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形勢下,對我國在金融開放的環境下的經濟發展進行研究,分析金融對外開放的復雜局面和由此產生的眾多問題,毫無疑問具有十分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這也將為我國的金融行業和監管部門把握金融開放的基本原則,應對進一步的開放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保障中國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金融開放 經濟發展 儲蓄 投資 轉化率
國內經濟學界對中國經濟迅速增長的內在原因和規律進行了研究。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會帶來潛藏的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這種風險受金融的全球化所沖擊而出現,同時它也是中國以前存在的各種金融風險面對開放式的集中爆發。一個開放的金融環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是中國經濟能夠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如何評價金融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在這個問題上經濟學者一直以來存在分歧,金融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好壞,只能不斷在金融開放過程中探索。這就產生了兩個關鍵的命題,即金融開放怎樣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造成影響?金融開放環境下中國經濟如何發展?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本文以有關金融理論為基礎,從多個角度探究了金融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中國金融開放現狀[1]
金融開放主要有本國金融機構進入國際市場和國際金融機構進入本國市場兩方面。如果從具體形式來劃分,金融開放主要存在金融服務市場開放和資本賬戶開放兩種形式。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加快,中國也逐漸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程度,開始允許外資金融機構更進一步參與到中國金融市場。國內金融機構同時也積極向國際拓展,逐漸擴大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與騰飛,中國在金融進一步開放的同時,也開始面臨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匯率自由化的壓力。我國金融業開始逐步允許外國資本進入,并逐漸放松對國際資本的控制。中國經濟在平穩著陸的同時,國家開始推動人民幣提高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地位和影響,逐步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在這一過程中,既要保證國家金融安全不受威脅,又要保證金融開放進程中不錯失經濟發展機遇,是中國在金融開放面臨的難題。
二、金融開放環境的下中國經濟增長現狀[2]
對外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取得了全方面發展。當前階段我國經濟逐漸形成了買方市場,經濟發展更加注重發展質量的提高而不僅僅是數量增多。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經濟發展主要受市場需求約束而不是資源和供給。中國也逐漸更深入的參與到金融全球化,國家之間經貿合作更加密切頻繁,金融開放顯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等特點。這些眾多有利條件為我國經濟能夠繼續穩定增長提供了機遇和保障。首先,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推動我國的進一步工業化,新興高科技產業得到國家大力支持得以迅速發展,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共同促進了國內經濟增長。其次,廣闊的消費市場,目前我國的消費總額很大但人均消費較低,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豐富的低成本勞動力有助于我國經濟增長。第三,儲蓄率較高,根據新古典經濟理論,高儲蓄率可以有效推動經濟增長。
雖然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得天獨厚,但依然存在一些缺陷。第一,金融體制尚不夠健全,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在金融管理經驗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不足,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完善我國金融體系。第二,人口老齡化問題和人口過多導致的就業壓力阻礙了我國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升級,對國內經濟持續增長造成了影響。第三,中國能源和資源的人均水平很低,經濟發展開始逐漸受資源供給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第四,中國工業技術水平距離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承受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
三、金融開放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式
雖然我國經濟發展當前還存在很多問題,但隨著我國金融開放進程的逐步推進和金融體系的日漸完善,我國的經濟將迎來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接下來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究金融開放環境下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通過改變儲蓄率來促進國內經濟增長
隨著我國金融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金融市場和體系都得到更進一步完善。金融開放可以通過影響儲蓄率來對經濟發展造成影響,但這種影響是兩方面的,既能使儲蓄率增長也能使其降低。因此在這一問題上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離開具體環境下結論。就當前而言,金融開放主要從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實際利率水平、金融貨幣化程度、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金融發展和開放水平等五個方面影響儲蓄率。金融開放可以給國內帶來更多先進的金融工具,為國內創造一個更發達的金融市場,降低金融機構吸引儲蓄的成本,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
(二)通過影響投資進而促進國內經濟增長
投資可以顯著促進國家經濟增長,但我國目前投資熱情尚受到嚴重壓抑,當前主要存在四方面的因素對投資造成影響。一是投融資渠道不通暢導致企業缺少融資途徑,直接融資存在法律風險,在當前的金融體制下無法實現,只能從銀行間接融資,融資難度大;二是金融體系的發展相對滯后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當前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金融開放和體制改革來滿足經濟轉型和發展需要;三是投資軟環境尚需進一步改善,投資利率受經濟體制的制約缺乏彈性,難以發揮對我國投資的作用。
四、總結
金融開放通過儲蓄、投資、儲蓄向投資轉化三個方面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影響,但是這些機制順利發揮作用需要健全的金融制度、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市場條件等眾多因素支撐。我國的經濟增長長期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當前迫切需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轉變:一是要促進資本收益率提高,改變當前這種過于依賴政府投資的GDP增長模式;二是逐步將經濟結構由出口導向型向內需型轉變,努力擴大內需。面對伴隨著金融開放而來的金融危機隱患,必須針對本國國情,在認真分析本國的金融制度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宏觀貨幣政策來應對金融危機的到來。必須果斷及時地實施宏觀經濟調整政策,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增強國民對國家金融系統的信心。以上是本人的粗淺之見,文中如有不到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陳雨露,羅煜.金融開放與經濟增長:一個述評[J].管理世界,2007(4):138-147.
[2]嚴旭,武博.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增長特征的經濟學解讀[J].孝感學院學報,2010,30(2):77-81.
作者簡介:賈洪建(1979-),男,漢族,河北武邑人,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中級職稱: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