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茁
摘要: 本文從殘疾人大學生就業歧視的社會表現出發,根據社會排斥理論分析了殘疾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成因,并提出了幾點解決殘疾人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殘疾人大學生;就業;高等教育
作為我國弱勢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就業問題已經極大的影響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人們已經開始逐漸認識到殘疾人就業問題的重要性并進行深入研究加以解決。殘疾人大學生是大學生中的少數群體,這也使得社會往往會忽視了他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實際上從某種角度來看,殘疾人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就是社會文明發展的一個標志,也是和諧社會向前推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個特殊群體是否能夠得到社會的公平對待,是否能夠有獲得更多的機會將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關鍵因素。
1.殘疾人大學生就業歧視的社會表現
(1) 教育排斥
社會對于殘疾人群體的歧視問題由來已久,而且這種思想已經在人們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定勢。雖然我國政府一直以來都試圖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來維護殘疾人各種權益,同時也在努力消除社會對于殘疾人群體的歧視問題,但就目前的效果來看不是十分明顯。加之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制度以來,國內企業的生存發展面臨著巨大壓力,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殘疾人相較于正常人而言,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劣勢。進而使得殘疾人在受教育、就業機會、住房、交通等很多方面,都沒有得到平等待遇。
(2) 用人單位排斥
殘疾人大學生雖然與普通大學生一樣都接受了高等教育,甚至其學習效果要優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但就是由于身體某些器官的殘疾,使得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無法占到有利位置,始終受到很多用人單位的排斥。據調查研究發現,用人單位的用人意愿是決定殘疾人就業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也是社會排斥理論中有關以生理特征為標志的勞動力市場局部排斥。
(3) 勞動力市場排斥
從近幾年的調查結果可以明顯看出,殘疾人大學生普遍表現出就業率低、就業范圍窄、就業層次低等特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針對于殘疾人的高等教育制度發展不夠完善,在很多專業設置上并沒有進行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使得殘疾人大學生并沒有在受教育機會上優于普通大學生。而且逐漸激烈的社會競爭形勢導致殘疾人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境,勞動力市場信息根本不會對這一特殊群體有相應的特殊照顧。勞動力市場的排斥現象導致殘疾人大學生完全不具備任何競爭優勢,也使得這一弱勢群體就業問題逐年加重。
2.從社會排斥理論角度探討殘疾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成因
(1) 制度性社會排斥
所謂制度性社會排斥就是指由于社會結構本身存在的不完善,導致很多不平等情況的出現,甚至于使得某個群體由于這種不完善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會歧視。當前我國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雖然已經初步成形,但在很多細節上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就業扶持制度未形成有效體系,這就導致殘疾人在就業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并無法得到國家政策制度的支持,同時也無法弱化這一特殊群體本身的弱勢一面。國家對于接收殘疾人的用人單位沒有有效的扶持政策,所以很多用人單位根本就沒有太多的積極性來接收更多的殘疾人。不同部門出臺的政策制度存在一定的差異,譬如民政部和和中殘聯出臺的《社會福利企業招用殘疾職工的暫行規定》中明確指出視力殘障者、聽力語言殘障者、肢體殘障者和智力殘障者屬于殘疾人,而國家稅務總局出臺的減免稅賦政策中卻只認定視力殘障者、聽力語言殘障者、肢體殘障者為殘疾人,這些不對稱制度使得很多殘疾人得不到用工單位的關注,也就得不到更多的就業機會,久而久之殘疾人大學生就會逐步被邊緣化。
(2) 資源配置社會排斥
社會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它應該被每一個公民公平享有。但由于殘疾人的特殊情況,這個群體往往得不到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的機會。就業信息是就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雖然我國政府已經努力通過正規化渠道向全部社會公民發布就業信息,但很多招聘會或者招聘信息基本都是以健全人為主,即使有一些是針對殘疾人的就業信息,也基本上沒有什么高質量的就業信息。就業資源配置的不協調,導致殘疾人在就業市場上逐步邊緣化,他們所能夠獲得的外界就業信息相較于普通大學生而言少了很多,企業對這個群體關注少、了解少,也就不會去招聘。
(3) 文化認知層面社會排斥
所謂文化認知層面社會排斥主要是說社會上對于殘疾人存在的歧視態度以及公眾所缺乏的社會責任感。這在很多大學校園里就有所體現,一些正常大學生在殘疾人大學生面前往往體現出明顯優越感。歧視態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歷史文化造成的,很多人從心理上就對殘疾人的勞動能力持懷疑態度。據調查有相當一部分用人單位,寧可給殘疾人繳納就業保障金,也不愿意他們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當中。他們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達到國家減免稅收的標準,獲得相應的優惠政策,比較之下招聘一定數量的殘疾人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這種嚴重歧視殘疾人的思想并不是個例,它存在于很多企業當中。雖然我國政府出臺了多項法律制度,力求能夠維護殘疾人享有公平權利,但由于這種歧視觀念由來已久,短期內通過幾個制度的出臺并不能起到特別明顯的效果。
3.解決殘疾人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對策
(1) 細化和落實殘疾人大學生就業法律法規的執行,并建立長效的監督機制
我國目前已經就殘疾人大學生的就業制訂了相關法律法規,之所以沒有能夠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就在于執行沒有落實?,F有法律法規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也給很多用人單位提供了“鉆空子”的機會,部門與部門之間法律的不對稱嚴重影響著具體工作的可靠開展。所以國家主管部門應該就殘疾人大學生就業法律保障體系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充分細化已有法律法規,以發現其中存在的漏洞,保證用人單位出現違法違規情況時,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同時國家要成立專門的監督部門,建立有效監督機制,最大限度地保障相關職能部門能夠全心全意地為殘疾人大學生就業去服務。
(2) 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優化現有高等教育制度
高校要針對殘疾人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幫助這一群體全面了解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優先提供殘疾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機會,提供給他們更多最新優質的免費就業信息。學校出面為他們聯系更多的招聘企業,促成校園殘疾人大學生專場招聘會的開展。此外,還要注重高等特殊教育師資力量的提升,讓更多的教師有能力對這一特殊群體開展特殊教育活動。為殘疾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生產實踐設備,保證他們能夠向普通大學生一樣,在校期間掌握一些生產實踐技能,積累一些生產實踐經驗。
(3) 做好殘疾人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積極的就業觀
殘疾人大學生往往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自卑感,這也導致其在大學期間學生生活上很有可能表現消極,主觀意識上就認為自己的未來非常渺茫。作為學校教師,應該充分了解每一個殘疾人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努力幫助他們調整心態,尋找自身優勢,認清自身的不足之處,通過長期的心理輔導,使得他們能夠重新塑造自信。同時,殘疾人大學生自身也要積極調整心態,主動去拓展自我就業范圍,根據國家相關扶持政策,有針對性的鍛煉自身就業能力。
4.結語
殘疾人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由來已久,多年來國家都在努力尋找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筆者長期從事高等教育一線工作,深知當前殘疾人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嚴重性。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將繼續致力于該方面的研究,以期能夠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 胡擁軍. 論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的法律規制[J]. 職教與經濟研究(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1.
[2] 李積萍. 我國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08.
[3] 王丹. 試論殘疾人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及對策[A].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2010:5. [4] 吳新慧. 當前大學生就業歧視原因淺析[J]. 青年探索,2004,03:21~24.
■ 編輯∕高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