族文化的不適應導致課業學習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穆斯林流動兒童課業基礎弱,與漢族兒童的課業基礎相差有一定的距離。最后,由于民族文化差異導致的穆斯林流動兒童父母對兒童受教育的觀念較為落后。在我們調查中發現,以為8歲的穆斯林流動兒童向我們表達了她的苦楚,她向我們說起,她在學校中由于漢語水平的差異和課業基礎的薄弱導致與漢族小朋友相處起來較為困難,并且漢族小朋友對她也有一定的民族拒斥。
三、穆斯林流動兒童受教育狀況原因分析
(一)從穆斯林流動人口自身分析
1.穆斯林流動兒童父母分析。首先,穆斯林流動人口到城市來的主要目是打工賺錢,在面臨其子女入學后學習效果不佳、與漢族兒童交往有障礙后,便會使其子女退學,幫忙照顧家里的生意。再次,據我們問卷調查所得的信息來說,穆斯林流動兒童父母受教育水平不高,在面對子女受教育時,超過一半的穆斯林流動兒童父母主張“讀書無用論”,本身就對其子女接受教育不支持,由此導致穆斯林兒童受教育狀況不容樂觀。
2.穆斯林流動兒童自身分析。(1)語言的差異是穆斯林兒童難以融入集群。由于穆斯林流動兒童大多數來自農村,而且他們的民族、宗教屬性不同,甚至語言不通。據我們的調查結果分析,武漢市穆斯林流動兒童90%對漢語掌握不熟悉。這就呈現出一種與漢族兒童難以形成互相認同狀態,致使穆斯林流動兒童在學校中難以融入。(2)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導致的傳統思想在某種層面上阻礙了穆斯林流動兒童難以融入學校生活。經過我們的調查,我們發現在武漢市的穆斯林流動人口大多數來自西部地區的農村,他們的宗教意識較濃,具有很強的民族和宗教的歸屬感,從而導致了他們的思想灌輸到他們子女身上,致使其子女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排外意識,從而導致其受教育狀況不容樂觀。
(二)從學校的角度分析
1.入學門檻高。首先,在本課題組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幼兒園、小學在入學時有簡單的面試或者入學考試。穆斯林流動兒童在老家受到的教育狀況,使其在入學考試時不占優勢,致使其入學難度增大。再次,武漢市幼兒園、小學入學時必須攜帶疫苗本、戶口本、體檢證明,部分穆斯林流動人口在遷居武漢市的時候忘記攜帶,這也是導致穆斯林流動兒童入學門檻高的原因之一。
2.學校收費高。在訪談中,本課題組了解到,某小學一學期的各種收費,達到5000元左右,這筆費用在漢族中并不算昂貴。但是就以小本生意為生的穆斯林流動人口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很多穆斯林流動兒童家長會以支付不起上學費用,而勸其子女退學。
(三)從社會公眾的角度分析
在我們調查過程中,許多穆斯林流動兒童入學時就有障礙,說明仍然存在著一些隱隱的歧視。雖說,在《城市民族工作條例》中規定“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教育管理,保護其護法權益。”這些政策雖然體現了針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以及管理逐漸成為我國民族工作的重要領域,雖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切實問題,但在我們的調查中確實發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公眾差別對待問題的存在。
四、穆斯林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宏觀角度
1.首先,國家應該對學校入學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進行改革。變義務教育地方分級負責為國家統一負責制度,放寬對戶籍的限制,放寬對流動兒童入學的戶籍要求制度。從制度上消除流動從制度上消除流動兒童受教育的障礙。
2.要加強對流出地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些穆斯林流動兒童父母遷移到大城市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流出地教育水平過低,無法滿足流動兒童對教育的需求。因而提高流出地的教育水平可以吸收一部分的流動兒童在老家上學。
3.提高穆斯林流動兒童父母的對受教育的宣傳,讓他們認識到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提高穆斯林流動兒童的整體受教育水平。
(二)微觀角度
1.提高學校的公開辦學能力,大量吸收穆斯林流動兒童。大幅降低穆斯林流動兒童在學費用,從國家角度給穆斯林流動兒童一定的補貼。減小穆斯林流動兒童父母的學費負擔,使學校真正成為解決穆斯林流動兒童受教育問題的真正渠道。
2.國家建立長效機制,對流入城市的穆斯林流動兒童父母進行一定的子女受教育觀念的培訓,為流動兒童創造一個穩定和諧的受教育環境,建立國家長效機制,賦予穆斯林流動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從而從源頭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石人丙.人口變動對教育的影響[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2]黃敏紅.流動兒童教育困境的反思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2009(16).
[3]吉登斯.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李建民.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及研究[J].神州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