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關鍵詞〕 語文教學;“以人為本”;目標;氛圍;方式;
評價;資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6—0032—01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語文教學滲透“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學生看成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獲得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又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創造性,幫助學生發展個性,開發潛力,健全人格,使學生成為能夠以良好的言語、心智技能進行工作和交際的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確立學生發展本位的課程目標
“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著眼于“人”的整體發展,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相互滲透,融為一體。語文教學不僅要把“知識與能力”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還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中介和動力,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方法,觀照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經歷與思考,關注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感悟與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培養學生親近語文、熱愛語文和渴望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學生體會語文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在“以人為本”的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不存在誰是主宰者,誰是服從者,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教師由教學的“軸心”變成了“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這種關系中,師生進入合作學習的理想境界:教學由僵化走向靈活,學生由依賴走向自主,教師由“教書匠”的角色轉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奠基者”。
三、打造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氛圍
語文課堂是落實“以人為本”理念的主陣地,學生只有在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里,才會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打造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一要創設自由寬松的課堂空間,讓學生在身心自在、思想自由、樂于參與和情緒高亢的狀態下學習。二要創設其樂融融的情感課堂,把最具人文內涵,充滿人性之美、詩意之美和生活情趣的,最能體現人的本質特征的語文教學呈現給學生。三要營造和諧共鳴的課堂境界,實現課堂上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四要達到教師的思路、學生的思路、文本的思路的同步共振,和諧共鳴。
四、選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認為,學生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探究、自主體驗、促進個性的自我實現。因此,在學習方式的選擇上,教師要改變過去“教”控制“學”的線性教學流程,要讓學生在師生雙方的交往、互動中創造性地學習。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是在語文學習的時間、空間和程序上滿足了人的這一需要,凸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五、構建注重過程的評價機制
“以人為本”的理念最終追求的是人的自我價值的充分實現,它關注的不是一個靜態凝固的學習結果,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智能的發掘。所以,它特別強調學習過程,強調學生親自體驗的動態生成的發展性評價。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面向“過去”的評價;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既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又能幫助教師反思教學、創新教學,從而實現師生雙方的共同發展。
六、開發多元互補的課程資源
開發課程資源是實施“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渠道。語文課程資源從功能上看有條件性資源和素材性資源。條件性資源包括時間、地點、媒介、網絡、設備、環境等;素材性資源包括知識技能、方式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從呈現方式上看,有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從空間分布上看,有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教師如能合理利用并將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轉化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過程,就離實現“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目標為期不遠了。
語文教育即人的教育,語文教學的對象是人,培養的目標也是人。語文教學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途徑或許遠不止上述這些,但只要教師找到最佳的切入點,讓語文插上隱形的翅膀,就一定能實現語文教學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