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關鍵詞〕 對比藝術;審美價值;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6—0070—02
文學作品反映社會生活,只有達到一定的強烈程度,才能激動讀者并產生感人的藝術效果。而應用對比藝術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在藝術構思上通篇采用了對比手法來描寫環境﹑塑造人物﹑展現形象,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社會意義。
下面從三個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 景物描寫的對比
小說常通過對立景物的描繪,來表達作者強烈的感情色彩。請看《故鄉》中兩段景物描寫: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這時候,我的腦海里忽然閃出一幅 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這兩段景物描寫,色彩迥然不同。前者展現的是一幅陰晦悲涼蕭條敗落的景象,令人心灰意冷;后者描繪的是一幅美麗明朗、生機盎然的西洋式版畫,令人心馳神往。
這兩幅不同色調的畫面,形成極強烈的反差,體現了不同的審美價值,顯示了不同的藝術效果。第一幅畫面是現實中的故鄉,它既寫明“我”離家二十余年,“我”這個辛苦輾轉在異地謀食的知識分子非但沒有興旺起來,反而要使老屋“易主”,可見當時知識分子的處境;同時,也深刻說明了二十年來故鄉凋敝不堪,正是當時農村經濟日趨破產的寫照;另外,也反映故鄉的頹敗,一方面使我的心悲涼,一方面也促使“我”由關切故鄉風物的變化轉到更關切故鄉人的狀況,促使我去尋找改造舊社會,探索新生活之路。第二幅畫面,是美麗神奇的田園風光圖,是“我”理想中的故鄉。它既烘托了少年閏土“小英雄”形象來和中年閏土“木偶人”對比,又借幻想中的圓月、藍天、綠地,來象征和諧美滿的社會和人生;并以此為背景,表露出了作者對踏出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希望之路的信心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二、閏土形象的今昔對比
在現實生活中,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環境下內在性格的變化,常常處在不協調的矛盾狀態中。為了顯示這種性格的差異,并探究其原因,就必須通過對比加以表現?!豆枢l》把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兩相對比,生動再現了辛亥革命后農村衰敗、蕭條、動蕩的社會面貌,集中反映了舊中國農民悲慘、貧困的命運和生活,深刻揭示了產生這種人生悲劇的社會根源。
1.肖像對比。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他活潑英俊、天真爛漫、與我情真意篤,是個有點浪漫情調的少年英雄。
中年閏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受盡折磨,與我記憶中的閏土已判若兩人。這變化絕不僅僅是眼睛也向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又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象松樹皮了。”中年閏土飽經滄桑,嘗遍艱辛歲月流逝打下的痕跡,更是階級壓迫的鐵證。
2.動作、語言的對比。少年閏土:他勇敢機靈,聰明能干,能在雪地捕鳥,海邊拾貝,沙地看瓜,月夜刺猹,甚至“我”沒有問,他便能說出許多希奇的事。兒時的閏土談吐爽朗聰明,語調輕快自信,充滿了孩子氣。如:“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這不能。……”;“月亮地下,你聽……”讀著這樣的對話 ,一個干練敏捷的農村少年的形象就如同浮雕一般呈現在讀者面前了。少年閏土是我理想中的故鄉人。
中年閏土:他動作遲緩,笨手笨腳,要他選東西,他撿的只是香爐和燭臺。昔日的靈氣已蕩然無存,仿佛是個木偶人。他見到“我”時,卻是那樣沉默,很少講話,時常是“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彼f了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后一句還是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況。說話后的神態是“只是搖著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從中年閏土的言談舉止看,他是一個遲鈍、麻木、自卑的形象。他是我失望的故鄉人。
3.“我”和閏土關系的對比。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我”和他無拘無束,哥弟相稱,并且少年閏土給我打開了一個廣闊而嶄新的世界,并使我領略到了大海和大海一樣廣闊的人生,這是一種真摯友好、親密無間的關系,這中間沒有絲毫的隔閡。
中年閏土:由于生活的磨煉,由于受封建等級觀念的毒害,他和“我”這一對兒童時代的好伴侶,因階級的懸殊和地位的不同而隔閡起來,并且這也是再也拆不掉的“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于是,閏土只能真實地去演人生的悲劇,而“我”只能痛心地去看這人生的悲?。骸八膽B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叫道 :‘老爺!……,并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這些正反映了封建等級觀念給廣大農民套上了一條看不見的精神枷鎖,反映了中國的仕族階層與農民之間等級森嚴的關系;同時,也反映了閏土不但外形變了,而他的內心與靈魂也被嚴酷的現實異化了。
正是這些體現了極強烈的反差效果的對比,它深刻地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揭示了人的靈魂的扭曲變態是一定的社會原因造成的。就一定意義而言,閏土、 楊二嫂的個人悲劇,同樣也是社會的悲劇
三、不同人物形象的對比
小說也常常通過不同人物形象的對比,來揭示人與社會的關系,表明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寄予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反映重大的社會問題?!豆枢l》正是通過兩組不同人物形象的對比,生動、深刻而又逼真地再現了這些內容。
1.閏土父親、閏土、水生三代人物形象的對比。閏土父親、少年——中年閏土、閏土的兒子——水生,這祖孫三代是一個整體。endprint
三十年以前(辛亥革命前),在生活重壓下的父親 ,悲苦無告,只好將希望寄托在后輩身上,怕兒子死掉,便給他起名閏土,還“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
三十年以后(辛亥革命后),在“多子、饑荒、兵、匪、官紳”的重壓下 ,閏土的生活比父親更悲慘,已無力給兒子套上明晃晃的銀項圈;香爐和燭臺代替了銀項 圈,把希望寄托于神靈,連“希望”也比父親更渺茫了。與此同時,他自己也仿佛變成了一尊石像。
三十年以前,閏土是一個聰明勇敢、天真爛漫的英俊少年。三十年以后,閏土的兒子又長成了當年閏土的模樣,所不同的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項 圈罷了?!?/p>
這組形象,是互補式的對比:可以說三十年以后的閏土是三十年以前閏土的父親;三十年以后的水生又是三十年以前的閏土。這組對比,它不但顯示了故鄉的“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一代接一代的遭受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經濟上的剝削,并且重復著同樣的悲慘命運;而且也反映了這種剝削、壓迫、摧殘在日益加劇。因而,勞動人民的命運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慘了。同時,這種悲劇人們也啟迪人們思考和探索:難道能讓“故鄉”繼續沉淪嗎?“閏土們”怎樣才能夠有新的生活?
2.閏土、“我”、楊二嫂三種人物形象的對比。閏土是一個在舊中國受盡摧殘,卻還尚未覺醒的農民形象,他不僅僅為饑寒所苦,而且深受等級觀念的束縛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是一個暫時做穩了的奴隸 ”(魯迅·《燈下漫筆》)。他過的是一種辛苦麻木的生活。
“我”是一個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同情勞動人民,但在當時也深受謀生之苦:二十余年,遠離故鄉,遠離老母;辛苦輾轉,回到故鄉,竟又是“為了別他而來”,這其中的人生況味,也只能自己慢慢去咀嚼。故鄉的蕭條使我悲涼,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更使“我”無限感傷,但“我”并為喪失生活的信心,“我”依然憧憬著未來,愿去探索新生活之路。“我”過的是一種辛苦輾轉的生活。
楊二嫂是一個當時社會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小私有觀念支配的小私有者的形象。二十年前被人擺布,以色相招徠顧客,被稱之為“豆腐西施”,社會經濟的沒落,使她終于逃出悲苦破產的命運,不但外形由“豆腐西施”變成了“兩腳圓規”,而且靈魂也被嚴重扭曲,人格也發生了異化,變得庸俗貪婪,明偷暗搶,尖酸刻薄,潑辣放肆。楊二嫂的形象本身表明她是一個不幸者,她是這個日益衰敗的畸形社會的產物。她身上的壞習氣主要是生活的壓迫和封建統治階級精神毒害的結果。楊二嫂過的是 一種辛苦恣睢的生活 。
這組形象,是映襯式的對比。閏土的辛苦麻木與“我”的辛苦輾轉和楊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構成舊社會一幅 辛苦悲慘的社會畫面。這三種人,都是社會直接或間接的奴隸。作者借”我”之口否定了這三種人生,并激昂地發出了呼吁,希望后輩們“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這正體現作者對黑暗社會的否定和對光明世界的向往。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