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廣
【關鍵詞】中小學 課業負擔 減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07-02
2013年上半年,教育部啟動了“減負萬里行”活動,北京、浙江、吉林等地也再次打響了“減負”攻堅戰。北京市教委還專門發布了《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通知》,出臺了八條具體的減負措施(以下簡稱“京八條”)。接著,教育部發布了“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試圖通過這些減負措施解決當前較為突出的中小學學生課業負擔問題。然而,從現實情況看,減負問題依然沒有得到緩解,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一、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主要表象
(一)課程門數多,作業量大
經不完全統計,中小學的課程門數以及每天執行的課程門數對學生來說,負擔都不輕(見下表)。
根據上表的數據,對不同年齡段學生來說,每天的作業量和學習時間可想而知。
(二)學習時間長,自由支配時間少
按照8點鐘早晨上課時間計算,學生最遲不會超過7點起床;小學生晚上最早一般不會早于9點半休息,初中生則不會早于10點半,高中生更不會早于11點休息,幾乎與成年人同步。期間,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上課、做作業,參加補課、興趣班等。根據對中等水平的小學、初中、高中生的調研,有以下數據:
不同階段學生的作息時間抽樣調查表(中午的學習時間未列入統計)
(以上年級學生所屬的學校均為城市學校,在當地屬中上水平;訪談的學生學習成績在班上也屬于中上水平)
(三)外在壓力不斷加大,學生不堪重負
來自家長和教師的壓力不斷加大。家長“望子成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斷要求孩子學這學那,全面提升學業成績和各方面能力;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考出好成績,為自己“爭光”,不輸給別的班級,不斷加大作業量,提出“補課”要求。家長和老師的“過分”要求和過高期望都給學生以巨大的壓力,迫使學生占用課余時間來學習。
由此可見,學生的課業負擔有多重。除了應付課業之外,學生個人已經沒有多少時間能夠由自由支配。
當然,不同學校的學生承受的壓力、負擔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社會評價等級越高的傳統優質學校的學生,壓力越大,學生的課業負擔也越大。
二、對當前減負措施的再思考
(一)減負等同于“控制”
實際上,北京市早在2008年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意見》(京教基〔2008〕16號)。此次的“京八條”對減負的關鍵環節和指標,如課程、作業、考試等方面的要求進行了量化和細化。但是,在這些“嚴格”“控制”之后,依然存在科學性、有效性問題。同時,“京八條”在嚴格限制外,對學生校外的學習生活也沒有給出明確的導向。也就是說,“京八條”對學生“6小時”或“8小時”之外的學生管理和學習生活引導方面沒有給出建議。
(二)減負等同于“減重”
早在2007年,成都市青羊區教育局頒布局長一號令,要求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的書包限制在學生體重的10%。無獨有偶,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大關小學向學生免費贈送“三斤半”書包并規定,從當天起,學生要使用這款定制的書包上學和放學,要求師生共同努力,讓書包的重量名副其實地保持在三斤半以下。不可否認,現在學生的書包真是越來越重,這樣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負重(擔)。
(三)減負等同于“轉移”
有專家認為,“為中小學生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關鍵在于提高課堂效率”[1]。減負大潮把教師推向了“風口浪尖”。教師挖空心思地研究課堂教學,有的教師還總結了“減負增效”的具體措施[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盡量減少學生的課后學習時間。當然,家長也將承擔更多的責任。學生在校的時間受到限制,校外培訓機構也受到約束后,家長將承擔起更多的管理和指導職責。這對家長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尤其是對農村中小學生和農村家庭來說,更是嚴峻的挑戰。實際上,“減負不能只關注學生,教師們也已經是不堪重負了。”[3]
事實上,多年來的減負效果并不明顯。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曾經說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我們長期以來一直在推進,但效果始終不明顯。”同時他也認為,“盡管由于社會人才觀、用人制度、評價標準等有偏差,抓減負的大背景不具備”,但,“面對學生的呼喚,社會的強烈反映,教育內部應當首先有所作為。”
三、減負的對策建議
(一)教育部門應完善教育的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對中小學減負至關重要。這里所說的頂層設計主要是指中小學的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以及辦學管理。如課程門數不減少,升學、評價體系不改革,那么考試、分數永遠都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棒。筆者認為,小學課程設置應當遵循綜合化、生活化、個性化以及多樣化原則,減少課程門數(如英語,真有必要從一年級開設嗎),降低課程難度,從源頭上減輕學生的負擔。又如,進一步推動城鄉學校的均衡發展,促進優質資源共享;評價體系改革必須立足長遠,尊重實際,重點在全面考核學生的發展,“學校的辦學行為不再圍著分數轉”[4]。另外,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加快,高考的內容和方式必須優化改革。
(二)學校應營造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
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家園。筆者認為,學校過早“放羊”把學生推回給家長不如組織學生在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筆者建議,學校應大力加強具有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建立家校合作的協調機制,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校生活(特別是文體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保障學生身心的健康、快樂且全面協調發展。特別是有效解決小學“4點半放學”等具體問題,使得家長放心,學生開心,老師安心。endprint
(三)教師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學生減負的重要環節。教學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專注于備課和授課,向有限的課堂時間要效益。教師特別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友善用腦”[5]。此外,教師和學生家長之間應當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和教師共同引導和檢查學生的學習,保障學生在校外的學習有序、健康。
(四)學生須正確認識負擔存在的合理性
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課業負擔的意義與合理性,使他們認識到,學校教育是人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課業負擔是客觀存在的;引導學生把自我發展和社會要求有機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個人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系,把自己的個性追求和全面發展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平衡”能力,為學生的正常學習提供優質的身心健康保障。
(五)家長應正確對待子女的未來發展
“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的心愿。但是,心愿畢竟是理想的。有時候,過高的期望會讓人泄氣或無所適從。作為家長,應主動和學校老師、班主任溝通,從專業、實際的角度認識子女的發展狀況,從而協助學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和引導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必須建立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避免向子女提出脫離實際的盲目要求。
減負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自上而下進行系統改革。僅靠單一的行政手段來嚴格管理或約束學校辦學行為均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更不能將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轉嫁給家長和老師。減負必須由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社會培訓機構協調合作,物質減負和精神減負齊抓共管才有可能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施劍松.減負新政能否導向高效課堂.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3日第2版.
[2]蔡繼樂.減負能否做到“一盤棋”.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8日第2版.
[3]楊詠梅.教師的負擔也渴望減下來.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6日第2版.
[4]柯進.辦學行為不再圍著分數轉.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1日第1、5版.
[5]潘光.減負的前提是學生樂學會學.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9日第2版.
(責編 黃珍平)endprint
(三)教師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學生減負的重要環節。教學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專注于備課和授課,向有限的課堂時間要效益。教師特別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友善用腦”[5]。此外,教師和學生家長之間應當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和教師共同引導和檢查學生的學習,保障學生在校外的學習有序、健康。
(四)學生須正確認識負擔存在的合理性
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課業負擔的意義與合理性,使他們認識到,學校教育是人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課業負擔是客觀存在的;引導學生把自我發展和社會要求有機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個人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系,把自己的個性追求和全面發展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平衡”能力,為學生的正常學習提供優質的身心健康保障。
(五)家長應正確對待子女的未來發展
“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的心愿。但是,心愿畢竟是理想的。有時候,過高的期望會讓人泄氣或無所適從。作為家長,應主動和學校老師、班主任溝通,從專業、實際的角度認識子女的發展狀況,從而協助學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和引導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必須建立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避免向子女提出脫離實際的盲目要求。
減負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自上而下進行系統改革。僅靠單一的行政手段來嚴格管理或約束學校辦學行為均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更不能將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轉嫁給家長和老師。減負必須由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社會培訓機構協調合作,物質減負和精神減負齊抓共管才有可能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施劍松.減負新政能否導向高效課堂.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3日第2版.
[2]蔡繼樂.減負能否做到“一盤棋”.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8日第2版.
[3]楊詠梅.教師的負擔也渴望減下來.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6日第2版.
[4]柯進.辦學行為不再圍著分數轉.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1日第1、5版.
[5]潘光.減負的前提是學生樂學會學.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9日第2版.
(責編 黃珍平)endprint
(三)教師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學生減負的重要環節。教學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專注于備課和授課,向有限的課堂時間要效益。教師特別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友善用腦”[5]。此外,教師和學生家長之間應當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和教師共同引導和檢查學生的學習,保障學生在校外的學習有序、健康。
(四)學生須正確認識負擔存在的合理性
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課業負擔的意義與合理性,使他們認識到,學校教育是人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課業負擔是客觀存在的;引導學生把自我發展和社會要求有機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個人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系,把自己的個性追求和全面發展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平衡”能力,為學生的正常學習提供優質的身心健康保障。
(五)家長應正確對待子女的未來發展
“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的心愿。但是,心愿畢竟是理想的。有時候,過高的期望會讓人泄氣或無所適從。作為家長,應主動和學校老師、班主任溝通,從專業、實際的角度認識子女的發展狀況,從而協助學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和引導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必須建立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避免向子女提出脫離實際的盲目要求。
減負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自上而下進行系統改革。僅靠單一的行政手段來嚴格管理或約束學校辦學行為均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更不能將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轉嫁給家長和老師。減負必須由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社會培訓機構協調合作,物質減負和精神減負齊抓共管才有可能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施劍松.減負新政能否導向高效課堂.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3日第2版.
[2]蔡繼樂.減負能否做到“一盤棋”.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8日第2版.
[3]楊詠梅.教師的負擔也渴望減下來.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6日第2版.
[4]柯進.辦學行為不再圍著分數轉.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1日第1、5版.
[5]潘光.減負的前提是學生樂學會學.中國教育報[N].2013年4月9日第2版.
(責編 黃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