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靈芝
摘 要:小學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小孩學習音樂的興趣,在歡快的音樂中得到成長。音樂教學中少不了律動教學,因為律動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符合小學生好動的天性。主要探索分析了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闡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價值。
關鍵詞:律動;小學音樂;學習興趣;創造能力
小孩子天生好動,在音樂教學中加入舞蹈律動更是滿足了孩子們的需求,讓孩子們對音樂的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熏陶了孩子們的情操,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舞蹈律動的教學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孩子具有活潑、天真、好奇的天性,老師在教學中要學會發現他們的優點,抓住學生好奇這一心理特點不斷地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讓學生們對音樂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慢慢地喜愛上音樂。在音樂課堂上,老師鼓勵學生跟著音樂的旋律動起來,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為自己創造一個音樂情境。同時,老師還可以將上下課的鈴聲換成節奏感強的音樂,在平時鈴聲響起時就能喚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對音樂由衷的喜愛,學生在鈴聲的帶動下,會懷著愉悅的心情開始課程的學習,這也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下課的鈴聲則可以讓學生們滿意地完成這堂課的學習,最終在歡快的音樂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要求,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為首要目標。但是從我國現代化的音樂發展趨勢來看,大多是提倡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因此,老師必須基于這一現實狀況進行全新的課程設計。動作作為一種肢體語言,也是學生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方式,老師要不斷地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即興地根據音樂旋律設計動作。這樣,在自由歡快的場景下,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三、減輕學生疲勞的狀態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都較小,自律性都不夠,因此,在上課時,很容易分神,而對于長期進行同一課程的學習更會覺得枯燥乏味,失去興趣,因此,老師在課堂中適當地穿插一些時間讓學生律動起來,播放一些節奏感強、旋律歡快的音樂,在老師的帶領下,舒展著身體進行律動訓練,這樣既能一掃學生的疲憊,也能活躍學生的大腦,讓學生迅速恢復飽滿的精神,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進律動教學模式就是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再感覺音樂課堂是枯燥乏味的,在動靜結合的情況下,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律動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蔣雷平.放飛創新的翅膀:芻議創新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應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9).
|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