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
摘 要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關系的精彩描述。而據學生調查問卷,他們認為:最枯燥、最難學、最討厭的學科,“數學”均列首位。為什么數學在學生的眼中,總是板著面孔,高深莫測的呢?華老一針見血地分析道:“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了實際。”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數學教學;生活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還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生活引進課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會數學的價值,促其“數學化”。
為了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很多老師都朝著這一方向在努力。設計教案的時候,教師首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體驗,盡量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理解數學源于生活;然后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來學習,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讓數學問題生活化;最后為了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數學課堂教學回歸生活的目的,教師又會費盡心機的設計鞏固練習。
但這樣的設計就一定是好的嗎?我在聆聽了一堂六年級的《抽屜原理》之后,腦子里不停的冒出這個問題。
練習題:我們班里任意選十三個同學,至少有兩個同學的生肖是相同的,對嗎?
生答:對!因為有12生肖,如果12個人每個人是一種生肖,那還有一個人他的生肖就必定和這12個人中的一個生肖相同。所以這句話是對的!
學生回答得即恰當又完整,正是老師想要的結果,老師在課堂上大力的表揚了他。但我在看到這道題的時候,我的腦子里馬上蹦出一個問題:這道題在數學理論知識上,應該是13個人就有兩個人的生肖是相同的。因為有十二生肖,我只要比它多一就肯定有一個是相同的。但是,現實生活中一個班級里的學生,年齡相差2、3歲左右,一般也就3種生肖,有4、5種的算多了,那能用十二生肖來做嗎?有些人說社會大學,但現在的小學生,特別是農村的小學生,根本不知道那樣的大學,怎么來做呢?而且那只是一個特例!
課堂展示結束,我就把這個問題反饋給執教老師,順道和幾位經驗豐富的數學老師,一起探討了這個問題。經過討論,我們一直認為這道題在數學邏輯上是對的,但是是不符合實際生活的!最后,我們把這倒練習題改成了:那我們從街上隨便找來13人,就可斷定他們中至少有兩個人屬相相同。
這個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我也發現其實“生活中的數學≠書本中的數學”!
又如在三年級上冊《時分秒》這一單元,我遇到過這樣一道練習題:小明準備做11點的火車去上海,他家離火車站有20分鐘的路程,請問小明要趕上這趟火車,他最遲幾點就要從家里出發?
生解:60分—20分=40分,11—1=10時,10時+40分=10時40分
答:他最遲10:40分就要從家里出發。
我一開始在批改的時候,也覺得是應該這樣計算的,突然間我想想起:在現實生活中,火車是大約提前半小時左右開始檢票,但在火車開前5分鐘是停止檢票了的,那小明最早要什么時候出發呢?在算出來的時間后再加上5分鐘?或者6分鐘(因為如果剛好提前5分鐘,他們也就關檢票門了,那么他為了坐上火車,必須再提前1分鐘,那就是6分鐘)?
這個問題我問了很多有經驗的老師,他們也贊同學生的做法,但我的想法一提出來,他們也說不清楚了。一個老師跟我說:“這么搞不清楚的題目,以后考試的時候肯定不會出現的,你就不要一頭栽進去了。”但我還是想弄明白,可查閱了很多的資料,也沒得到答案,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當數學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沖突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解決呢?為了學生能掌握課本中的知識,把現實生活放一邊?還是應該以讓學生能學以致用,以現實生活為標準呢?
我在一個教師的博客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數學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它的教學必須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數學知識必須生活化。因為“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確,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更應該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讓學生為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不是讓生活貼近數學。
很多老師追求的“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其實只是讓生活貼近數學,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讓數學貼近生活。我們應該以“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為切入點,讓生活中的數學作為主體來設計和教學。帶著孩子們走進數學的天地,讓數學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課內外知識與生活相連,讓學生感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