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媛
摘 要:這些年我國伴隨海外投資提高深度與擴展廣度,我國海外投資正在漸漸提高政治風險的遭遇,這不但是由企業自身造就的,更由國際政治與國家制度的原因導致的。這種環境中就需強化管理與評估風險,完善海外投資法制,確立處置危機的機制,給當地社會造福是我國在海外保護投資收益、規避政治風險的重要路徑。本文針對海外投資反映的具體政治風險及誘因,提出了主要規避策略。
關鍵詞:海外投資;社會制度;規避
這些年實體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重大,給不少國家加劇了經濟與政治的動蕩,國際上日益激烈的競爭給投資環境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明顯增加了直接海外投資風險。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直接對外投資最大的主體,這些年一直呈現規模迅速擴大的形勢,這讓我國處于更大的投資風險中。據統計我國在2010年非金融類直接對外投資590億美元,2011年達到600.7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1.8%,2012年達到772.2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28.6%,2013年達到901.7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16.8%,截止2014年9月達到749.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6%,我國非金融類直接的海外投資存量為6184億美元。我國在迅速擴大直接海外投資規模時,卻沒有足以重視管理與控制投資風險。尤其值得我國認真研究與高度關注的國際政治風險所存在的較強影響力、廣闊覆蓋面、多變復雜等特點,方便實施切實措施控制與防范政治風險。
1 我國海外投資反映出的政治風險
1.1 腐蝕式征用
傳統形式征用風險是投資所在國政府以國有化或沒收的征用方式形成的風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這種風險較為普遍。近些年已極大降低了直接公開的征收風險,但相對增加了結合腐敗動機與貿易保護的間接腐蝕式征用。腐蝕式征用就是投資所在國常用高額罰款、突擊檢查、沒收財產及額外征稅等方式,阻止國外投資者對本企業財產有效使用、控制及處置,對國外投資者取消或限制權利,進而形成實際征用行為。我國在一些國家的實際投資中,時常遭遇當地政府以檢查安全、衛生、走私及偷稅漏稅為名,頻頻對我國企業進行干擾,最后課以重稅、高額罰款,乃至借此沒收我國財物。
1.2 不穩定的政策法律
通常投資所在國不穩定的政策法律致使國外投資者重大損失。投資所在國變動政策法律有兩個角度:其一,投資所在國為了對本國產業、企業、能源的保護,或以為外企對本土企業有著潛在與明顯不利的情況時,會對當下政策法律變動,使跨國企業遭受經營限制;其二,政策連續性因新的社會經濟形勢而被打破,這幾年我國投資海外石油屢遭此政治風險。諸如澳大利亞2010年發布稅費改革方案,征收非可再生資源的超額利潤稅高達40%,致使我國的“兩桶油”在當地經營活動蒙受損失重大;我國在中東等國投資能源較多,但受戰亂影響較大,這些國家常因社會動蕩、法制落后與不健全等,引發非連續性的政策法律。
1.3 國際民族主義抬頭
如今不少海外投資通常都有對短期經濟利益過分追求的行為,既對發展當地經濟不關注又對本土化公共關系建立不注重,雇傭本地員工較少,使得企業經營不符合當地經濟發展。企業發展既與投資所在國經濟社會難以融入,又缺少與當地公眾、政府及時協調與溝通,易致民族主義風險。除此之外,意識形態的不同、經濟利益受損及宗教信仰等因素,投資所在國的不同利益體對外企容易形成仇視心理,出現了一些特殊情況后就會有針對性強的抵制行為。這些年在菲律賓、越南、印尼、南非、西班牙等地都發生過針對我國劫掠與哄搶事件,使我國蒙受極大損失。
2 我國海外投資中存在的政治風險誘因
2.1 我國的崛起被眾多國家誤解,將海外投資看成擴張經濟
因不同的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有的國家特別是部分發達國家,無論是非政府組織、政府還是公眾媒體對快速發展的我國都無法正確看待,將我國視為競爭的潛在對手與威脅。我國崛起的經濟及大量增加的海外投資,使有的國家感到震驚、不安乃至恐慌。部分西方國家對我國形象故意丑化,把正常海外投資惡意表述為新殖民主義,讓不少發展中國家不信任我國,使有的國家民眾與政府通常看待我國海外投資是戴著有色眼鏡。尤其是中國威脅論在部分不懷好意的國家大肆渲染下,面對我國海外并購大增,有些國家的社會人士及政府擔心起資源被我國控制,被我國掌握其先進技術,對我國大量并購會擔心給其經濟活動引發負面影響,所以考慮到國家利益對我國在其本土投資想方設法加以遏制。除此之外,伴隨我國在國際上增加參與經濟活動與擴大影響力,出于經濟與政治利益的考慮,以印、俄為首的新興國家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把我國正常海外投資解讀為政治行為,頻繁借國家安全之名對正常海外投資加以干預。
2.2 我國海外投資嚴重缺失戰略布局
縱覽我國海外投資地理方位容易發現,我國投資主要集中在有較高政治風險的區域,形成這一布局缺陷的原因有兩個:其一,風險意識在我國缺乏,對評估政治風險注重嚴重不足。只注重蘊藏的海外投資商機,自以為有著較高風險的區域通常就有較高的收益,對潛伏風險沒有看到。不但沒有對投資所在國細致評估環境,也沒對政治風險制定防范措施。后果就是投資后始料未及的各種情況頻現造成利益受損。其二,作為新來的國際競爭者,我國處于競爭弱勢。發達國家在海外戰略早已布控完成,將全球穩定、優質及重要資源市場掌握其中,而我國自身競爭欠乏,處于銷售渠道、技術、資金及管理的整體劣勢地位,我國在此環境中不愿對現有國際能源供應與原料市場格局過度依賴,寧愿獨樹一幟,把目光投向混亂動蕩、西方不去的地區。特別是開發有的礦產資源,通常是在偏僻的叢林與山區作業,高開發成本、難度大,并且政府一般沒有對這些地方進行很好的管理,屬于無政府狀態,時常遭受暴力襲擊與敲詐勒索。
2.3 我國社會制度的特點
就社會制度而言,現如今全球大多數國家實行的都是資本主義制度,在政治上是相互制衡權力的三權分立制,大多數是以議會制、總統制為政府體制,同時是以多黨制、兩黨制為主的政黨制度,在經濟中施以開放自由的經濟政策。在政治方面我國實行的是一黨集權制,在經濟方面我國實行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有此特色的國家甚少。此外,雙方存在明顯的傳統文化與意識形態差異。所以在它們眼里強大后的中國必將效仿當年的蘇聯大加施以擴張政策,干涉他國內政,對他國獨立加大影響,也有不少發展中國家保留此看法。因此它們在經濟上不希望自己對我國過于依賴,想方設法對我國壟斷與控制其重要行業加以阻止,希望自身保持控制經濟命脈。
3 我國海外投資規避政治風險的主要策略
3.1 在國際打造良性的政治環境
對在全球有著利益的國家而言,維護國際環境與塑造有助實現其海外利益的著力點就在于參與維護、設計全套的國際制度、行為規范及規則,在擅于運用國際機制得到合法性時,對自身利益充分維護。美國在二戰后利用聯合國、世貿組織、IMF、世界銀行等機構,親手為自己締造了一個霸權機制,打造了一個有利自身的國際環境。國際格局在當今正處在大調整、大變革的時代,我國對這一戰略有利期要擅于把握,在國際性話題與事務中要參與更多的討論,并且對制定國際新規則形成重要影響,以便維護海外長遠的利益,讓國際機制能維護我國權利,并且走向更合理公平的方向。
3.2 對國際投資采取靈活策略,確立堅實的風險控制基礎
在海外投資中對政治風險可以采用靈活的銷售、融資、生產及技術策略來規避。首先,生產策略。可將生產必需的零配件、原材料置于不同國度的下屬機構,這樣不但對投入品的質量與來源有所保障,還能免受投資所在國的無理控制,對政治風險的抵御很有效。這就在于即便企業被投資所在國征用,也獲得不了生產所需要的零配件、原材料,難以維系正常運轉。其次,銷售策略。對銷售市場加以控制,尤其是對運行產品及出口市場嚴加控制,這樣企業即使被投資所在國政府接管,也會丟失打入出口市場的產品渠道,無法出口產品,從而使企業可能被征用風險有效降低。再次,技術策略。自己要將核心技術、專利技術牢牢控制在手中,投資所在國一旦征用,缺少核心技術與專利,就難以保持現有生產經營。如可口可樂遍布全球各地,但始終將獨特配方掌握在手中。最后,融資策略。投資者在投資所在國增加融資比例,或通過多渠道融資,有機結合國際市場融資、投資所在國融資與國內融資。一旦投資所在國對外企限制經營或施以政策歧視,必將對本國金融切身利益產生影響。
3.3 對海外投資完善法律與保險制度
為了促進與保護發展投資,我國應對投資風險建立完備的更好的投資收益機制與保險制度。海外投資保險就是資本輸出國對可能在國外遇到政治風險的本國投資者提供保險。如今不但在西方國家,在發展中國家同樣為本國投資者提供與開設這種保險。我國的海外投資保險還在初級發展階段,還沒有真正發揮與建立其應有的眾多功能。征收險、外匯險、戰亂險等都在海外投資保險范疇內。此外,我國要以法制的完善來保護海外投資利益,除我國的海外保險法以外,還要強化援助海外投資與監管海外投資的立法,更好的配合使用各種法律。
4 結論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排除與應對海外增長的政治風險,我國應實施海外整體保護戰略,將預測、防損與規避等方式綜合運用,全面提高與強化控制政治風險的能力。這就要在在國際打造良性的政治環境;對國際投資采取靈活策略,確立堅實的風險控制基礎;對海外投資完善法律與保險制度。
參考文獻
[1] 張萍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政治風險及管理研究》[M]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2
[2] 聶名華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政治風險及規避策略 [J] 國際貿易 2011(07)
[3] 封永平 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的政治風險及規避策略 [J] 學術論壇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