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哲
摘 要: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初期,一定要杜絕抽象理論說教和題海戰術,要從他們的實際認知規律出發,設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激活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引導他們掌握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三維目標;認知規律;誘導反思
新課改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緊緊把握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對教學內容和復習要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如此方能激活興趣,驅動他們進行主動、積極的探索與研究。鑒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帶班經驗,對小學六年級數學復習方式和方法進行遴選淺談。
一、易混概念,對比理解
小學階段孩子對抽象知識不敏感,對表達相近的概念往往理解不到位,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對應的情景對比,讓孩子在鮮活的情景中通過體驗來感知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例如:課堂上我們會發現許多孩子對分數和比例的概念,是應用題中容易混淆,針對這個情況筆者就設定了情景對比,讓大家一目了然:
(1)一段路長公里,走了,還有多少公里?(2)一段路長公里,走了公里,還有多少公里?這倆問題猛一看是一樣的,但是仔細分析就發現第(1)題中“走了”是走的總路程的,是典型的比例關系,因此實際走過的路程是×=1公里;而第(2)題中“走了公里”后面有具體的單位,是一個固定的里程。如此對比啟發,同學們豁然開朗,對應用題中出現比例和分數的概念再也不會混淆了,有效地完成知識遷移,生成運用能力。
二、概括總結,歸納建模
建模是數學復習的重要環節,具體做法就是總結和歸納學過的知識點,然后進行整合、梳理,對每一個知識點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這樣具有前瞻性的歸納建模,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是學生從掌握知識到運用知識的必由之路。比如針對如下工程類應用題:“修一條長3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長的,如此進度,需要多少天完工?”在練習過程中同學們出現了幾種答案:3000÷(3000×÷4)或1÷(1×÷4)后,最后我們再引導學生進行概括和總結,尋找最簡便的解法:“4÷”,有效提升了解題效率。
概括和總結是知識升華的過程,建模是對知識網絡的完善,復習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建模方法,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能力。
三、剖析過程,掌握思路
常言道: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說的就是解決事情要找到正確的路徑和方法。數學知識也有自身生成和發展的過程,要想讓學生掌握知識,我們就得剖析數學過程,捋順解題思路。筆者通常先讓同學們對自己的見解和想法發表意見,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探索和創造力,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感受知識的生成動態,強化理解思維,生成運用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例:活動期間,某淘寶店賣出服裝1500件,其統計賣出的男裝是女裝的,請問,賣出女裝多少件?
這種題型有點繞,所以我們不要急于讓學生給出答案,筆者就鼓勵他們先將自己的思路分析給大家,討論一下優化方案:
方法1:方程法:根據題意,賣出的男裝+女裝=1500件總數,假設賣出女裝是x件,那么題目可以表達為:x+x=1500件,以此得出女裝數量。
方法2.整體法:我們可以將賣出的總量看做單位1,男裝是女裝的,那我們就將女裝看做7份,那男裝就是3份,一共就有10份,女裝就是總數的,所以就是1500×=1050件。
可見經過大家深思熟慮和討論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有效提升學生運用能力。
總之,六年級是對小學知識的概括與總結,我們一定要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設定對應的教學方案,如此才能對癥下藥,有效提升學生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馬曉紅.淺談怎樣進行小學六年級數學畢業總復習[J].學周刊,2013(05).
(作者單位 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鎮中心小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