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偉 薛建明
【摘要】教學情境是中等職業學校校本化專業課程開發建設重點內容,是將工作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的重要載體,是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五個對接”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中等 職業學校 課程 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21-01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五個對接”。這要求職業學校的課程及教學模式應和產業部門的生產經營有效對接,為學生就業后能快速適應崗位要求,在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繼續學習能力等方面奠定基礎。
因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環境條件的差異,各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側重點的差異,職業學校專業課程開發建設更多體現校本化的特點。因此加強校本化教科研,借助于產業部門的力量,開發和實施專業課程,是職業學校專業課程建設的必由之路。而進行課程開發建設就必然要分析行業或企業工作的典型職業活動。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強調職業教育學習的內容來源于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習的能力和個性發展相聯系,關注學生的職業成長過程。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借鑒先進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方法,探索行業、企業工作的典型職業活動,通過整合、重組等方式,構建理實一體化、與職業資格標準相融合,以行動導向課程為載體的教學情境。
1.教學情境構建原則
1.1人本性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職業成長過程。
1.2科學原則
遵循學生職業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針對不同生源結構、不同專業的不同專門化方向,科學定位和設計教學情境。
1.3先進性原則
教學情境設置和內容選擇要來源于工作,并反映當前最新科技和新知識新方法。
1.4實效性原則
教學情境設置要緊密聯系專業實際和企業實際,滿足學生崗位技能培養的需要,符合職業標準與規范,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1.5情境性原則
力求課程建設和實訓室建設同步發展,充分考慮將學生置于職業場景中開展學習,實現理實一體化。
1.6開放性原則
教學情境設置要堅持校企合作,骨干教師、課程專家、行業企業人員共同參與。
2.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情境開發過程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情境開發,必須要經過基礎調研、典型職業活動調研分析、教學情境凝練三個階段。
2.1基礎調研
基礎調研分析是職教課程開發的基礎性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崗位需求,明確就業崗位(群)、人才規格要求,明確專業定位、專業內涵,為下一步典型職業活動調研分析提供依據。對于園林、林業等較為成熟的長線專業,可根據具體情況作補充調研分析,對新設置專業要做充分細致的調研。
2.1.1調研的具體任務
1.了解專業所對應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以及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本專業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狀況,明確專業定位和專業內涵。
2.明確適合中職生就業的職業崗位群,明確職業崗位對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力要求,包括:職業道德、行為態度、文化素質和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身心健康的要求。
3.明確與本專業培養方向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證書。了解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對職業知識技能與態度的要求。
2.1.2調研程序與要求
1.精心設計調研方案,選擇適當的調研方法,合理分配任務。調研方案包括:目的、內容(以提綱或問卷形式表達)、對象、組織方式、方法等。
2.科學設計問卷和提綱提前下發。
3.篩選調研對象,確定調研樣本。基礎調研對象主要是行業企業負責人、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負責人、一線有經驗的技術工人、學校主管和分管教學工作的負責人。調研樣本的確定主要考慮企業代表性和足夠數量。一般占到本行業企業總數的5%以上。
4.進行問卷、訪談和坐談。要提前溝通和預約,做好充分的準備。
5.信息匯總與整理。梳理出有效和有用的關鍵信息,并加以分析整理。
2.1.3調研結果分析
1.通過市場需求分析,準確掌握本職業領域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確定專業范圍,準確界定專業名稱和專門化方向。
2.通過職業崗位群分析準確把握中職學生能勝任的崗位群及其職業要求。
3.梳理分析國家職業資格對本專業領域職業工作崗位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確定本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
4.通過分析找出專業建設差距明確改革方向和主要內容,并提出課程改革建議。
2.2典型職業活動調研
2.2.1開展典型職業活動專題調研
通過第一階段的基礎調研,明確了中職畢業生工作崗位和專業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規格。在此基礎上,針對工作崗位,通過開展專題調研確定其典型職業活動,并對其進行分析和描述。這是課程開發的重要環節,也是下一階段專業核心課程結構設計的唯一依據。
開展專題調研,確定職業崗位群的典型職業活動,并對典型職業活動的職業特征,從典型職業活動描述、工作崗位、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法、勞動組織、工作要求以及職業資格標準等八個方面進行系統分析和描述,填寫《典型職業活動分析表》。
除此之外,開發建設人員還要深入實際工作第一線了解真實完整的工作過程,獲得第一手資料,掌握生產過程一般規律和形態。主要包括:了解工作流程和工作環境,了解工作過程的主要環節和各環節的工作日、工作要求,了解職業規范和質量標準。
2.2.2分析確定典型職業活動
在對職業活動流程進行綜合分析之后,選擇那些反映工作領域本質規律、具有典型性和具有教育價值的職業活動和工作過程(要注意的是,典型職業活動具有完整性,通過所有典型職業活動的學習使學生獲得完整的職業能力,各典型職業活動之間具有邏輯關系,但不重復,并無包含關系)編制典型職業活動表。
典型職業活動表編制完成后,再召集行業企業專家,召開專題座談會,運用頭腦風暴等方法,使參加研討的人員就典型職業活動表中的典型職業活動進行描述,并對工作崗位、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法、勞動組織、工作要求、職業標準等八個要素進行系統分析。參加座談的企業專家應是有能力完成這些工作任務的技術人員,有較為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并善于表達。召開會議前應提前通知與會專家,請他們做好必要準備。典型職業活動分析應全面具體而詳細,避免大而空。
2.3教學情境凝練
典型職業活動分析確定后,將其轉換成學習領域,即可以成為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情境。既符合行業、企業生產規律,又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
參考文獻:
[1]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與校本化課程實施行動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金雯嵐.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程校本化案例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