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80年代后,外資銀行在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對東道國關于外資銀行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泰國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對銀行業監管更加嚴格,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監管體系,對外資銀行的監管更是多管齊下,涉及準入、投資、信息披露等各個方面。研究泰國外資銀行的發展現狀及監管措施,對我國外資銀行監管的制度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外資銀行 監管 泰國 現狀
一、泰國外資銀行發展現狀
泰國金融體系自1940年建立之后,經歷了20世紀60~70年代政府嚴格保護時期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金融自由化時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泰國以處理銀行不良資產、增強金融機構的實力為中心重組了本國金融體系。銀行逐步擺脫家族、政府的控制,獨立性、競爭性加強,關系貸款、政策性貸款減少;國家放寬外資銀行準入、持股比例和分支機構數量限制,2010年外資銀行設立14家分行,外資促進金融深化向縱深發展:金融資產總量上升,金融資產擴張速度快于實體經濟增長,金融深化指標穩步上升。
泰國的商業銀行系統是其金融體系的支柱,提供現金管理、資金運營、投資、大中小企業業務、零售業務金融服務,還涵蓋證券、保險、租賃、租購、保理、基金管理和私人財富管理金融產品等全能金融服務,由泰國銀行(Bank of Thailand)負責監管。截至2009年12月,泰國商業銀行系統包括14家全能銀行、2家零售銀行、15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家外國銀行子銀行。一般來說,大多數銀行在泰國可以被歸類為“全能銀行”。這樣的銀行提供了廣泛的服務,除了傳統的存款和貸款外,還提供財富管理服務、私人銀行服務、與投資組合管理有關的活動、企業融資及對沖交易。全部14家全能銀行在泰國金融體系中占有62%的資產份額。此外,零售銀行僅能向中小企業或零售客戶提供有限的金融服務,不允許經營諸如衍生金融產品和風險管理產品等業務。
根據2011年泰國銀行的資產凈值,國內五家最大的銀行分別是:盤古銀行(BBL)、泰京銀行(KTB)、匯商銀行(SCB)、泰華農民銀行(KBANK)和大城銀行(BAP)。泰國的政府儲蓄銀行、農業合作銀行、政府房屋銀行、泰國進出口銀行、泰國中小企業發展銀行、次級抵押公司、泰國伊斯蘭銀行、泰國資產管理公司和小型企業信貸擔保公司等屬于專業金融機構,由財政部監管,是支持政府落實經濟政策、向特定群體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其金融服務范圍涵蓋了住宅信貸、中小型企業信貸、進出口信貸以及小額信貸等。專業金融機構能夠為各類客戶服務,特別是無法從商業銀行獲得信貸的低收入客戶群體。截至2009年底,專業金融機構在泰國金融體系中占約16%的資產份額。
二、泰國銀行業監管體系
泰國的銀行系統在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成熟了許多,在美國次貸危機的風暴席卷全球時,泰國的銀行經受住了狂風暴雨的沖擊;同時在面對當前歐債危機的時候顯得更加游刃有余。這與泰國銀行嚴格的監管措施息息相關。
泰國銀行是的前身是泰國國家銀行局,1942年頒布的《泰國銀行法》規定其為泰國的中央銀行,其主要職責是發行貨幣(泰銖)并進行管理,制定利率,保持貨幣、金融體系和支付體系的穩定。一般情況下,所有與外匯相關的事宜都由泰國銀行來規定。泰國央行董事會包括一名主席和五名董事。除了央行董事會,還有三個委員會分別監管銀行業務的不同領域。貨幣政策委員會(The Monetary Policy Board)主要負責制定和監督實施國家貨幣政策。金融機構政策委員會(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olicy Board)負責制定和監控金融機構實施監督檢查的情況。支付系統委員會(The Payment Systems Board)負責監管金融機構的支付系統和清算系統。監管法律為“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sinesses Act B.E.2551(2008)”(‘the FIBA)。
三、泰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
(一)外資銀行設立的限定
泰國銀行法對外資銀行分行在分行數量、國內融資等方面有較多的限制。外資銀行子銀行僅允許設立四家分行,其中一家可設在曼谷及鄰近地區,其余須設在外府。原則上,銀行若想從事商業銀行業務、金融業務或房地產信貸業務,該銀行必須為公眾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并擁有經泰國銀行指定的部長批準的營業執照。外資商業銀行在申請執照時,還應當向部長呈交由法律監督檢察機關開具的書面同意書。一家外資銀行若想在泰國設立子行,必須以設立一個分支機構為先決條件。外資銀行的在泰國的代理辦事處除了必須遵守FIBA的監管外,還需要符合泰國央行關于外資銀行設立及監管的相關規定。
泰國銀行法中對于銀行股價和股東的限定并不適用于外資銀行的子行或分行。
(二)本國銀行需遵守泰國央行關于資本充足率的限定
各金融機構應保證資本金與其各自的資產、負債、或有負債和泰國銀行所規定的其他風險變量相一致。如果一家金融機構暴露出明顯的高風險,泰國銀行將責令其承擔相應的責任。金融機構應按規定向相關監管部門披露與資本充足率和風險相關的信息。
而外國商業銀行在泰國的分支機構應同時保持在泰國的資本和在其他國家的有價證券均符合泰國銀行的規定,這兩項資本合在一起表示為該銀行法中的所稱資本金,具體包括:(1)從總行或其他國家的分行或支行引進的資金;(2)各項儲備資產(作為資產減值準備和為了償付債務的資產除外);(3)分行在每一會計期間扣除當期損失之后的凈利潤,包括會計核算過程中已轉移至總行但還未匯出泰國的錢。
(三)金融機構投資限制
任何金融機構都不能以投資、購買等形式直接或間接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超過如下比率:(1)持有各個公司股份的資本占該金融機構總資本的20%;(2)單獨持有一家公司股份的資本占該金融機構總資本的5%;(3)必要時,泰國銀行有權利降低投資上限,但必須在特殊限制生效前15天公之于眾。當金融機構由于債務重組或安全貸款(從購買或收購之日起六個月內處理)的需要必須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時,泰國銀行有權給予特批使其不受上述比率的限制,但同時也會提出其他限制性條件。
(四)對信息披露的要求
本國金融機構應當按照泰國央行的規定,每六個月、十二個月分別編制會計報表,并且需要通過泰國銀行認定的審計師的審核。之后金融機構自己在央行指定的媒體上公布其財務報告。年中報告的編制、審計、公告和提交都需要在三個月內完成。而年度報告需要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核,大會通過后21天內提交泰國銀行,整個過程不得超過四個月。
外資銀行的分支機構應當在總行公布其財務報表之后一個月內公布其獨立的財務報表,編制報表的期間為12個月,應當符合泰國銀行規定的會計年度。同時外資銀行的財務報表不僅需要通過審計,還需要由審計師利用新聞媒體或泰國銀行規定的其他方式將財務報告公開發布。
其他一般性規定參照本國銀行監管法律法規。
四、對我國外資銀行監管的啟示
中泰兩國共同作為亞洲發展中國家,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盡管由于國情不同,各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政策各異,但我們可以吸取其精華,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銀行監管政策。
首先,對外資銀行的開放循序漸進,要隨著本國銀行業競爭力的增強而逐步展開。例如泰國銀行從2011年開始允許外國銀行在泰國建立分行,這一做法顯然是符合其成為國際貿易和投資中心的發展趨勢的。然而泰國銀行這一新政策只適用于那些已在泰國建立分支機構的外資銀行。這些銀行依然需要保持自身資本充足率不低于12%,不良貸款率不超過3.5%。同時泰國銀行還會考慮這些銀行所在的國家是否與泰國有密切的經濟關系,其母國的監管機構是否與泰國銀行有良好的關系等。
其次,對外資銀行的待遇可視情況區別于國民待遇,例如關于財務報表披露要求不同等,不要一味追求完全自由化的競爭;
最后,在放松對外資銀行準入監管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對外資銀行持續性、審慎性的運營監管,完善外資銀行的退出機制,促進本國金融業健康運營。
參考文獻
[1]Jan Putnis. The Banking Regulation Review[M].Law Business Research Ltd.3rd edition.May 2012.
[2]毛澤盛,周軍容.南南外資銀行的興起及其發展特征——兼論中國銀行業的跨國經營[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1(9).
[3]中國駐泰國大使館參贊處http://th.mofcom.gov.cn/.
[4]薛彤.《全面開放條件下外資銀行在華發展與監管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李孟菲(1989-),女,河北張家口人,山東大學本科畢業,就讀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