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明
【關鍵詞】經典詩文 積累 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52-02
2013年7月,筆者參加“區培學習,聽了特級教師黃亢美關于經典誦讀的講座,感受頗多。由此也深深了解到,經典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傳統文化的綺麗瑰寶,誦讀經典詩文不僅能讓小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豐富他們的知識,而且能陶冶情操,培養民族自豪感。自從我班開展“誦讀經典詩文”后,筆者發現學生的誦讀水平有所提高,作文中也多了很多經典語句,這是一個可喜的開始。筆者指導學生在作文中運用經典詩文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一、多讀,勤于積累
常言道:“經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是非常必要的,學生通過誦讀經典詩文積累精美的詩詞句段,進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達到“口吐蓮花,筆下生花”的境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誦讀、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段)。”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積極性,筆者常常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誦讀,如范讀、領讀、齊讀、自由讀、接龍讀、對讀、配樂讀等。
1.“課前一吟”活動
筆者利用課前五分鐘,把班級分為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要求八個小組長將一首詩或幾個名言佳句抄在小黑板上,每半周更新一次,如果背誦得快,也可以加快更新,由組長帶領大家課前誦讀。
2.注意學科間的整合
除了在語文課上誦讀外,筆者還利用音樂課對學生進行經典歌唱、利用繪畫理解詩文。《只要兩個月,成績提高10%》一書的前言寫道:“一次性促進右腦活性化的秘密指揮部其實隱藏在耳朵里。”由此可見聽的巨大作用,聽能使學生增強記憶,刺激學生的感覺功能,尤其是優美的古典音樂,如《陽關三疊》等;有的古詩是后人給譜曲,如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就給《春曉》《鋤禾》等譜曲。教學古詩時,筆者還特意請教音樂老師根據詩歌特點給古詩配上音樂讓學生歌唱,加深學生對古詩的記憶。筆者還讓美術教師抓住學生愛畫畫的特點對他們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的藝術熏陶,讓學生將美術與古詩文的學習結合起來,將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用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是學生對經典詩文的感悟升華。
3.以活動激趣
筆者在班級中經常開展各種各樣的經典誦讀活動,如“我是小李白”“背詩明星”“古詩配畫”“經典詩詞書法比賽”“看畫面猜詩”等。每一次誦讀活動結束時,筆者都會進行頒獎,并且及時地在“學習園地”中展示學生的獲獎情況。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積累經典名句,豐富了知識,感受到誦讀的樂趣,自然喜歡讀。
二、精讀,細心歸納
《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經典詩文中都有許多關于勸學方面的名言警句,每誦讀到這些有關學習的詩文時,筆者要求學生熟記于心,指導自己的學習。如布置課外作業時讓學生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來體驗學習的樂趣,達到復習鞏固的效果;學習懶散不動腦筋的學生可以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人不學,不知義”中去反思;不會抓緊時間學習的從“幼不學,老何為”“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中反思。學生積累了經典名言,筆者便要求學生分類歸納,例如描寫天地山水的詩詞有:《飲湖上初晴后雨》《宿建德江》等;也可以從描寫日月風雨、花草蟲鳥、時令節日、愛國憂民、述志抒懷等角度整理名句,如表示日月風雨的名句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等;表達愛國憂民情懷的詩句有:“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
三、品悟,身體力行
誦讀經典的目的在于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行,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并懂得愛祖國、愛家人、愛父母、愛他人的人生道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誦讀,雖“滿腹經綸”但只悶在肚里,或是“紙上談兵”,誦讀也就沒有意義了。因此,筆者強調學習了就要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如當學生因為某種行為不合禮儀規范時,筆者讓他們背一背《弟子規》,當背到“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時,學生總會慚愧地低下頭。新學期對新來的同學可讓學生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體會多一個朋友多一份快樂;同學之間有矛盾或產生誤會時,筆者常叫他們背《弟子規》中的“長者先,幼者后”“兄道友,弟道恭”來化解矛盾和誤會;在家有“小皇帝、公子哥、嬌小姐”言行的則必須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牢記于心。
四、巧記,靈活運用
1.在日記中靈活運用
俗話說:“多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寫作練筆的最佳途徑。新學期一開始,筆者讓每位學生都準備一本日記本,及時記載自己課外誦讀的古詩文,并記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啟發。每半個學期,筆者會在班級中讓學生交換各自的誦讀感受,從而升華誦讀感悟,獲得新知。
2.在說話中靈活運用
教語文,目的是為了不教。同樣,學生積累了知識就是為了運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中建議:“語文教師應當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比如六年級畢業典禮上,筆者要求學生用詩句、名言對自己的朋友送幾句祝福的話。有學生說到勸勉的話時用到了“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等名句,真正做到了活學活用。
3.在習作中靈活運用
讀經典與寫作結合起來,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生動明了。在沒有開展經典誦讀前,學生的習作中偶爾也能看到一些美詞佳句,但開展誦讀經典之后,教師在指導習作時常引經據典,讓學生佩服之余有種學習的欲望。例如有學生在描寫和同學分別后的思念時引用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名句;在一次寫景習作中,有學生寫小草,文章中描寫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時,引用了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經典萬世流芳。我們只有竭盡所能,大力倡導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根植于學生的心中,才能讓學生在經典詩文的學習中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