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娜
【摘要】在存貸款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利率市場化的生存空間非常狹窄,各大商業銀行的激烈的競爭中漸漸探索出“理財產品”這一游離于管制利率之外的連接投融資的渠道,“影子銀行”開始浮現。在信貸理財領域,銀行與監管機構開始了各式的博弈。同時存在著政府對利率的管制和商業銀行逐利需要追求自由化的市場利率的沖動,于是政府和銀行間你來我往;因為商業銀行利用理財自由定價的同時資產負債表中存在大量管制利率下的資產和負債,市場主體自身很難達到均衡的市場利率,于是理財發行機構陷入了價格戰的囚徒困境;又因為利率市場化發展,市場主體對風險的忽略和高收益的追逐使金融體系孕育著風險。只有在金融市場中創造出更多的工具和服務來逐步替代銀行存款,銀行存款作為貨幣供應量和清算媒介的作用才能有所下降,銀行存款的利率才能逐步放開,利率市場化才能最終得以實現。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理財 博弈 開放
一、銀行理財背景介紹
(一)銀行理財誕生
2004年10月,光大銀行首開先河,發行了內地第一個人民幣理財-光大陽光理財計劃。之后招商、華夏、中信、民生、興業等多家銀行跟進,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也在2005年初開始推出各自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國內商業銀行爭相發展理財業務由此拉開帷幕。最初發行的產品主要投資于央行票據和國債。
(二)銀行理財攻防博弈戰
1.監管開始介入。2005年9月銀監會頒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個人理財業務的分類、定義、管理以及監督制定了原則性的條款。之后又頒布細則,為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合規發展奠定了基礎。
2.理財自此開始創新。銀行理財產品自此并未“安分守己”,而是追隨市場和政策的形勢不斷“創新”。2006年后資本市場進入大牛市,如果銀行還是只提供固定收益產品就沒有競爭力,由于信托公司什么都可以做,因此就與信托公司合作,出現了一些打新股和投資顧問的產品。后來又有QDII,進入到海外的資本市場。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金融危機爆發前。與此同時,由于高風險產品被銷售給了普通投資者,銀行理財風險收益問題凸現。
3.上有政策,下有對策。2008年,由于監管部門自年初開始嚴格控制信貸額度,實行從緊的信貸政策,而理財產品為騰挪信貸空間提供了一條通道,銀行的信貸資產類產品自此突飛猛進,信貸類理財產品悄然登臺,并在兩年多的時間里風生水起。銀行與信托合作,通過信托做信貸類理財產品,可以給客戶相比債券貨幣類理財更有吸引力的收益,于是在各方利益的驅動下,銀信合作猶如一輛駛上快車道的列車,轟然前行。2009年全年銀信合作理財業務規模就達到1萬億左右。
4.重新確立游戲規則。2010年8月初,監管層下發《關于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核心內容是對信托公司融資類銀信理財合作業務實行余額比例管理,至此,在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風靡兩年多的信貸類產品偃旗息鼓。
5.繞過監管,繼續狂飆。2011年理財市場狂飆突進,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超出去年全年7.05萬億。同時,各種創新層出不窮,如銀行短期產品價格戰,繞過信托直接發放委托貸款、銀行投資他行或本行的理財產品、資產池運作等。
二、博弈論分析
(一)政府與銀行之間的博弈
1.博弈雙方。(1)政府:認識到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若不放開管制,人民幣的地位永遠不會為國際市場承認,制定了中國利率市場化路線圖,已經逐步放開利率管制,允許商業銀行進行資產管理和理財投資業務,卻出于中國特殊國情和其他各種考慮,依舊把持最關鍵的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貸款利率的下限,對以理財產品作為利率市場化突破口的“影子銀行”并不全盤否定,卻時不時出手進行管制。(2)銀行:出于資本市場的需要和自身發展以及追求更高利潤的意愿,商業銀行通過產品創新和研發,不斷推出新的投資理財產品投放市場,用遠高于政府限定的最高存款利率來吸收儲蓄,通過投融資手段進入資本市場,以期取得更高的回報。
政府監管和銀行創新已經在事實上形成存款利率市場化的一對博弈體。
2.博弈分析。現階段,政府主動提出人民幣國際化,希望人民幣能夠像美元、歐元一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加速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進程,并在2012開始試行存貸款利率有管制的浮動,故在銀行停止經營理財產品,政府依舊嚴格利率監管的策略下,政府和銀行的收益都為-10;而在商業銀行不斷進行金融創新逃避監管,“影子銀行”派生加速,理財利率陷入囚徒困境的形式下,政府嚴格利率監管的收益為5,而銀行面臨監管帶來的成本和損失,收益為-12;如果政府逐步放開,平穩推進利率市場化,銀行有序發展理財市場,那么政府銀行都獲益,收益都為10;如果政府緩慢放開利率,銀行卻不經營理財,那么銀行的收益要小于利率監管下收益,為-15,政府收益依舊為10。
綜上,這一博弈的納什均衡為(10,10),即“政府平穩推進利率市場化,銀行進行金融創新”。
(二)銀行與同業競爭者之間的博弈
1.案例背景。銀行理財產品近年以來就得以迅速發展,在當前銀行拉存款壓力驟增的情況下,其發行量更是出現了迅速上升的勢頭。在銀行內部,理財產品是銀行攬儲的一大渠道,特別是在月末、季末、年末等時間節點,高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比比皆是。銀行希望這種方式,吸收更多存款,增加流動性,滿足存貸比考核指標。
2.博弈方。在這種理財產品大戰中,博弈方為發行理財產品的各銀行。為了方便分析,我們將參與方簡化為銀行A和銀行B。
銀行A和銀行B在國家銀根收緊情況下,為了增加流動性,尤其是考核期限前滿足存貸比考核性要求,有通過理財產品進行攬儲的需求。在這情況下,兩個銀行之間就是一種競爭關系,為了吸收更多客戶購買理財產品,提高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就成各銀行策略。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以看成是理財產品的價格,從這個角度分析,這其實就是銀行間關于理財產品的價格大戰。
3.博弈分析。為了分析,我們做如下假定:在雙方都不提高收益率的情況下,雙方各自的收益分別為2;如果銀行A選擇“提高收益率”,而銀行B“不提高收益率”,那么銀行A收益為3,銀行B收益為1;反之亦然。如果雙方都選擇“提高收益率”,由于銀行自身的利潤率降低,雙方收益各為1.5。所以收益矩陣如下:
從銀行A的角度看,銀行B選擇“提高收益率”的情況下,選擇“提高收益率”是最優選擇;銀行B選擇“不提高收益率”的情況下,選擇“提高收益率”也是最優選擇。反之,從銀行B的角度分析,也是一樣的結果。所以,這個博弈的納什均衡就是(提高收益率,提高收益率),無論從整體收益還是單方收益來看,雙方都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除了陷入囚徒困境的價格戰,還可以從其他博弈角度來理解銀行與同業競爭者之間的博弈,首先是動態博弈。價格戰首先表現為競爭者互相降價,這一過程可以看作是有先后次序的,結合之前假設的效用,可以得到以下博弈樹:
運用逆向歸納法,可以得到最后的精煉納什均衡依舊是兩家銀行都選擇提高收益;其次是完全信息的博弈,表現為企業的定價行為是公開的,最終要面向消費者,競爭對手很容易獲取價格的信息。再次是斗雞博弈,如果兩家銀行意識到囚徒困境的最終結果是凈息差和利潤的減小,達成共識不再各自提價惡性競爭,或者有外部監管機構的介入懲罰高息攬存行為,從而改變雙方支付,這個博弈可能轉化為斗雞博弈,社會總存款量是在一定的經濟環境和貨幣政策下相對穩定的,無論銀行各顯神通采取什么方式競爭,收益大體上是此消彼長。
三、結論——走向利率市場化
上述所有博弈,歸根結底,是管制利率與市場化利率之間的博弈。
因為同時存在著政府對利率的管制和商業銀行逐利需要追求自由化的市場利率的沖動,于是政府和銀行間你來我往。
因為商業銀行利用理財自由定價的同時資產負債表中存在大量管制利率下的資產和負債,市場主體自身很難達到均衡的市場利率,于是理財發行機構陷入了價格戰的囚徒困境。
又因為利率市場化發展,市場主體對風險的忽略和高收益的追逐使金融體系孕育著風險。
透過這一系列的博弈,隱約可以看出,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已是必然趨勢,監管層再如何瞻前顧后,也明白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若不放開管制,人民幣的地位永遠不會為國際市場承認;金融機構,出于資本市場的需要和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追求自身發展和更高利潤的需要,不斷掙脫監管束縛,尋求市場價格。金融發展呼喚利率市場化,中國也許將走發達國家的老路,通過資金脫媒化來實現市場化利率,在融資方面,目前直接融資已占社會總融資量的一半,融資利率已日益市場化,而在投資和存款方面,也許理財將承擔起這一重任,也就是說,銀行存款以外的金融產品,包括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將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只有在金融市場中創造出更多的工具和服務來逐步替代銀行存款,銀行存款作為貨幣供應量和清算媒介的作用才能有所下降,銀行存款的利率才能逐步放開,利率市場化才能最終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