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方
摘 要: 2009年至今,作者在江蘇省職教專家、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王柏青主任的指導下一直在探索新一輪中職數學課程改革,認真研究了《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大綱》和《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形成了第三輪數學課程改革成果,并就其校數學課程改革的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中等職業教育 數學課程 教學改革
一、數學課程改革理念
隨著國家擴大職業教育規模,中職數學教育將在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可持續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國家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中職數學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其中“數學的大眾性”、“數學的趣味性”和“數學的應用性”這三個教育理念應是中職數學課程改革最需關注的。以數學與就業的關聯性為價值取向,彰顯就業導向的職教課程改革特色;以課程整合理論為依據統整數學與專業基礎理論、數學與社會、數學與生活及數學與其他學科,改變純數學的學科體系;以大眾數學理念定位中職數學課程的性質、地位和目標;以現代職教理論的“必需與夠用”為原則精選課程內容;以心理學領域的認知理論指導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以提高中職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就業能力為最終目標。
1.“數學的大眾性”應更具體地貫徹實施。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已提出,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更應作為一個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承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那么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在數學上的發展就是具有差異性的。這一基本理念切實地體現了以學生為本。
經過初中三年的數學學習,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已在初步分化,進入中職的學生大部分是中考分流而來的,數學水平參差不齊,總體較差,學習數學的習慣、信心、能力等都大不相同。因此,對于不同的學生要區別對待要求,只要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即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對學習內容的確定性原則是:滿足未來公民的基本數學需求,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做必要的數學準備。
2.趣味性在課程改革中要著重體現。
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提倡“以人為本”,增強教材的趣味性,正是以人為本的切實體現。中職學生普遍數學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興趣不濃,怎樣消除他們對學習數學的恐懼和抗拒的心理呢?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最重要的是改變他們“數學是枯燥無味的”這一觀念,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的趣味和數學的美。但數學的趣味和美麗不是輕易能感受得到的。美國和臺灣的普通文化課程教材形式活潑,內容廣泛淺顯,生動有趣,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完全可以嘗試采用故事、動畫、童話、笑話等不同的形式組織和編排數學內容,也可以編入不同的職業情景、生活素材,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目前數學教材的呆板和沉悶狀態,學生才不會感到數學枯燥和乏味。
3.應用性是中職數學的靈魂。
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它在任何一門學科當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曾有人說,如果一門學科還沒有發展到可以用數學來表述它,那么這門學科的發展就仍不完善。發展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每個國家課程改革的核心和最終目標。對中職數學課程改革來講,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更應該加強數學教學。
二、數學課程改革的內容、要求
定位:1.為專業課教學服務;2.為繼續升學服務。
模式:課堂教學學案化,課外小組興趣化,數學講座經?;?,評價模式多元化。
從“教案”到“學案”的改革,必須把教學重心由老師如何教轉移到如何讓學生學會、會學,用具有公開性和透明度的“學案”溝通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增強教學的民主性和雙向交流性。
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自學能力水平和教學、考試的要求,編制出指導學生每一課時的助學方案,稱之為“學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發放到學生手中。學生借助“學案”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基礎知識、概念、理清知識線索,并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學案”中的問題,進行自我能力訓練或討論交流,并在“學案”上作相關的學習記錄。學生能自主完成的內容,可以先學習掌握;剩余部分在課堂教學討論中解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外,“學案”還鼓勵學生在自學中探索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思考,又反過來促進老師的教學(如何編寫及操作使用“學案”:1.要充分發揮教研組與備課組的作用,一般在上課前一周,教師在備課中研究學案編寫;2.組內成員要明確任務、統一要求,集體討論、研究,分工協作,專人負責具體編寫;3.在上課前一兩天,把學案發給學生預習、自學。)。
三、數學課程改革步驟
1.研究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刪減或增加。
主要是一年基礎數學加一年專業數學(聯合專業辦自編適合各專業的校本數學教材),其中在確定中職階段必須掌握的知識點的基礎上,先編寫入學校本教材(主要是高中必需的初中重要的知識點及數學方法,數學公式。),用于銜接初中后教學。
2.組織教師熟悉學案的編寫使用過程,在全校推廣使用。
實現教學模式的改變,逐漸建立學案庫,經整理成冊后,出版校本學案。其中可分A、B、C三個層次(A對應基礎稍弱的專業班,B對應基礎稍好的專業班,C對應繼續升學班)。
3.構建教學課件庫。
發動組內所有教師,整理收集、制作適用課件,做成學校課件庫,刻錄光盤下發教師使用。
4.編寫校本練習。
把每個知識點用3-10個題目體現出來,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知識點,練習分A、B、C三個層次(A對應基礎稍弱的專業班,B對應基礎稍好的專業班,C對應繼續升學班)。
5.編制學校題庫。
分基本題庫(對應基礎稍弱的專業班)、中檔題庫(對應基礎稍好的專業班)、高檔題庫(對應繼續升學班)向下兼容,這樣便于學校進行期中、期末及畢業考試命卷工作。
四、數學課程改革的研究點
1.如何看待中職數學課程的基礎性?
作為“思維的體操”,數學在各行各業中的作用足以說明數學是個體素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別是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更是把數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數學已經成了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哪些是最基礎的、每一個學生都應掌握的和能掌握的數學知識呢?僅從知識方面出發,而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這個問題永遠無法解決。從數學教學內容講,每個內容都或多或少地發展學生的思維,鍛煉他們某一方面的能力,但這種提高是隱性的,無法衡量。如果以普通高中必修課的內容要求中職的學生,或同樣的內容降低要求,是否就可以解決問題呢?從教學實踐看,降低要求并不能使學生學數學的情況改變多少,這是值得研究的。
中職數學課程的確立應該在對各行各業作一個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確定哪些是必修課,哪些是選修課;每一個專業的發展對數學提出的不同要求,由于涉及的行業眾多,不能完全照搬普高的課程,同時也要兼顧學生的學習能力,區別對待,過深過難的知識可以介紹但不作要求。
2.怎樣處理數學的傳統與數學的現代之間的關系?
如果新的方法比舊的方法有更強大的威力,那么為什么不介紹新的知識呢?為什么總是把一種方法“深挖洞”,而不把它放在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之一加以介紹呢?多了解幾種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尤其是了解現代數學方法,增加學生對問題認識的廣度,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會有很大幫助。溝通傳統與現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能促進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3.怎么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有趣的呢?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實現知識的同化和順應。
建構主義觀點認為每個人學習知識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加涅認為,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變學習條件的,尤其是外部條件。教學是由教師安排和控制這些外部條件構成的。困難的是哪些情境是學生熟悉的?我們長久以來都把數學變成純而又純的“數學”,一下子要重新回到數學的本來面目,首先教師就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對教師的要求相應提高。要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就要經常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狀況,同時注意從身邊的現象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從報刊和其他媒體中獲取生產生活的信息提煉出數學問題、從其他學科中尋找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問題、借鑒和改編國外資料中的數學實際問題等。這樣創設的數學情境,不僅包含豐富的數學思想,體現數學的本質,反映數學的特點,而且因為學生熟悉,容易產生好奇心,產生“這也是數學嗎”的疑問,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思考。在此過程中特別注意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加深學生的理解。
(2)體現數學的文化性,加強數學史的教學。
新課程的文化目的是傳遞人類文化的主要因素。數學這一門學科,是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由于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依賴于數學體系自身的發展和現實生活的客觀需要。在數學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多少曲折離奇、可歌可泣的故事,讓人深思和回味,給人啟迪和教誨。數學教學已經完全忽略數學被發現、被創造的過程,只是一些結論和事實的堆砌,學生在學習過程看到的永遠是那么完美、精確的數學,而把數學當中人文的東西,也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東西省略了。這更讓數學披上一層冷冰冰的外衣,學生對它敬而遠之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將數學這門學科體系建立過程中的有趣的史實、故事滲透在教學中,有助于學生領會到數學的美、數學思想的深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4.如何實現數學課程與專業的融合?
數學的工具價值和思維價值與就業的專業理論水平直接關聯。數學為專業基礎理論服務,為專業課提供符號、公式、策略。數學的生活價值和思維價值與就業的方法能力直接關聯。關聯的方式不僅是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能力、思想和方法。數學的文化價值、德育價值及美育價值與就業的社會能力直接關聯。在中職學生的就業能力結構中,專業能力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重要,相反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在中職生就業能力中占更大的比重。工作崗位上的責任心,工作行動中的堅毅性,精力集中,耐力持久,頭腦清醒,這些品質在中職學生的重用和升遷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工作主動,能及時發現問題并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思維活躍、言行一致、處事細心、善于交際、坦誠、合作、富有同情心及處處為用戶著想,這些都是中職學生職業活動中最具魅力的字眼。由此可以看出,數學課程是一門與就業能力關聯性很強的課程。
在中職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里,通過最重要的基本知識的學習讓他們了解基本的數學思想,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數學思維方法,感受數學美的魅力,接受數學文化的熏陶,體會數學是有用的。中職數學課程改革應以人為本,努力拓寬學生的數學知識面,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新等過程獲得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方法;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情緒體驗,讓學生投入現實的、充滿探索的數學學習中,體會數學的探索過程,體會數學與自然、社會和人類生活的聯系,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我們應該轉變觀念,切實提高學生數學方面的聽、說、讀、寫、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成為未來社會較高素質的公民和有發展潛力的勞動者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嚴愛君.基于就業導向的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當代職業教育,2012(10).
[2]戚斌.中職學校數學課程改革探究.現代教育,2011(10).
[3]張志瑩.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改革初探.教師,2010(27).
[4]曾大恒.高職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究.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05).
[5]李須君.新課程理念下數學為機電專業課服務的探究.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6).
[6]張彩霞.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教學專業化改革探究.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