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廷軍
摘 要: 高中數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所選題目難易要適中,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注意聯系學生實際,聯系現實生活,以開放性的題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索。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 研究性學習 應用
新課程改革中,“研究性學習”被人們反復提及,幾乎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術語。然而,何謂“研究性學習”?具體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呢?下面筆者就這兩個問題談談看法。
一、研究性學習的要求
何為研究性學習?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是用既有知識嘗試解決或解釋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套而言之,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在用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并從中學習到新的數學知識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是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針對問題展開探索,尋找解決之道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研究性學習要求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誠然,如果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發揮出來,不是積極探索,而是消極應對,其結果就是學生用既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率大大下降,更不用說從中學習新的知識。筆者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兩組學生分別在不同的教室完成同一個任務。對甲組學生,教師不給予情緒激發,只是作為一個強制性的任務要求學生完成,即學生以被動的心態完成任務。對乙組學生,教師在任務開始前刻意進行情緒激勵,使他們產生試一試的欲望。指定的時間過去后,檢查兩組學生的完成效果,結果發現:甲組學生中只有少數幾個人勉強完成了任務,而乙組學生中則大部分順利完成了任務。甲組學生在任務結束后感覺沒有什么收獲,而乙組學生在任務完成之后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實驗證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
(二)教師發揮指導作用
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眾多研究者認為,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發揮指導者的作用。關于指導者如何理解呢?這要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說起。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這種觀念中有一個潛在的假設:教師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之人,凡學生遇到的問題都能解決。這種觀念用現代眼光來看,顯然夸大了教師的作用和知識權威性。這種觀念對應的角色就是教育者,即教師始終處于強勢地位,對弱勢地位的學生進行教育。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指導者角色則是對傳統觀念的革命,指導者角色的內涵有:(1)教師比學生懂一些,是知識的先行者;(2)教師在學習方法上對學生進行引導,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知識;(3)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越俎代庖,替學生完成本該學生實施的活動;(4)指導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生對教師的指導意見可以采納,也可以不采納,即教師給予學生的是參考意見。高中數學研究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應注意把握這些內涵。
(三)研究學習題目難易要適中
研究性學習總是圍繞著特定題目展開的。題目的選擇要慎重,需要教師提前做好準備。一般而言,用于研究性學習的題目,必須考慮與學生當下認知水平結合。要遵循“跳起來摘桃”的原則,不能太簡單而使學生輕易解決,也不能太難而讓學生費半天勁也搞不定,而要讓學生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即適當付出努力便能解決問題。按照此原則,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根據章節內容來安排研究性學習題目,最好在期初備課時便把整個學期要使用的研究性題目全部設計好,用前再復審一遍。題目難度要適宜于學生現有的數學基礎,不能難到他們無法做出,也不能易到他們不加思考便知答案。有人會問:學生水平并不一致,以什么水平的學生衡量難易程度為好呢?按理說,針對每個不同的學生個體設計相應的研究性學習題目是最好的,但這樣在實踐中實施是非常有難度的。對于班級教學,個性化的研究性題目是不可能的,只能針對集體設計。一般而言,針對處于平均水平狀態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研究性題目比較合適。
(四)注意以合作的方式進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合作學習,即不主張學生單打獨斗,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發揮團隊作用,做到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在合作中解決問題和學習知識。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尤其需要如此,因為高中數學所涉及的問題往往不是單一的、純粹的,而是復雜的、多元的。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往往不止一種,不同的學生合作,就可以從不同的側面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從而使整個學習團隊學習到更多的方法。
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研究性學習實施的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學習問題。那么,如何做好研究性學習題目的選擇呢?可從如下方面著手。
(一)聯系學生實際
這里所謂學生實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自身的認知發展水平,二是學生已有的數學功底。對于班級教學而言,這主要是指班級平均水平。為使研究性學習題目真正切合學生需要,高中數學教師需要提前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調研,充分掌握學生認知水平和數學基礎平均狀況。一般而言,班級教學中,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題目要基于班級平均水平而提出,這樣就照顧了大多數人,對基礎差的學生固然偏難,但教師多加輔導應當不成問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能顯得容易,但教師適當為他們開小灶也能激發他們繼續探索的興趣??傊?,研究性學習題目的定奪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而憑空捏造,需要教師對學生整體平均水平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之后再行決定。
(二)聯系現實生活
研究性學習主要是要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并從中學習到新的知識,這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因此,在確定研究性學習的選題的時候,就需要注意聯系現實生活進行思考,盡量創設或選擇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題目。
(三)以開放性的題目引導
研究性學習不能用封閉性的題目,即答案不應該是唯一的,而應該是多樣化的。研究性學習之研究,就是指學生的探究過程,探究的過程可能不一樣,探究的結果也應該有所不同。因此,研究性學習的題目答案不能是封閉唯一的,而應當是多元的,只要學生言之成理,都應當予以鼓勵。
綜上,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所選題目難易要適中,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注意聯系學生實際,聯系現實生活,以開放性的題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索。
參考文獻:
[1]程紅,張天寶.論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北京:中國教育學刊,1998(5).
[2]陳愛忠.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