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勝等
【摘要】為適應高等教育對創新人才的要求,基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土壤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培養創新型人材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對土壤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探索, 通過通式化教學體系的建立;課程的專業特色教學的強化;實驗實習綜合指導書的新編;雙語教學的嘗試;網絡課堂教學平臺的建設;實驗實習教學模式和成績的考核方法的改進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以期更好地服務于生物資源與環境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高等教學 土壤學 創新型人材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221-02
1.引言
土壤學是高等林業院校中生物類(包括林學、植保、園藝、園林等)和資源與環境類(包括資源與環境城鄉規劃、環境科學、旅游、農林業與資源環境等)等專業的極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土壤學廣泛應用和服務于農林業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建設、區域治理、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等各項事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科學,具有很強的實際應用價值,并對學生后續系列課程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
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培養創新人才是新時期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最主要方式[1]。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目前通式教育模式的專業培養計劃中,實踐教學學時數普遍較少,教學過程也不夠重視。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探索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是十分迫切的問題。鑒于此,作者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這一目標,從通式化研究性教學模式、強化專業特色教學體系改革、野外實習與室內實驗有效地結合、英文《土壤學》系列教材的篩選以及教學嘗試等方面對《土壤學》課程進行了改革嘗試, 使本課程的教學更好地服務于生物資源與環境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目前《土壤學》教學體系現狀與問題
90年代以來,我國提出了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的人才的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特點是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計算機、外語等基礎課的學時數,大大縮減了專業和專業基礎課的課時數,淡化專業教育,土壤學學時也在壓縮之列。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土壤學為例,教學學時數從原來120學時緊縮為42學時,野外實習從原來的1周縮短為3天,實驗課只占12學時,且在土壤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教學內容陳舊,對前沿理論和課程的最新發展情況的介紹不多;課程內容過于理論單一化,沒有凸現不同專業對土壤學特色知識的應用;缺乏與國際化辦學培養人材的教學內容系統,再加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進一步學習的主動性,抑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土壤學系列課程主要包括《土壤學》、《環境土壤學》、《地質地貌學》、《土地資源學》、《土地整理》等。這些課程主要針對林學、園藝、園林、生態,生物科學、環境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旅游規劃等十余個專業開設。這些專業中有幾個對土壤學知識的要求有相似之處,而另一些專業則差異較大。在教學學時數大量減少的情況下,如何針對不同專業開展不同教學模式的探索,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土壤學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高質量完成土壤學教學過程成為急需研究的課題[2]。
3.《土壤學》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善
社會的發展一日千里,原有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社會人才需求,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為實現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基礎、以研究型人才培養為重點,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的人才培養定位目標,學校對本科生培養方案進行了多次修改,課程體系日臻完善。目前在農林院校的《土壤學》課程教學中特別注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培養, 其知識結構表現為橫大于豎,為扁平式“T” 字形;在能力結構上更注重實踐應用能力、綜合性能力的培養[3]。為了使培養的學生符合當今農林業、園林及環境部門對人才的要求,嘗試建立了與時俱進的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改變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態度, 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4-5]。我校基于土壤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培養創新型人材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土壤學》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嘗試:
3.1建立林學、園藝、生態、生物科學專業土壤學課程的通式化教學體系
基于上述幾個專業對土壤學知識的共性要求,在土壤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制訂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實驗、實習教學大綱;采用了統一教材和參考書;建立統一的教學課件、習題庫等,有利于精選教學內容,集中精力提高教學質量。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土壤學課程2012年被列為湖南省高校教學質量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為土壤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支撐。
3.2強化園林、資源城鄉規劃與管理、旅游、環境科學專業土壤學課程的專業特色教學
對于上述幾個各有特點的專業,在完成土壤學課程基本內容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專業不同的特點強化專業特色教學:園林專業土壤學課程名稱改為《巖石與土壤》, 課程中強調植物種植要求和園林規劃、園林建筑方面的巖石造景與風景規劃要求;林學專業強調生產性;環境科學專業課程名稱改為《環境土壤學》,強調環境污染物質在土壤生態系統中的轉化以及對環境生態系統的影響。
3.3 編寫《巖石與土壤》和《土壤學實驗實習綜合指導書》
關于土壤學實驗實習的指導書已經不少,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缺陷就是實驗方法沒有及時更新且實驗內容繁多,缺乏先進性和實用性,通過文獻檢索、兄弟院校調研以及國外動態跟蹤等方式,在掌握土壤學實驗課程的最新進展和前沿動態的基礎上,參考傳統《地質學》、《土壤學》和《土壤肥料學》、《地貌學》、《園林土壤肥料學》等教材和書籍,廣泛吸納與《巖石與土壤》相關的資料內容,增強了該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編制了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知識體系的兩本新教材。
3.4土壤學系列課程實驗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改革
綜合性實驗是指在學生具有一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考查學生運用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多個知識點構思實驗,并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進行綜合訓練的一種復合型實驗[6]。除了重新編寫了具有先進方法和實用性的實驗實習的指導書外,還對實驗實習的時間安排進行了改革。除了礦物、巖石觀察實驗仍按課程要求安排在與理論課教學同步進行外,所有理化分析類實驗全部推遲到課程結束前1-2周時間內進行,為了使實驗與實習有機結合,把野外實習時間從課程結束后,提前到課程結束前2-3周左右,即先進行野外實習,再進行室內理化性質分析實驗。其次,進行綜合性實驗嘗試。野外實習取來土壤樣品后,任課老師只簡單介紹實驗方法原理和注意點,所有理化性質測定過程全部由學生摸索完成,2人一組可自行在2天時間內完成全部分析內容。再者,訓練學生實習、實驗報告的綜合寫作能力。實習、實驗連續完成后,讓每位學生獨立完成1份《土壤學實習、實驗綜合報告》。要求學生描寫野外觀察到的巖石及其與形成土壤的關系、土壤剖面挖掘觀察注意點以及所處氣候帶主要土壤類型基本性態外,著重要求學生對采集樣品進行分析的目的、分析后所得的結果能否說明目的、原因以及如何進一步來闡述所要弄清的問題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專業寫作技能。
3.5土壤學系列課程雙語教學方法改革
考慮到我校國際辦學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還對土壤學雙語教學進行了探索,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①雙語教學教材篩選與確定:國內調研采用網絡通訊、實地走訪進行,國外調研主要通過網絡、電話等通訊方式以及參加國際專業學術交流大會時或國外相關專家到訪時進行;通過國內相關學校《土壤學》、《土壤肥料學》及其它相關課程雙語教學經驗調研,以及對國外高校相關專業《土壤學》、《土壤肥料學》3門課程教材使用情況、教學方式方法與經驗、教學模式等的調研,通過比較、確定與中文版教材內容基本一致的《地質地貌學》、《土壤學》、《環境土壤學》原版教材。②雙語教學課堂教學內容:根據中文教材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的要求,結合英文版教材、雙語教學的特殊性,編寫用于英語課堂教學的教學大綱和確定教學基本內容。為了使學生掌握中、英文基本概念、基本術語等基本知識,基礎知識內容部分采用雙語雙向教學;專業應用、深化部分視具體情況采用雙語或英語教學。③雙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探討:課堂上主要通過教師講述、結合提問——學業生回答、或學生提問——教師解答等相互交流和討論的方式,以及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主題發言(presentation)等形式,使學生掌握中英文概念、專業用語及其內涵,力求學生在基本知識方面的中英文用語及其理解能夠融會貫通;實驗及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室內實物、標本、圖像及室外實地教學等形象傳輸的教學形式與方法;課外通過網絡及其它傳媒查閱大量的英文資料,練習小論文寫作等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應用英文專業知識,為學生們將來考研及從事相關科學研究打好基礎,受到了同學們的好評。
3.6土壤學系列課程網絡課堂教學平臺的建設
運用天空教室軟件構建了土壤學系列課程網絡課程,將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授課錄像、多媒體課件、教案等材料電子化,放在網絡課堂上供學生下載學習,將土壤學實驗過程拍成錄像文件,供學生下載觀看學習如何做實驗;將作業布置在網絡課堂上,讓學生在網絡課堂上完成作業;在網絡課堂上開發了聊天室和BBS功能,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7改革考核方法
閉卷考試是土壤學考核的通行方式,雖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發現,閉卷考試還是必不可缺的一種方式,完全放棄閉卷考試方式會導致大部分學生疏忽于土壤學基本知識的掌握,即便是考試前突擊復習,對土壤學基本知識面的掌握還是有相當大的作用,但閉卷考試不能做為唯一的考核方式,這種考試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符合創新型人材教育的要求。通過探索,筆者認為考核的方式應為:閉卷考試+實驗考試+綜合能力測評(包括專業英語能力)+考勤。野外實習考核單獨記入成績。各考核方式的比例應為:①閉卷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60%,主要測試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與綜合知識的應用。②實驗成績占總成績的25%,考察成績包括實驗態度(10%)、實驗操作(40%)、實驗報告(50%) 這種考核方法比較全面、公正地反映了學生學習土壤學實驗課的情況。③綜合能力占總成績的10%,由課堂討論、及相關專業英語的能力等綜合評定。④考勤占總成績的5%。作者認為考核方法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方向,這樣不僅避免培養高分低能的學生,還能促進學生朝著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向前進,這將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意識的開發。
4.結語
通過不斷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我校的《土壤學》課程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較大的收獲。我們緊密結合生物類和資源環境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了融基礎內容與學科研究前沿、經典內容與現代內容為一體的課程教學體系, 采用了多媒體教學與板書結合的教學手法,教學方法上實現了由單向灌輸式向多項互動式轉變、從被動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轉變,建立了與時俱進的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通式化研究性教學與專業特色教學相結合的通專結合一體化教學;實驗與實習相結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加強網絡課堂建設,優化課程教學方法和進行考試方式方法改革,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改變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態度, 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寧濱.創新型人才培養應把握三個著力點[N].中國教育報,2010-01-28(3).
[2]周建利,應兵,朱建強.農業院校《土壤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01(6).
[3]戴良香,劉東強.土壤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河北農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5,01(10).
[4]趙秀蘭,江長勝,胡必琴.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環境土壤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6).
[5]徐秋芳,姜培坤,錢新標.高等林業院校土壤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林業教育,2004,22(5):64-65.
[6]李志濤. 高校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與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J].科教論叢, 2008,02(4).
作者簡介:
陳傳勝(1970-),男,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副教授,日本鹿兒島大學博士,研究方向: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