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耿
摘 要:當前,企業融資難已成為制約我國企業發展的一主要因素。企業融資困難是指企業在外部融資過程中遭遇的成本和數量的約束,主要表現在融資成本高、融資數量難以滿足企業需求等方面。本文擬從社會資本視角來探討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關鍵詞:企業融資;企業發展;社會資本
一、社會資本的概念和特點
自20世紀70年代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首次提出“社會資本”概念以來,“社會資本”受到了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許多社會科學支領域的共同關注。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社會資本理論得到了快速發展,社會資本作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之外的第三類資本,成為學術界頗具影響力的理論工具之一。但是,由于研究的領域和視角不同,目前,社會資本還沒有在學術界形成一個廣泛認同的定義。
社會資本作為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同等重要的第三類資本,具有資本的共同屬性,但同時,它也具有自己的特點:
(1)社會資本存在于人與人的關系中。物質資本體現在生產性的物資資源上,人力資本存在于不同的人身上,而社會資本存在于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上。社會資本不具有具體的獨立性。一個人只有與他人建立人際關系,才能形成社會資本,僅僅依靠自己,無法產生社會資本。
(2)社會資本不具有轉讓性。社會資本的所有者可以使用社會資本受益,但不能將社會資本轉讓,其他人只能通過他與這些社會資本產生聯系,從而生成新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也不可轉讓,物質資本則可以轉讓。
(3)社會資本具有可積累性。物質資本可以通過減少消費或增加產出來積累。人力資本可以通過個人的文化學習或技能培訓來積累。社會資本可以通過個人對關系網絡的物質、情感、時間和精力等的投入來積累。
二、社會資本對企業融資的作用機制
(一)社會資本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促進企業融資發展
(1)社會資本能夠促進信息的傳播。信息不對稱是交易成本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充分的信息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在商會組織中,商會成員通過市場信息的分享,可以減少在搜尋交易對象上花費的交易成本。工人可以從同事、親友網絡獲得有用的職位信息,這些職位信息往往比從就業市場獲得的信息更有效。商業網絡傳遞違約的信息,有助于商業集團防范和懲罰騙子。( 2)社會資本可以促進合作。合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企業可以與業務伙伴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這樣除了在第一次交易時交易成本較高外,以后的每次交易的交易成本都會比第一次交易的交易成本低,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社會資本可以促進合作。組織是由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成員構成的團體,合作行為在組織內部比在組織外部更容易發生。例如,在商會組織中,商會成員會把自己掌握的市場信息與其他成員分享,而對組織外的其他人,他們可能會封鎖這些信息,尤其在與組織外人員存在競爭關系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二)社會資本可以增進信任,從而促進企業融資
信任可以促進企業融資。這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1、個人之間的信任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金融活動的發生。假設,在一項資金借貸活動中,A是貸出方,B是借入方。若A信任B,認為B的違約風險低,A就會將資金借給B。反之,若A不信任B,認為B 的違約風險高,A就不會將資金借給B。2、個人與組織之間的信任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金融活動的發生。在預期收益相等的情況下,存款人會將存款存放在自己信任的銀行中,而不是存放在自己不信任的銀行中。同樣,在預期收益相同的情況下,銀行會將資金貸給違約風險?。ㄐ湃危┑娜谫Y者,而不是貸給違約風險大(不信任)的融資者。3、個人和組織對制度的信任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金融活動的發生。如果個人和組織認為目前的制度是穩定、有序的,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變化,則市場交易活動就很活躍。反之,如果個人和組織對目前的制度不信任,認為不久的將來制度會發生改變,則市場交易活動會減少。
三、社會資本與正規金融
(一)社會資本與微型金融
現代微型金融始于20世紀70年代孟加拉國的鄉村銀行項目,該項目的目標是解決鄉村貧困人群獲得金融服務難的問題。之后,微型金融在各國興起,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了許多發展中國家正規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微型金融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和在正規金融機構融資困難的微、小企業,業務范圍包括: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提供保險、轉賬和其他金融服務。微型金融的單筆交易額通常很小,其作用主要是向窮人提供生產性活動所需資金,幫助他們自主創業,從而解決生活中的經濟困難。
(二)社會資本與合作金融
信用合作社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 第一家農村合作信用社出現于19世紀的德國,之后,在一些亞洲和美洲國家相繼興起。二戰后,合作金融在各國得到快速發展,為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所以,合作金融在各國的具體形式也不盡相同。
信用合作社是一種社會資本形式。網絡的建立,使原本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一方面,對內部成員的信貸,可以解決個體成員在生產性活動或生活中遇到的融資困難。另一方面,集體資金的共同運作所帶來的收益提高了社員的福利水平。社員的日常交往活動增進了彼此間的信任、促進了信息共享,為社員之間的互惠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社會資本對促進合作金融發展意義重大。
四、社會資本與非正規金融
非正規金融是游離于政府監管或控制之外的金融活動。非正規金融是正規金融的有效補充,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信貸市場上,非正規金融是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非正規金融市場具有以下特點:非正規金融市場與正規金融市場相互分割;非正規金融市場的利率一般高于正規金融市場的利率,并且在同一個地區,利率相對穩定;非正規金融市場的履約率往往高于正規金融市場。
正規金融功能缺位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一方面,一些擁有償還能力和良好信用的融資主體,由于無法提供正規金融機構需要的“硬信息”,被視為潛在違約者,從而不能從正規金融市場獲得資金。另一方面,在“軟信息”的獲取上,正規金融機構又不具備非正規金融機構所擁有的較高的社會資本水平,缺乏足夠的“軟信息”來了解融資主體的真實情況,錯失潛在的放貸機會。從而造成正規金融的功能缺位。
五、中國社會資本的動態變化與發展現狀
(一)普遍信任不足。
西方學者韋伯將信任分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特殊信任以血緣為紐帶,建立在家族親戚關系或準親戚關系之上。普遍信任以信仰共同體為基礎。他認為,中國人的信任屬于特殊信任,是一種難以普遍化的信任,這種信任表現為家族成員間信任程度很高,對家族外的其他人缺乏信任。中國的這種傳統信任模式有其歷史、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社會的急速變遷,使原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受到沖擊。多種所有制結構并存,單位體制的壁壘逐漸打破,社會流動性增強,普遍信任模式日益擴展,傳統的人際關系網絡趨向弱化。但是,特殊信任處于支配地位,普遍信任不足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
(二)社區凝聚力不強。
改革開放前,單位體制在居民生活中處于核心地位,社區的住戶都是同一單位職工,彼此之間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有密切的交往,信任水平較高,社區屬于強關系網絡,因而具有較強的凝聚力。改革開放后,伴隨著單位體制的逐漸消亡和住房體制的改革,社區居民不再是同一單位的職工,他們的來源各不相同,彼此之間交往疏松,對社區沒有集體歸屬感。社區生活呈現“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態勢,社區居民的交往只限于左鄰右舍之間有限的范圍內,社區活動貧乏,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率低,社區凝聚力不強。
參考文獻:
[1]皮埃爾·布迪厄:文化資本和煉金術——布迪厄訪談錄[M].包亞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詹姆斯·S·科爾曼(美):社會理論基礎[M].鄧方,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
[3] Fukuyama,F.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M].New York Free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