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成梅
【摘要】音樂課是素質教育中重要的課程,在音樂課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文章從親身實踐出發,講述了音樂課上“做、學、教——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對于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課;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教學設計
2014年4月10日,我執教的《鼓樂鏗鏘》高一音樂鑒賞課參加了徐州高級中學“做、學、教——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展示課,通過40分鐘的教學實踐,讓我對“做、學、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通過專家聽課點評,同行研討,讓我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在表現“做、學、教”模式上有別于其他學科,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完成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展示與質疑拓展等環節,同時不失音樂的音樂性與人文性,《鼓樂鏗鏘》只是我嘗試的開始,期待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討學習。我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課題的選擇與目標的設定
先要做好課題的選擇。課題的選擇能體現“做、學、教”。雖然音樂課堂上學生參與的內容不少,不論是音樂的聽賞,還是歌唱與身體的律動,都體現了“做”的形式,但是還不能真正體現“做”的內涵。高一的音樂鑒賞課不像其他理科和實踐操作課,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審美的模糊性與多義性很多時候是無法通過具象的動作表現出來的,因此,課題的選擇就顯得非常重要。我之所以選擇《鼓樂鏗鏘》作為上課內容,主要有如下三點考慮:學生對中國鼓比較熟悉;鼓樂可以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鼓樂的演奏技巧的可操作性強。我把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確定如下:通過欣賞《滾核桃》,重點掌握鼓的音色與演奏技巧,了解常見打擊樂器的音色、演奏方法(知識與技能);通過欣賞《老虎磨牙》,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及樂曲的表現方法,完成二、三聲部的器樂合奏(過程與方法);通過打擊樂器為《中國功夫》伴奏及《神鼓》與《中國龍》的對比分析,引導學生分析鼓的社會功能與特點,激發學生對民族樂器的熱愛(情感與價值)。
二、方法的選擇與課堂的生成
“做、學、教”模式注重自己做、一起學、教別人,新課標也提倡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本節課也是將鼓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作為三維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旨在通過課堂學生對鼓的演奏技巧進行主動的探究,實現“自己做、一起學”的學習模式。《鼓樂鏗鏘》這節課在方法的選擇上主要采取講解法、練習法、討論法等多種綜合手段,使師生互動、小組合作等環節自然、流暢。例如:在絳州鼓樂《滾核桃》欣賞之前,教師提出問題:這首樂曲鼓的演奏技巧有哪幾種?學生通過自己觀看、模仿、小組討論,最后形成集體結果,通過選派一名代表到講臺前將討論結果一一展示。“生成性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倡導的一種新的教學思維,它是指教師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針對課堂教學創生出的新情況、新問題,依據真實的課堂情境和學生的學情,靈活調整先前預設的教案,自主構建新的教學內容。”《鼓樂鏗鏘》這節課不僅有教師的預設,同時也有課堂的生成。例如:鼓樂為歌曲《中國功夫》伴奏,在選擇打擊樂器時,我原先預設的節奏型為切分節奏和兩個四分音符,加入的位置為主歌部分四句話的長音部分,但通過幾次的課堂實踐,發現學生對這首歌曲的興趣不在主歌部分而在快板部分的副歌部分,他們喜歡在節奏重音上面加入伴奏,更喜歡在“橫掃一大片,槍挑一條線”結尾處加入“嗨”、“哈”之類的襯詞,開始我覺得有點亂,學生的表現超出我的預設,后來我才逐漸認識到,這才是課堂,這才是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課堂生成。
三、音樂學科“做,學,教”模式實踐探討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響的藝術,它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和非語義性往往限制了“做、學、教”模式的操作性與可視性,畢竟音樂課的鑒賞要以聆聽體驗為主,審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音樂鑒賞課的學習模式,因此,客觀地說,音樂鑒賞課的很多內容并不能采用“做、學、教”模式,同樣,小組合作模式也并不適用歌唱教學課。以人民音樂出版社教材《音樂鑒賞》為例,《一個人的流派——德彪西》《傳統風格體裁的解體——現代主義音樂的新趨向》等課題顯然不適合“做、學、教”模式,《非洲歌舞音樂》《爵士樂》《鼓樂鏗鏘》等課題可以嘗試此種模式。當徐州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學范圍內實施“學講”計劃以來,許多一線教師結合本學科特點,努力將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模式引入自己的課堂,有人形象地將小組學習比喻成“撮堆”學習,我想,“撮堆”只是“學講”計劃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領會其內涵,無論教學改革往哪個方向發展,課堂教學都不能忽視教學目標,教師要明確通過本節課讓學生學到什么,不能為了表面的熱鬧進行虛假的表演,不能為了體現互動而放棄教師的引導,在音樂的歌唱教學中,音高和節奏是不能通過討論與自學實現的,音高和節奏的訓練離不開鋼琴的彈奏、教師的范唱。
四、《鼓樂鏗鏘》的不足與反思
通過《鼓樂鏗鏘》的課堂實踐,在老師的指點、同行的研討中,我找到了許多不足,有些內容需要我要不斷調整,重新審視自己對“做、學、教”的理解。就目前上課的不足,我大概總結為以下三點:(1)片面理解自主學習。《鼓樂鏗鏘》設計中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學生沒有掌握任何鼓樂演奏技巧的情況下觀看《滾核桃》,即使有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也難以將復雜的演奏技巧模仿準確。(2)教學環節銜接生硬。《老虎磨牙》欣賞之后,教師將全班分為若干組后進行了二、三聲部的器樂合奏訓練。若從單獨的節奏訓練來看沒有任何問題,但從整個課堂的教學環節邏輯性與流暢性來看,此處設計的器樂合奏與《老虎磨牙》所表現的內容沒有任何關聯。(3)課堂缺少充分有效的預設。聽課的老師后來跟我反饋,《鼓樂鏗鏘》雖然熱鬧,但沒有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設計,每個環節的開始沒有新意,也沒有神秘感,教師給學生的答案太直接,讓學生沒有了想象與期待,因而整節課顯得平淡,沒有層次感。人們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唱戲如此,教學亦是如此,一個優秀的教師,無論是自身的專業技能還是教學能力,無論是語言組織還是教態風格,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不斷磨礪、蛻變、成長,《鼓樂鏗鏘》催我奮進,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