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艷枝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很重要,結合教學實踐,談了體會。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創新意識
在新的一輪課改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引起廣大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越來越顯得重要。那么,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在此,談談這幾年來的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數學雖然抽象,但是它來源于實際生活,并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可探索的生活情境。創設情境時并不一定要刻意地去做,可以充分地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來創設問題情境。“激疑”,有利于改變當前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被動狀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樂趣。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就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環境引入問題。(1)要知道我們教室或學校操場的地面面積,如果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地量,麻煩嗎?(2)又如,自來水廠里有一個長方形蓄水池,要想知道它的地面面積,我們能把面積單位搬到水面上去量嗎?這兩個問題情境的設計,讓學生體會到用面積單位直接量的方法求出長方形面積不僅麻煩,而且在許多情況下也無法直接去度量。這時,我就進一步問學生:“我們是否有比較簡單而又可行的方法求出長方形的面積呢?”這樣,學生在創設情境中體驗和感受了數學知識,也激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最終以最佳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之中。
二、重視實踐操作,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實踐操作是指通過實物、圖形、表格等表達出來的數學觀念進行操作的活動。凡是學生能操作的應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教“梯形面積計算”時,課前我就給學生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各自準備各種各樣的梯形。上課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引導學生用“割、補、拼”等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大膽實踐,將梯形變成自己學過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共探索出8種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的方法。因為人人都參與了這一活動,所以不僅課堂氣氛異常活躍,而且也實現了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象中學會了合作交流,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三、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組合作探究是時代賦予數學活動的要求。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前,我要求學生觀察身邊的物體,哪些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和制作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以及通過觀察圖形進行分類。在教學中,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和正方形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即找一找、量一量、比一比、推一推、拉一拉、想一想等小組活動,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了解,體會兩種圖形的邊和角的特點。然后再討論、交流、驗證,真正讓學生體驗了合作的力量和合作的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巧設開放性習題,增強學生的創新信心
開放性習題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這不僅可以考查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和獨立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和創造力。如,楓葉服裝廠接到生產2400件襯衫的任務,前3天完成了40%,照這樣計算,完成這項生產任務,一共要用多少天?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在練習本上做,鼓勵他們盡可能多地想出幾種不同的方法來解答。學生做完之后。全班交流,大體上有以下幾種做法:(1)3÷40%(2)2400÷(2400×40%÷3)(3)1÷(40%÷3)(4)3×(1÷40%)(5)3×[2400÷(2400×40%)](6)1÷40%×3
(7)3×(100÷40)(8)解:設一共要用x天。2400÷x=2400×40%÷3。雖然他們有些做法不夠簡潔,有些做法的算理比較牽強,但我們不應該強求他們用統一的方法解決同樣的問題。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也增強了他們的創新信心。
五、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倡導:“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有價值。”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學會把生活常識提煉為數學知識。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復習百分數應用題時,我就設計這樣一道題:萬向集團房產開發部推出幾種分期付款購房方式,
一種是開始第一年先付4萬元,以后每年付1萬元;另一種是前一半時間每年付1.4萬元,后一半時間每年付1.1萬元,兩種付款方式的總錢數和付款年數相同。如果一次性付款,可以少付款5%,張師傅想買房,并且一次性付款,他要付多少元?通過解題,學生不僅理解和掌握了數學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聯系,而且使學生感受到學數學有用,我們可以用所學知識解決我們身邊的問題,我們只有學好數學,方能更好地探索生活的奧秘。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要更多地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問題的生動性和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和溪中心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