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丙榮
摘 要: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渠道。學習從根本上來說是學生自己內部的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參與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方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的能力,從而真正體現教育所具有的主動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樣性的時代特征,下面談一談一些嘗試、心得與體會。
關鍵詞:創設情境;操作;交流
一、創設情境,促進學生樂學
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識是靜態的,如果教師把靜態的教學信息傳授給學生,學生即使在聽覺上獲得初步感知,也很難激起興趣,進一步形成表象。有效地激活思維,是形成正確、清晰的表象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充分地感知知識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比如,在講授第一冊圖形的認知的時候,我精心繪制一幅由各種圖形拼成的房屋圖,并涂上各種鮮艷的顏色。我展示房屋圖后,說:“智慧老爺爺邀請小朋友到他家做客,老爺爺先要求小朋友來認一認他的家,他的家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呢?”學生一下子就被五顏六色的畫面所吸引,并開始積極思考起老師的問題。在直觀的有形有色的圖畫刺激下,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提問,學生學起來非常帶勁,充滿自信心,并且能夠良好地掌握新知識。
二、動手操作,促進思維
數學教學中的動手操作,符合學生思維的認識過程,順應學生好奇喜動的特點,又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愉快地獲得“真正理解”。因此,動手操作獲取知識,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一個重要形式,如,在教學“100以內的退位減法。例3,42-48=14”時,由于我給學生歸納了“拆—合—去”的擺小棒方法(拆就是單根小棒只有2不夠8根,就要把其中一捆拆開,合就是拆開的10根小棒與單根小棒2的和里去掉8根,還剩4根。)學生不僅很快地掌握了操作步驟,而且通過操作后,較快地理解了豎式“被減數十位上的一點是什么意思?個位2減8怎么得4?十位4減2為什么得1”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地從“拆—合—去”這個操作方法向筆算退位減法的算理和計算方法遷移。
三、組織交流,體驗成就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內心深處這種強烈的探索欲望,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更應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促使學生樂學、好學。學生只有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才會有內在的、高層次的愉快,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學生間存在著客觀差異,但教學機會人人均等。教師應給每個學生以平等的、充分的關注,激勵每個學生都主動地參加學習。比如,在講完第二冊教材進行復習時,我給出38和18兩個數字,讓學生設想該怎樣編文字題。學生A:“兩個加數分別是38和18,和是多少?”學生B:“被減數是38,減數是18,差是多少?”學生C:“38與18相差多少?”學生D:“38比18大多少?”學生E:“18比38少多少?”學生F:“比38小18的數是多少?”學生G:“比38多18的數是多少?”……經過一番交流,不同素質的學生都能明確鉆研的方向,體驗到成就感,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
“學無止境,教無定法。”讓我們大家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路子,努力把數學課上得更好,從而推進“新課程理念的實施。
(作者單位 安徽省濉溪縣城關中心學校郭樓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