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布新吉日嘎拉
摘 要:美術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利于他們人格的構建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當代學生除了要有好的身體素質、優秀的學習成績、健康的心理素質之外,還要有完整健康的人格。從美術教育現狀出發,探討美術教育應當如何滲透到學生的道德教育當中,主要的考察對象是職業中學的學生。
關鍵詞:職業中學;美術教育;影響作用;德育滲透
一、美術教育對中職學生產生的影響
1.美術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美術作品的神奇之處,就是能夠和自己的“知己”產生共鳴。如果你能夠從中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遞的思想,那么往往你就能夠同作者和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真實再現作者的創作心情,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美術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讓他們由感悟作品到欣賞作品,再到評價作品,最后和作者產生共鳴,提高自己在美術方面的鑒賞水平。而審美水平提高之后,就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能夠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有利于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2.美術教育能夠培養中職學生的道德品質
中職學生正是處在“叛逆”的青少年時期,心里自然有很多的躁動。那么,如何能夠讓他們盡快成長,了解自己的責任,塑造正確的人格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呢,美術教育就能夠為其創造這份奇跡。美術作品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而且也只有傳達積極、樂觀的人生觀的作品才會被我們多數人所接受。而大多數作品都是作者人生態度的寫照,通過老師對內容的講解和學生的自我感悟,一定能夠收獲積極的因素,能夠受到正確人生價值觀的熏陶。
3.美術教育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美術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些美術元素就是在我們的腦海中一閃而過留下的精華。對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夠讓學生感悟這種創新的意識。其實,每個人對美術的觀點都不一樣,比如,看到一幅畫。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經過各種美術鑒賞的碰撞,相信會產生創新火花。
4.美術教育能夠塑造健康的人格
美術作品真的那么神奇嗎,答案是肯定的。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一幅色彩艷麗的畫,我們的心情可能夠好起來。很多國畫大師就是在創作中平靜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人生。所以,在美術教育中,要充分發揮作者的榜樣作用或是美術作品本身的精神,教育中職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當心情煩躁的時候,當不知所措的時候,可以進行繪畫,忘記周圍的嘈雜,潛心投入創作當中。
二、如何進行美術教育到道德教育的滲透
1.使用多媒體教學,將美術教育多樣化展現在學生面前
使用多媒體,可以加入聲音、動畫、相關的知識鏈接,能夠讓課堂更加豐富全面。在介紹一個美術作品的時候,可以鏈接到美術作品創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紹,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了解作者的性格特點。只有全面了解這個作者,才能夠將作品看懂,才能夠體會到精髓。這樣作者的精神才能真正影響到學生,才能幫助學生塑造高尚的人格。
2.在欣賞作品中,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愛國主義、樂觀、自強自立等品質都在中國的國畫中有所體現,特別是愛國主義更是中國源遠流長的一種精神。古代的秦始皇兵馬俑、長城、敦煌莫高窟、漢代的畫像石等等都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展示了中國文化。例如: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展示了中國成立時的壯觀景象,是歷史的寶貴時刻。老師可以通過對這個作品的講解,引導學生去理解、領會和感悟這些美的時刻,從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將課堂擴展到室外,帶領學生寫生
愛祖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還包括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大自然的力量更是偉大,它能夠包容一切的缺憾,能夠震撼學生的心靈,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懂得欣賞大自然的美的同學,也能夠獲得心靈的美。在外面寫生的時候,要給同學安排一個主題,從內容中反映這個主題。而主題的設置一般是積極向上、樂觀幸福的,不僅能夠將同學的幸福感增強,還可以擴大這種幸福的感覺。
4.在美術教育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老師的引導
美育是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任務,也是新課標要求。但是,因為學生接觸這類藝術品不多,所以,對其的感悟可能僅僅局限在表面,局限在對色彩、形狀的感官感受上面。因此,老師必須加以引導,“以美引善”。老師要比學生善于發現其中的閃光點,能夠在每句話中都將積極的道德觀念傳播。對于中職學生,他們所學的大部分是專業、實用的科目。所以,對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這就需要老師多加強調。最好的教育就是榜樣,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在中學生的眼里,老師是最具威嚴的人,是自己向往的一種身份。老師要安排一些美術的實踐活動,比如: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等等。
美術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融合是潛移默化的,是悄無聲息的。只有在日常的美術教育中,多多鑒賞積極的作品,注意引導和傳播積極的觀念,才能在美術教育中滲透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
參考文獻:
李娣.淺談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美術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單位 鄂托克旗民族綜合職業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