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紅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任務不僅是要求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該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從體驗性、實踐性、創造性等不同方面樹立起閱讀教學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學會運用想象和情感體驗。針對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方式
一、目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師生之間缺乏溝通交流
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缺乏交流是比較常見的問題,即師生交流只停留在表面,往往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然后指出一名學生回答,這樣的交流方式只是在教師提問學生時進行單項交流,對整體學生而言不夠深入和全面,因此課堂氣氛往往沉悶枯燥,提不起學生的興趣。除此之外,教師對學生提問的關注點也只是在于學生是否能說出正確答案,并不關注學生的回答是否新穎特別,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和教學
效率。
2.自主合作學習安排不合理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時容易發生安排不合理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學生不管不顧,放任自流,教師只提出一個討論問題,讓學生自由組合,隨意討論,課堂秩序雜亂無章;二是教師對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管得太過嚴格,不允許學生隨意說話,氣氛過于緊張、嚴肅,缺少了合作討論的氣氛。因此,合作學習大多只能流于形式,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3.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不僅是讓學生明白課文的含義,而且還要求學生能夠熟練閱讀課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將教學重點放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寫與說,而忽視了讀,甚至根本沒有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任何的指導。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是緊密連接的,若是閱讀教學沒有進行良好的培養,那么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也很難提起寫作興趣。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建議
1.引導學生進行有創意的朗讀,樹立閱讀教學觀
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師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為學生創設出相應的情境,并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從而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例如,教師在教學《掌聲》一課時,在對文中最后一段進行閱讀時,教師可以適當地為學生創設出相應的情境,提問道: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讓你難忘的掌聲或者難忘的鼓勵方式?先讓學生回憶這些內容,然后再對這段進行朗讀。這樣,學生在朗讀時大腦中也同樣充滿了被鼓勵的情境,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作者營造的情境中,從而達到了情感共鳴。
2.擴大閱讀范圍,豐富情感體驗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讓學生閱讀較多的語文材料,能夠有助于在實踐活動中掌握語文的規律,同時拓寬思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去圖書館收集有關魯迅的一些資料,如生平簡介等。在課后,還可以讓學生嘗試閱讀魯迅的其他文學作品,如《故鄉》《閏土》等,這樣學生對魯迅有了基本的認識后,在學習中就不會感到陌生,使這位歷史人物在心目中變得鮮活起來,從而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與教師共同配合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并為學生創設有利的學習環境與氛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內心愛上語文閱讀,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宋長青.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若干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2013(07).
(作者單位 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重龍鎮中心學校)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