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華
摘 要: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國推行的新課程改革,為高中數學教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發展機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比較重視學生的數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主張通過數學的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要合理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理念;學習興趣;教學效果
一、教師要深入理解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課程具有一定的彈性,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實現,教師發揮著關鍵作用。所以,高中數學教師要深入理解新課改的內涵,并將新課改的理念內化,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要活學、活用教材。在新課標的理念下,教材只是一個教學媒介,不只是教教材而使用教材教。作為教師要深入地理解高中數學教材,可以適當地對教學內容進行修改,對于脫離課標要求的內容可以適當地進行刪除或修改,對于不足的可以進行適當地補充。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地融入課堂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不斷地擴大學生的發展空間。
二、教師善于觀察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老師要從自己開始培養對數學的興趣,通過數學課堂上的每一分鐘的培養,激勵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生濃厚的學習數學興趣的產生依賴于教師的做法,所以,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要全力以赴,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書本知識聯系起來,比如說在講高中數學必修二(人教版)第一章的空間幾何體時,如果教師讓學生自我想象那么很難對空間幾何體有形象化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要考慮學生興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著濃厚的觀察興趣,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周圍事物出發,尋找空間幾何體的原型,讓學生在原型的基礎上進行空間想象。例如,教師可以拿學生的水杯、鉛筆盒以及教室里的桌子等物體舉例,水杯是圓錐形的,鉛筆盒與桌子是柱體形狀的,還有男生喜歡打的足球和籃球是球體形狀的,這些東西都在學生周圍。讓學生充分利用這些生活原型來理解空間幾何體,要比讓學生單純觀察和想象這一章節的內容更易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更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還能讓學生覺得日常生活中數學到處存在,他們會意識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發現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樂趣,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為數學課的學習提供強有力的興趣,學生開始主動、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新課程改革之下,高中數學教學的教學需求越來越高,教育部對高中教學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對以后的大學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必須要重視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這樣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好處。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主要以“灌輸式”的應付教育為主,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嚴重的主宰性質,教師不僅是課堂的主導者、組織者,教師又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上的一切學習或研究活動都圍繞老師的意愿進行,課堂上學生幾乎沒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學生感到數學課非常枯燥無味,很容易失去對數學課的興趣,課堂上都是被老師刺激,被動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很難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因此,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才是學習數學的主體,而不是老師,課堂上尊重學生的意見,一切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的需求進行,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會積極參與數學教學活動。
四、鼓勵為主,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高中教師在培養學生積極性的作用極其重要,千萬不能忽視教師對學生的作用,必須要從教師開始培養自身的良好素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學生,從而培養出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教師的一絲認可的眼神、一次欣慰的表揚,對學生的意義非常重大,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慷慨大方地表揚、鼓勵學生,這樣學生會感到自信,相信自己學好數學。教師不再是以前的領導式的教師,課堂上學生和教師的地位平等,教師不能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必須要親切對待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到數學課堂的親切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講高中數學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的內容時,學生對函數與集合的概念很陌生,為了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集合和函數的構成及內涵,引導學生了解函數和集合是怎么得來的?然后讓學生嘗試概括集合和函數的概念。鼓勵不同的學生回答該問題,在課堂上學生答錯問題時,教師要露出鼓勵、寬容、安慰的笑容,不能批評學生,要給予適當的糾正,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錯誤的回答中反思,最終正確地理解相關的概念知識。
五、合理布置作業,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從教學實踐中可知,大部分高中生為了考上心目中的大學被動地學習數學,每天不停地做題,深入題海戰術,沒有積極地研究探索的積極性,學生極度缺乏對數學的積極參與,學生的成績很難大幅度提高,很多學生都會放棄學數學,把目標定在其他自己喜歡的課程,造成學生的課程成績不均勻的局面。教師課后布置作業量不能太多,必要布置具有探究意義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題目,比如,在講高中數學必修三(人教版)第一章算法初步時,教師要考慮到當節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要考慮到不同程度學生的差異,然后給學生布置分層作業,比如,可以布置難、中、易三個層次相結合的作業,這種作業布置方法,能夠兼顧不同層次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鍛煉。教師布置作業要考慮作業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必須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布置對學生有復習意義的典型題目,不能讓學生在題海中勞累,否則會很容易失去對數學課的參與積極性。
總而言之,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必須要認真學習新課標要求,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課堂教學方法,要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這樣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秦振瑜.探討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的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3(34).
(作者單位 遼寧省沈陽市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