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日漸成為經濟快速持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本文分析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形成促進產業技術創新的長效機制,制定針對企業各發展階段的體系化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稅收優惠政策的優惠程度,提高稅收優惠政策的實際操作性,使創新企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中核心力量。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 稅收優惠政策 問題探究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科技強國的需要。如何運用稅收優惠政策推動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目前我國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激勵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稅收優惠政策重視研究結果、輕視研發過程
現在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多傾向于流轉稅和所得稅的直接優惠,而間接優惠比較好。對于已經研制開發出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并且取得成果的企業而言,優惠比較多;但是對于那些還在研發與成果轉化階段的企業而言,稅收激勵政策少,措施力度弱。缺乏事前政策激勵,多以事后激勵為主。目前稅收優惠政策過分偏重于產出環節,科技投入少。稅收制度本身也不完善,一些重要稅種的稅制規定對企業技術創新形成了嚴重的約束。對于處于剛創業階段沒有盈利的高新技術企業而言,這樣的稅收優惠政策缺乏效果和意義。而且稅收優惠沒有普及促進創新要素流動的每個環節,對技術轉移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技術受讓方的稅收優惠支持也比較少,目前僅針對技術轉移方。
(二)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設備折舊激勵不足
與傳統產業相比,高新技術企業一般都有大量的、高技術水平的生產設備。這些高科技含量的設備很容易隨著時間的發展,技術的更新,而淘汰,所以折舊速度比一般的固定資產快,更新周期也更短。而目前對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者加速折舊的僅限于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較快以及常年處于強震動、高腐蝕狀態的固定資產,且最低折舊年限不得低于規定折舊年限的60%。和大多數國家相比,計提折舊年限明顯偏長。這些措施抑制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三)現行稅制缺乏對人力資本投資的激勵
針對創新人才的稅收優惠比較少,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只有軟件企業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可全額列支,至于其他企業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總額2.5%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準予結轉以后納稅年度扣除。我國在這方面稅收優惠力度與其他國家相比也很弱,缺乏個人所得稅方面的優惠政策;個人所得稅減免項目也比較少,不利于對科技進步的刺激,有礙高新技術企業良好的發展。
(四)政策設計在促進發展中存在全局性不強的問題
財政撥款無法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足夠的資金,現有財政科技資金用于支持公益性和戰略性的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發偏少, 用于支持競爭性行業的專有技術研發偏多。受惠范圍有很多限制,有些優惠政策是針對特定領域,很多企業無法申請享受,使得這項稅收優惠政策功能不能很好的發揮。而且立項門檻比較高,打擊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對于有些優惠政策,相關部門落實不到位,對研發項目認定困難,政策宣傳和咨詢服務有欠缺,對于已經實施多年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仍然有企業不知道政策具體要求。各地稅收優惠政策設計帶有濃重的地區性色彩,稅收手續繁瑣,而且成本高,強化地區性政策優勢弱化了產業性政策導向。
二、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建議
中國現行鼓勵研發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稅制體系、管理稅收優惠、稅收管理透明度等方面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一)規范稅制體系,加強政策可操作性
要求稅制的制定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不斷的規范和完善,增大違法納稅的違法成本,不斷強化企業依法納稅的意識。另外將技術創新的收支進行標準化定義,便于優惠政策的落實。如對科技收入和支出項目進行標準化的定義,并與價格、分配、折舊、信貸、投資等政策相協調,以這些為基礎,增強稅制的可操作性。充分發揮所得稅優惠對創新行為的激勵效應,深化流轉稅對創新行為的政策激勵。
(二)形成針對企業各發展階段的體系化的稅收優惠政策
形成體系化的稅收優惠政策,能夠形成促進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制定針對企業各發展階段的體系化的稅收優惠政策,減少稅率的減按征收與費用的扣除并用會產生的抵減效應,避免對一個稅種的稅收優惠往往導致另一個稅種的稅負增加,導致各稅種稅收優惠作用的相互抵消的情況,提高稅收優惠政策的激勵效果。鼓勵稅收優惠與政府直接投資相結合,取消研發領域限制,實現普惠性加計扣除稅收優惠政策;稅收的優惠方式可以從直接優惠為主轉向直接優惠和間接優惠的綜合運用,更多地采用間接優惠,即稅基式優惠。增加針對高新技術企業具體的開發項目和環節的優惠政策,包括將企業資本型貨物如專利、研發技術等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同時對高新技術人才采取一定的個人所得稅優惠傾斜,這在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環境下,能夠調動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三)加強稅收優惠政策的優惠程度,擴大優惠范圍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省的技術創新能力,就需要加強稅收優惠政策的力度,減輕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負擔。政府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擴大優惠范圍,降低立項門檻,使企業充分享受到促進科技進步的稅收優惠政策。減輕高新技術企業稅收負擔,鼓勵企業更新設備和技術創新,將技術創新在研發、成果化、產業化等各階段的人、財、物各要素,有選擇性地納入稅收優惠范圍。將稅收優惠政策的支持范圍擴大到一般性企業開展的商業模式創新或技術創新活動。稅收優惠方式應以直接優惠和間接優惠的綜合運用為主,改變之前的直接優惠傾向,更多地采用間接優惠,即稅基式優惠。實施對企業引入高科技人才有推動效應的優惠政策,增加科技經費投入,推行鼓勵高科技風險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
(四)改進稅收宣傳傳統方式,加強政策宣傳與咨詢服務
加大稅收監管力度,建立責任追究制度,以完善“研究開發費加計扣除”優惠政策,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法律、政策體系的建立,調整現行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糾正企業間的不平等待遇。同時提高稅收優惠政策的實際可操作性,簡化免抵退等手續及流程,減少企業資金流負擔,利于資金的快速流轉。
參考文獻
[1]陳紅川.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政策支持體系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2期.
[2]甘行瓊.促進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J].財政研究,2008,4期.
[3]薛薇.以稅收刺激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長期投資[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1,04期.
[4]王文靜.完善激勵自主創新稅收政策體系的幾點建議[J].中國財政,2012,14期.
作者簡介:姬睿婷(1989-),女,漢族,浙江湖州人,就讀于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會計學院,MP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