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文存
摘 要:心理地圖一旦構建,是十分牢固的,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關鍵詞:心理地圖;構建;綜合解題能力
心理地圖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絕不能一蹴而就,通常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外部輪廓階段,即在初學階段,對地理空間或地理事物、地理規律的最初印象。
第二,內部細致化階段,通過學習、訓練,對地理空間或地理事物、地理規律逐漸明晰清楚。
第三,完善階段,經過長期的學習、訓練后,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完整清晰的地圖模型,能根據需要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進行分析和判斷,有效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使心理地圖不斷得到完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培養學生構建心理地圖呢?
一、將所學到的地理事物落實到地圖上,是培養中學生空間定位能力、構建心理地圖的起點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為了讓學生養成樂于讀圖的良好習慣。“一本一冊”是我上地理課的必備用書。問題探究從“圖”開始,探究過程在“圖”上進行,探究結果歸納在“圖”上,鞏固練習多用《地理填充圖冊》。要求學生將所學到的地理知識一一落實到地圖上。另外,板圖、板畫(手繪畫)的教學運用也很重要。這樣長此以往,就可以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形成初步的心理地圖,順利完成心理地圖形成的起步階段。
二、做好圖文轉化工作,是構建心理地圖的基石
以文釋圖、以圖釋文、以圖釋圖等圖文轉化工作可以使學生形成的心理地圖逐步明細清楚。如課文有關太陽直射點移動的一段文字,可以用下圖來解釋。
■
三、加強讀圖、用圖能力的訓練,是構建心理地圖的關鍵
初學時要由繁到簡,即由紛繁復雜的地理事物或現象中,概括幾點帶有規律性的地理規律并畫成簡圖,以利于理解掌握。如“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圖”,如果直接看世界地圖是抓不到要點的。 如果簡化為幾何圖,就簡單多了。而在復習時則要在概括性極高的地理簡圖上不斷補充各種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增加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通過轉化加深理解和識記地理知識,加快心理地圖的形成。
四、增強地理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綜合解題的能力,以實現心理地圖的“沉淀”
要讓學生牢固地構建心理地圖,增強地理問題意識是必不可少的。所謂地理問題意識,就是面對一幅地圖時要有:這是什么圖?與本圖相關的地理問題有哪些?等的知識鏈接。例如,面對“經緯網圖”時要問:經緯網是什么?有何作用?如何定位?東西南北四半球如何劃分?你能根據經線(或緯線)的間隔條數,推算出經度(或緯度)嗎?等等。如這一系列問題都能回答,說明這一幅圖在學生心中已經形成了比較牢固的心理地圖。
心理地圖一旦構建,是十分牢固的。今后我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完善和發展,使學生更快地構建心理地圖,提高綜合解題能力。
(作者單位 青海省大通二中)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