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耀生
摘 要:從做中學,把知識形成方法性知識,做才能獲得“親知”,取得經驗。從悟中學,把知識形成價值性知識。通過做中學、悟中學,不斷培養學生的方法性知識、價值性知識、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做中學;悟中學;價值性知識;創新性思維
此三變,都是學生先做,教師后講評。
一、把知識從做中學中形成方法性知識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論中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精辟論述。陶行知先生主張以“做”為中心,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做”才能獲得“親知”,獲得經驗。那么什么是“做”呢?陶行知在“教學做合一”之教科書中給“做”下了一個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不是單純的勞力,是勞力與勞心的結合。只有既“勞力”同時又“勞心”,才是真正的“做”。可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陶行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為親知為一切知識的根本,聞知與說知必須安根于親知里面方能發生效力。”他曾風趣地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是真正的收獲。”是的,心理學認為,在求學過程中,通過不同途徑所掌握的知識比例是不同的,聽覺20%,視覺30%,視聽50%,自己動手90%,所以只有更多地給學生做的機會,他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識。正如孔子說的“講給我聽,我會記;指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去做,我會理解”。
因此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在做中學、悟中學。不追求課堂容量的數量,追求課堂的質量,充分利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追求的是學生在做中學的感悟,在感悟中去理解、去學習、去總結,使知識在做中學中形成方法性知識。
二、把知識從悟中學中、形成價值性知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化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學生能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并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該從義務教育階段做起,貫穿數學教育的始終。”做中學、悟中學創造出學生的真實活動,讓學生作為主體去實踐、去思考、去探索,讓學生采取多種不同的方法與途徑,去探索問題的解決。在做中學、悟中學,從而創造性地學,形成價值性知識。
做,可以說學生做了不少。是簡單的重復、機械的訓練,陷于題海戰術之中,這樣的做中學是效率低下的,學生厭煩的。但是通過解釋、推理、應用、操作、拓展,從而在做中學形成方法性知識,在體驗、反思、取舍、定向、創造中的悟中學形成價值性知識才是高效的,學有所得、學有收獲。在教學中重視學科思想、方法的指導,學生在做中學才能真正掌握知識,才能體味到學習的樂趣。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