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
摘 要: 教師應大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人們運用語言進行思維,作文的思路就是作文過程中的思維活動。作文之道巧在構思,一道題目學生愿意寫什么、愛好怎么寫,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允許學生從各方面構思,教師不必強求一律。給范圍自擬題的作文訓練,用意就在于既激勵學生發揮創見,廣泛聯想,又讓學生有內容好寫,受范圍約束,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打破作文的神秘感。
關鍵詞: 作文教學 能力培養 培養方法 培養技巧
一、教給學生,處理好語言和思維的關系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抓住審題這一步,命題作文審題這一點尤其要抓好。所謂的審題就是指正確認識和理解題目的含義,審閱和分析題目的要求及范圍,從而確立文章的體裁題材、中心和手法的過程。作文前,我們要把題讀懂、讀準,如若不然,就會偏離原題、文不對題。“下筆千言,離題萬里”,這是人們常對哪些未審清文題就下筆行文的人說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們在寫作之前重視先審清文題這一環節,審題是寫好作文的關鍵。如第九冊語文書中,最后一篇習作,就要求寫一篇科幻故事,學生如果不理解“科幻”一詞,就很可能寫成“科幻故事”、“幻想故事”或“小故事”。審題作為寫文章的開端,可以算是寫作過程的第一步,在作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實踐證明,要寫親身經歷的事,學生往往興趣盎然、思維開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經歷。
二、作文要有具體內容,有真情實感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作文做到“不說空話”、“不說假話”、“有真情實感”、“有具體內容”。語文老師在作文課上的首要教學任務是指導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學會寫具體。為此,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并通過擴大學生課內和課外閱讀面,豐富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另一方面在出示命題之后,指導學生達到寫得“有具體內容”、“有真情真感”的寫作目的:圍繞命題提取和組織平時所積累的豐富材料,使之為寫作服務。
在作文指導中,老師的任務是不僅指導學生將提取的材料合理組織、加工,而且教會學生組織、提取材料,把殘缺的材料寫得完整;把簡單的材料寫得豐富;把看似“無情”的材料加以挖掘并寫出真情實感;把抽象的材料寫具體;把一般的材料寫得典型;把無序的材料組織成有序。經過這樣系統的訓練,學生寫作時就能言之有物,左右逢源,言之成理。
三、教會學生體驗生活,想象作文
要求學生充分想象出合乎邏輯、事理的事物情景,根據自己原有的生活基礎,寫出形式多樣、有創造性的文章。教師或提供一個有充分想象的開頭,或提供一個概述性的情節,或對現有課文的某些情節進行插敘、補敘,或提供一個寓意深長的結尾等,這比教師在臺上一味地講要強得多。寫好后引導學生從中自然領悟到文章用詞遣句、布局謀篇之要領,反復比較優劣。
四、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要處理好作文和生活的關系,開拓寫作源泉,豐富學生生活。教師靈活命題,切合學生實際,鼓勵學生自由選取寫作材料。組織學生開展多種課外活動,指導學生深入觀察,教會學生攝取寫作材料。要求學生敏于思考,勤于動筆,教會學生積累寫作材料。
其次,讀寫結合,讀是前提,是寫的源泉之一,要處理好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學生不能事事實踐,主要的、大量的是通過閱讀掌握間接實踐的材料。讀的過程,就是掌握和理解語言的過程,借鑒和理解表達方法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也是提高思想水平的過程。
五、培養學生注重閱讀,豐富寫作語言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沒有大量的閱讀,讀和寫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就要求學生大量閱讀,要求學生在讀書時做到自己的情感流露與作者的情感表達產生強烈的共鳴,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
為此,在做好正常教學工作的基礎上,應該努力為學生創造靜心讀書的機會,建立閱讀、誦讀、對話三級閱讀課程體系,一周專門拿出兩節課讓學生靜心讀書。誦讀即有計劃地對古詩詞、中華經典名錄、現代優秀詩文誦讀;閱讀即對時事新聞、報紙雜志、網絡的閱讀;對話即指導學生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師對話。
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拓寬學生視野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睜開雙眼,去比較、去觀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有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才能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豐富他們的見聞。作文是指導觀察的最佳途徑,因為過去的生活往往比較模糊,如果能夠有意識地抓住眼前的人、事、物、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體驗,就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寫作欲望,使他們產生認識上的飛躍,才不會在習作時因為沒有素材而形成“大、空、套”的現狀。生活中耳聞目睹的事,雷電風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觀,娶親送經迎來送往的風土人情,都是學生習作的極佳素材。
七、創設展示機會,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更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贊許、羨慕,教師要十分注意學生這一心理需要,盡量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每當看到自己的習作前站滿了欣賞的同學和家長時,學生內心肯定有說不出的喜悅。
利用學習園地和宣傳窗,展出優秀作品,讓學生從中體會成功的喜悅。每周可安排一次佳作欣賞課,利用課文,讀寫結合,請本周日記寫得好的同學上臺朗讀佳作,讀后談體會,同學展開討論。開展這一活動,教師要注意選擇面,給予每個學生機會,讓學困生發現自己的優點,讓優等生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班上便會形成比學趕超的風氣,學生個個信心百倍,寫作興趣更加濃厚。
教師在講讀課文時,極力講清如何寫的問題,從讀和寫的角度剖析,把每一篇都當做范例。每講完一課,根據課文特點,指導學生練寫開頭、結尾,寫幾句話、片段、全篇,如此便可抓住單元訓練重點,把讀書和作文統一起來,這就是講讀課文的演化和實踐。如學習第八冊選讀課文《可愛的草塘》之后,我讓學生練寫《可愛的家鄉》,學生不僅知道如何寫,而且有話可說。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篩選的優秀作品,其藝術性、思維性堪稱典范。
讓學生以課文做樣板,利用課文材料練筆,興趣濃厚,思路廣,有益于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從怕作文逐漸變為“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