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三華
摘 要:小學數學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特點,數字與符號使小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充分發揮美育的作用,感召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優化課堂教學的一條途徑。多年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是這樣發揮美育作用的。
關鍵詞:數學教學;文字美;規律美;直觀美
一、詩化應用題的文字美
應用題是一種融文字與數字于一體的題型,其中理解文字的能力,直接關系到解題的正誤,學生由于對文字的曲解而導致解題錯誤的例子屢見不鮮。如果把應用題的文字進行詩化,學生能在文字美中得到領悟,我們的祖先早有先例,如:求一個七層塔的尖端有幾盞燈,古人是這樣進行詩化的:“遠望巍巍塔七層,紅光閃閃倍加增。共燈三百八十一,請問尖頭幾盞燈?”這種文字優美,意境雋永的應用題,讀來朗朗上口,讀者一定會產生無窮的興趣。也許這個例子已高出了我們小學數學的教材內容,就小學剛剛進入啟蒙識數的孩子而言,人們也往往運用詩化的手段:“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背浞掷迷姼桧嵚筛谢瘜W生,內化識記。還有化成兒歌:“我家門前游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一共六七八?!庇纱丝磥?,詩化應用題對小學生數學激趣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在教“分數大小比較時”,就用詩化語言,編了這么一道題:“夏日炎炎分西瓜,四分之一平均化,八戒忙說不公平,六分之一就屬他,八戒分后打腦袋,唐僧悟空笑開花?!蔽淖置溃适旅?,交織在一起,激發了學生解疑的興趣,同時對學生也進行了思想教育。
二、巧算計算題的規律美
事情在發展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巧合,給人以柳暗花明的喜悅。古人所說的“無巧不成書”便是在情節發展中出現了巧合而令人拍案稱奇。數學中往往運用“巧”的規律,給人以美妙的輕松感。如:“84-48=36”只是一般運算,平平淡淡,并無巧妙可言,我再次引學生向更深層次探究,便會得出一種巧妙的規律。即任何兩位數與這兩位數恰好相反,其差等于個位和十位上數字相減乘以9的積,即84-48=(8-4)×9=36;又如,98-89=(9-8)×9=9。他們會為自己發現規律而歡欣鼓舞。
再如,在單位間的進率中學生常把進率記亂,導致運算錯誤,針對這個問題,我采用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現以重量單位說明。讓學生把學過的重量單位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寫在手指上,如:
食指用噸,中指用千克,無名指用克,再考慮相鄰兩部分間的進率,并進行巧記,食指刻在中指到無名指間進率一為千。這樣學生在答題時:如3.5噸=( )噸( )千克。3在食指,0.5噸中食指。跳到中指0.5×1000=500千克,這種直觀的規律美,給學生帶來了輕松與愉快。
三、借助“多媒體”的直觀美
圖形、數形的直觀美能直接刺激學生的眼睛,引起注意,產生興趣而觸動思維。多媒體的圖形有動感,有背景相襯,從而產生動感。如:在教相遇應用題時:兩輛汽車從甲乙兩地相對開出,甲地開出的汽車每小時行駛12公里,乙地開出的汽車每小時行駛18公里。兩地相距300公里,幾個小時后兩車相遇。這時我便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在廣闊的田野和連綿的群山之間,一條公路連接兩地,兩輛汽車嗚嗚地相對開出,然后在汽車下面出現與公路重合的線段,在每段上標出每小時幾公里的記號,兩輛汽車均在每小時行駛的公路段定格。然后兩輛汽車又相對開出,直至相遇,學生不用計算也能道出幾小時后相遇,然后推出應用題的列式及答案;這種圖像美與多功能的作用,極大地減少了思維的阻力。
|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