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科+藺寶鋼
摘要:健康雕塑設想是在以生態的基礎之上更關注于人的行為與環境的變化以及對生物近化倫對藝術發展的研究,不在是只關注研究藝術本身,而是更加關注藝術與生物進化的歷史觀。
關鍵詞:雕塑;健康雕塑;生態系統 ;和諧;自然
一、健康雕塑的設想由來
(一)雕塑與健康的定義
首先薛宣林定性雕塑作為造型藝術是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或著藝術效果,反映社會生活、歷史的變遷、社會素養,同時也表達藝術家本人的感受、情感、理想和審美意識觀的藝術。也代表的是人類生活的審美方式和審美方向。其形式和風格隨著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而變遷。
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這是一種平衡的狀態:均衡地輸入和輸出能量和物質(甚至允許生長)。健康也意味著有繼續生存的期望?,F代人的健康則是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諸多自然健康因素組成的自然生物鏈的一個綜合體。
(二)雕塑與城市的發展
城市雕塑形態,是構成了城市風貌亮點的一部分,既是社會變遷還是政府官員業績體現之一,也是雕塑家的“個人紀念碑”。除了形象和形式感的美觀之外,雕塑的終極目標是“以人為本”。從全球看,近年來雕塑的發展(包括城市雕塑以外的其他形式)往往對于城市建設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形象宣傳作用。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魚》、新加坡的《魚尾獅》、華沙的《美人魚》、布魯塞爾的《撒尿小童》、紐約的《自由女神》、羅馬的《母狼》、廣州的《五羊》、南寧的《五象泉》、珠海的《漁女》、深圳的《拓荒牛》、鄭州的《炎黃二帝》、煙臺的《月光》、大連的《足球》、濟南的《泉標》、海口的《金鰲騰飛》、故宮的《九龍壁》……物質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城市、地域文化水準和精神風貌。其可視形象使每個人都沉浸在濃重的文化藝術氛圍之中,感受到城市藝術氣息和城市的脈搏。
(三)健康雕塑的由來依據與定義
基于現代城市與藝術的發展,特別是對雕塑的的影響,人們對藝術的發展不在是關心藝術本身更多的是他關注與他相關的如,環境與雕塑藝術、文化與雕塑藝術、形式與雕塑藝術……但是最終服務的是人類。作為生物鏈中的人基于人與環境、人與資源的矛盾最總凸顯的還是“健康”與環境、“健康”與人的以健康為核心的“健康和諧環境”、“健康和諧人類”、“健康和諧藝術”的健康革命。
健康雕塑設想的背景是依據2010年10月,美國EPA發布的《健康建筑,健康人們:21世紀室內環境遠景規劃》,對人類健康關注與社會長遠規劃,健康與都市發展的“健康人民”計劃。加之當代生態文化觀念下生態文化與雕塑藝術的和諧共生交融,健康雕塑就應運而生。
健康雕塑設想是在以生態的基礎之上更關注于人的行為與環境的變化以及對生物近化倫對藝術發展的研究,不在是只關注研究藝術本身,而是更加關注藝術與生物進化的歷史觀。是藝術與物種之間的生存平衡。雕塑藝術擯棄的是嘩眾取寵、粗制濫造、庸俗無聊的東西。但那絕非藝術的全部,至少在健康雕塑的作品里,凝聚了藝術家們純潔的心血和閃光的靈感。也是健康自然及健康生態將是從簡單走向綜合自然化:簡單健康/和諧統一——內在崇拜/外在征服——外在調和/內在的沖突(低級階段)——外在調和/內在的沖突(高級階段)——屈服矛盾/發展——內在和諧/外在沖突——和諧共生/天人合一———復雜健康,步步共生_沖突-共同發展這一個過程中達到藝術的一個高點。
故“健康雕塑”將雕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通過組織設計雕塑的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雕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并在環境里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污、生平衡的生態環境。以生態雕塑為研究對象,以健康的環境、思想、生理、審美行為為研究內容是自然能量循環的一個節點。是人和環境健康研究對象的新型學科,其融入藝術、技術、環境、健康等諸多分類的多維綜合體系。
是自然能量循環的一個節點,健康自然地對于周邊環境的呼應?,F存的許多優秀的傳世雕塑蘊藏著許多優勢和特點,他已經融入自然之中,并很好的對建筑和環境進行融合,使雕塑、建筑與自然更為協調。也是文化與物質的完美和諧。根據雕塑自身的形勢、布局、空間、顏色關系以及材質,簡單而優美的建筑方式,既簡單又有美感。利用自然地形、文化特色、審美需求、氣候調節來建造的居住環境,經得起歷史的浪濤就。健康雕塑并不是利用高新技術建成的藝術品,而是利用現有的對環境和健康有益的材料建成的,對于城市建設、人居環境、審美需求、公共安全等因素,提供一個清潔而舒適的健康環境,而且與自然、社區和整個環境相協調。是藝術審美與物質協調共生的發展。
(四)健康雕塑與其他雕塑的區別
健康雕塑區別于傳統雕塑,傳統雕塑在環境中主要是一種外在的“形態”,健康雕塑則融入整體環境中,成為環境內在和外在的共同“形態”,它與室內外環境組合成為一件不可分割的社會和環境成員,然后才是審美最高層的藝術品,是現代生活環境整體結構最和諧的表達手段,賦予空間環境一種生命力。健康雕塑不僅要與公共環境協調,還要考慮到公眾的心理感受。公眾的高教育背景、民族心理狀態、民族性格特點、民族審美品味、職業狀況等都會對確認某一件作品是否與社會環境協調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城市環境雕塑的最低要求,是生態環境的基本要求。
健康雕塑與生態雕塑的區別:健康雕塑與生態雕塑的之間的差異,生態雕塑具有比健康雕塑更強的適應性、可操作性和擴展性,他是在可持續雕塑在特定時期的體現。實際上健康雕塑中所包含的生態系統觀念和身心健康在可持續雕塑發展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他宏觀上給雕塑創作和設計以及雕塑規劃一個基本的出發點。
由此可以看出,健康的雕塑具有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意義,宏觀層面解決雕塑的產業系統鏈的問題;而微觀層面研究解決特定時期中雕塑的實施問題:生態雕塑的研究的可以是一個單獨的雕塑,也可以是一套雕塑規劃方案;而健康雕塑的研究需要跨越具體的雕塑的環境空間,以及更大的尺度來研究雕塑的生態系統鏈才有真正的意義,而這必然決定了他的研究對象不僅僅是針對一個具體的雕塑創作者和工作室,而應該是一個產業系統鏈。
二、健康雕塑的屬性
藝術家的修養和思想決定著藝術作品高度和深度,生態思維對生態雕塑的產生起著重要的作用,健康的生態的思維對健康雕塑的產生與發展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弄清楚健康雕塑的本質,必須從思維方式進行研究。
首先是開放的網絡時代,信息和文化交流的開放性與速度的快速性決定了文化的多元性。當代雕塑已經不是被一個主體和一個中心限制,而是一個多思維復合的思維方法。健康雕塑打破了傳統線性,單一的思維模式,同時也打破了生態雕塑復合的思維方式,代之的是金字塔式的方法和模式。無論從雕塑材質和雕塑觀都更加靈活和開放。
其次,和諧性和開放性是健康雕塑的核心價值體現,首先雕塑家與創作對象之間的和諧平等,其次雕塑本身與環境的和諧。環境藝術是城市雕塑成長的基體。最后就是雕塑-環境-人類社會身心健康的和諧,是生態環境與人文的內外環境產生相互作用。“和諧性”是健康雕塑的核心價值之一。
公共性是雕塑的一種外在的“形態”。現代雕塑大多與環境融于一體成為環境中的一部分,是藝術生命的一種延續,公共性給當下雕塑帶來了很多的機遇,使得雕塑的數量膨脹,而雕塑藝術的數量的增加,使藝術上逐漸陷于平庸。其下雕塑的休閑娛樂性;趣味性和世俗化已經改變了人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水平,一個社會沒有正確的站在文化高度和審美高度去發展文藝,將會使整個社會文化的主題方向和“三觀”的迷茫。將會帶來的整個民族甚至是國家的文化災難。健康雕塑與公共空間的協調是建立在環境、思想與審美高度下的協調,教育背景、心理狀態、性格特點、審美品味都有嚴格的要求,從高度看深度。健康雕塑的公共性要求人-環境-藝術品達到內外的和諧,相互影響與共同發展。
三、健康雕塑的設計特征與原則
(一)健康雕塑的設計特征
1.尊重自然、對健康的關愛
健康雕塑一方面具有生態性質,尊重自然是設計的關鍵,也是健康意識的一種體現,自然生態系統維持著人類生存和生活的需要。生態和諧與生態中和,構成生態…一般標準和最高標準,……將審美規則、生態規則、和自然規則,加之健康的原則(內外健康),真正的健康雕塑應該具備這樣的系統,這是區別其他雕塑的著力點。從雕塑本身看,在空間上與環境協調,才產生美的效果,從環境本身看協調的同時對環境本身進行保護、保養甚至讓生物鏈活動起來。在環境意識和氣息下,是人的心靈感在復雜的社會在感受到安寧、單純、合理即永恒,是自然元素和人在生活中和諧統一化,感受生命的美好,藝術的真諦。
(二)健康雕塑的設計原則
1.統一性
統一性原則決定雕塑設計首先需要一個大整體觀。雕塑與環境和諧并存關系。意象的“物”與環境的“場”結合。依托于物質空間和人文環境。比如周邊環境、空間的屬性、文化性格和建筑風格等因素,確定雕塑的大小、風格、顏色、材質材料等。
2.身心健康性原則
健康雕塑既要分析人生心的感受,重視適度性和適應性,緩解人與環境的失衡性。健康雕塑不只是考驗雕塑家個人的藝術理想和生活體驗,加強作品形式感與環境的秩序感和韻律感。在體現整體統一的環境中設置雕塑作品。表達生態平衡,甚至超越審美空間,進入“哲學世界”。要求真、善、美的真,不要假、丑、惡的假。人與雕塑的交流,與環境的互動交融,融入藝術的語言之中。如“視覺性里的視覺整體構成”原則,“視覺總量平衡”原則,
3.“視覺趨簡和諧”原則。
健康的另一個標準是設計材質的健康性。作為雕塑本身的外殼與環境和諧統一,達到健康的標準。健康雕塑設計應從促進良性循環位出發點。在材質上選用可再生資源,在自然循環系鏈之中。既體現生態觀念,返璞歸真,有利于人身體健康的生態環境。從雕塑的體量、顏色、空間達到空間環境設計系統性原則、感觀上的平衡和諧原則、高藝術水準和高環境質量原則以及永久性原則。
四、健康雕塑的目標與遠景
健康雕塑的目標是在未來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養成健康的美學觀念和符合人類發展的思想體系。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讓健康意識融入人類文化,促進健康的消費意識觀。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是更有效的推動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對景觀雕塑設計師來說形成一個健康的雕塑觀,是能源與技術意識下的新的意識形態。如果設計師能從健康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將會產生一門新興的藝術形式。將來也是一種扎根于本土的設計觀,是一種講究人最基本需求的健康設計觀。在中國發展的未來的道路上,健康發展的雕塑觀在中國雕塑發展道路上將會一片光輝。
【參考文獻】
[1]季湘榮.雕塑建設與發展研究--以杭州市為例[D],杭州大學,2006
[2]趙慧寧,趙軍.城市雕塑與空間環境設計[J].城市發展研究,2006(13)
[3]趙瀟瀟,黃建彬.城市雕塑系統規劃[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