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旅游業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正在蓬勃發展的旅游業呼喚高素質的旅游從業人員。但從大多數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歷年來的就業數據來看,旅游專業就業對口率卻是非常低的。本文結合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建設,在對我國旅游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
關鍵詞: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質量;工學結合;差異化
一、 我國旅游人才需求現狀
據國家旅游局2012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2012年, 我國旅游業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國內旅游市場繼續較快發展,入境旅游市場基本持平,出境旅游市場繼續快速增長。全國國內旅游人數29.57億人次,收入22706.22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12.0%和17.6%;接待入境旅游1.32億人次,實現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00.28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2.2%和增長3.2%;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8318.2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4%;全年實現旅游業總收入2.59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15.2%。”
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呼喚越來越多的旅游從業者。我國年均旅游人次高達26億,全國旅游行業每年新增就業人數60萬,而2208所大中專院校旅游專業畢業生每年僅30萬人,愿意和實際從事旅游工作的還不足15%,旅游人才缺失已成為制約我國旅游產業大發展的一大瓶頸。
在旅游人才大量缺失的同時,我國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也普遍偏低,主要體現在學歷偏低,初、中、高級人才比例失衡,中高級人才明顯偏少。據統計,目前全國旅游行業直接就業人員1350萬,間接從業人員6350萬,其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才僅占20%。在全國90萬導游中,中專以上學歷只占一半。
二、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不能滿足市場對旅游人才的需求
大多數高職院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有些學校甚至直接套用本科院校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或者照搬國外的旅游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到了旅游企業難以勝任實際工作的需求,旅行社在招聘時更愿意招有兩到三年實際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員,另一方面有部分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到了旅游企業工作后發現實際工作與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差距過大,對工作失去了興趣,很快就轉行到其他企業去了,這也是旅游企業人才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實踐環節薄弱
很多高職旅游院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在設置課程體系時“面面俱到”,課程開設詳盡,但缺乏層次,本想將學生打造成一個“全才”,卻實際導致學生“樣樣皆通,樣樣稀松”,因學而不專,難以勝任旅游行業的工作。
其次,實踐學時所占比例偏低。學生單科實訓的單項技能過于單一,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學生的實際專業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再次,在校外企業實習環節中,企業為保障自身利益,會長期把實習學生固定在某個崗位,這樣的實習也影響到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選擇。
(三)師資不能滿足專業教學的要求
因旅游專業作為一門學科,起步較晚,師資缺乏。據了解,目前各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老師除近些年新進老師為旅游管理專業外,其中有一部分是由其他專業,如中文、歷史、地理等相近學科轉過來的,這部分老師,雖有的后期有過相關專業的培訓,但是對旅游學科缺乏系統的了解,因而難以從宏觀上去把握專業教學。
同時,近年來新進的年輕老師,普遍都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任教,大多缺乏企業工作經歷,而旅游行業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門跟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學科,需要任教老師有一定的相關企業工作經歷。
三、高職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立足于本地經濟發展實際,專業培養目標應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服務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只有結合地方旅游業發展實際,為地方旅游業服務,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
以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地處華中腹地,旅游管理專業于1999年開始招生,至今已有13屆畢業生,其以前的人才培養目標是: “面向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服務于旅游行業,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敬業精神,具備旅行社運行操作能力和旅行社基層管理能力,主要從事客戶接待、旅行社計調、導游服務、票務服務、營銷服務、會議服務、旅游景區(點)服務等崗位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但從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大部分畢業生的就業還是集中在湖北省。而且因之前的人才培養目標針對的范圍較大,難以體現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們經過長期的專業調研之后,把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調整為:“服務武漢,輻射湖北省旅游業發達地區,以地方旅游業發展為契機,培養服務于湖北旅游行業的人才。”并增加了《武漢地接》、《湖北導游基礎知識》等服務于地方旅游業的課程。
(二)以工學交替模式為基礎,進行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很多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因旅游行業實踐性強、經驗性強的特點,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已成為旅游專業深化學生的技能和崗位實踐的重要途徑。
旅游管理專業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應該突出差異化的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設置差異化的專業方向
隨著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新職業不斷涌現,將旅游管理專業進行不同方向的劃分,如可以分為導游方向、會展方向、旅游電子商務方向、涉外導游方向等。在此基礎上,開發模塊化的課程體系,為學生量身打造不同的專業發展方向,從而培養既有寬口徑的知識基礎,又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
2、組織差異化的工學交替
基于旅游管理專業的不同方向和崗位群,根據企業的具體需求,通過工學交替,將每個專業方向與不同業態的旅游企業合作,具體劃分為差異化的訂單培養班,如揚子江國旅班——導游班、會展班;旅游電子商務班等。按照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設計工學交替的具體內容和課程體系,為企業定制人才,實現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另一方面,在教學組織上,根據旅游淡旺季的特點,采取“旺出淡歸”式的工學交替模式。例如,我院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在經過一學年的專業訓練后,在大二上學期前半學期,即春季學期的2月份——4月中旬,為旅游淡季,在學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從4月中旬——10月底,旅游旺季,則到旅游企業進行頂崗實習。
(三)引入行業標準,構建以工作內容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1、引入旅游職業的行業標準,從學生工作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課程體系。
在參閱旅游職業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制定旅游專業主干課程的課程標準,通過職業標準與課程標準的對接,以職業的標準發展專業,以職業的標準指導課程建設,以職業的標準培養人才。
把導游資格證考試融入課程教學,按照導游資格證的要求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模塊,結合導游資格證的考試標準,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和標準,將導游資格證的考證成績作為課程考核成績,實現證書考核與課程考核的一體化。
2、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與企業合作開發課程。
結合差異化訂單人才培養,按照企業標準共同研發課程標準,開發符合企業個性需求與特色的企業文化、職業素質、企業崗位(技能)培訓等課程;同時將企業對新員工的培訓環節引入課程,縮短學生頂崗實習的培訓期和適應期,使學生基本實現從課堂到崗位的零距離融通。
另外與企業合作開發崗位實踐課程,并與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教學環節融通對接,由學校、企業根據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頒發崗位實踐證書。崗位實踐證書是對學生在工學交替頂崗實習過程的考核評價,也是學生參與行業工作的支撐和證明,實現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提高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
3、根據旅游企業真實工作崗位的具體流程,設計課程模塊
通過專業調研、對畢業生跟蹤調查、用人單位信息反饋分析以及對學生首次就業崗位和發展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引入旅游企業真實工作過程,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共同構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
4、將實操性較強的課程放到企業,開展現場教學
現場教學比單純的課堂理論教學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有利于對學生實操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目前,我校旅游管理專業已將一部分實操性較強的課程放到了真實的場景。如在黃鶴樓、歸元寺、省博、東湖等景點中,組織《模擬導游》課程的現場教學,效果顯著,學生積極性也明顯提高。另一方面,結合學生在企業的頂崗實習,將實訓類課程延伸進企業,由專任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在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中組織實景化教學,學生邊實習邊學習,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情境結合,訓教一體。
(四)與校企合作單位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學團隊
一方面,建立教師到旅游企業掛職鍛煉的管理制度,學校定期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將教師實踐與學生的頂崗實習結合,學生頂崗實習企業與教師掛職企業統一,學生實習時間與教師掛職時間統一,既能提高專任教師自身的技能水平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專任教師向企業家的轉變;同時也方便了對頂崗實習學生的管理。
另一方面,聘請旅行社經驗豐富的一線員工參與一些實踐性課程的教學,同時聘請旅游企業經理到學校開設專題講座,加強學生對旅游行業的認知,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通過對這部分企業兼職教師的教學培訓,幫助企業專家向教學專家轉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暢.提高農林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2)
[2]唐永澤.以工學結合為主線構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9,(1)
[3] 趙云霞.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7,(1)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