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土地既是主要的生產資料,也是大多數農民維持生存和積累的基礎。土地所有權是社會結構和政治權力的基礎。農民問題是中國一切問題的總根源,而土地問題又是農民問題的關鍵之所在。對土地改革的研究作為國內學術界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對于建國初期土地改革運動中的研究范圍和深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資料的挖掘在不斷的拓展,出現了大量的新成果近年來出現了大量成果,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對近期研究成果進行一個梳理及述評。
【關鍵詞】土地改革 若干問題 研究綜述
一、對于土地改革問題的研究成果
對于土地改革問題的研究,在國內早期進行研究的著作有:胡伊默的《土地改革論》等;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研究也出現了大量的文章:《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土地斗爭路線》、《我國的土地改革與黨的土地政策》、《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等;除了一些著作,還有很多文章,材料等。
近期出現了新的研究成果,有些學者對少數民族土地改革進行了研究,常明明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族地區為例探析對中共在民族地區實行和平協商土改的嘗試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二、土地改革必要性研究
土改的完成,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村發生了深刻地變化,對我國經濟政治生活發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許多學者的研究中認為土改是非常有必要的。
楊世梅認為,中國共產黨就不斷的進行土地改革和調整土地政策,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于中國國情的土地改革路線,最終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造成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的土地改革史。
何健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中國人民所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進入到了一個嶄新階段。土地改革從各個方面影響著中國的現在和未來。
柯有華在他的文章中回顧了歷代統治者對土地問題的處理方法,他對上古時期、戰國以后、唐代、宋代、近代,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分別分析歷代統治者治理土地問題的措施,他認為歷代統治者都極為重視土地問題,他們為了維護本階級的統治和利益,不斷進行“變革”。而真正解決了廣大農民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土地問題, 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土地改革。所以土地改革的意義非同一般,重大而深遠。
三、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改革政策問題研究
中共中央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十分重視,在力求保證邊境局勢穩定的前提下,進行民族地區的改革,很多學者對和平協商土地改革政策做了研究。徐紅衛等在對少數民族土地改革研究中簡要闡述了和平協商土地改革政策的構成,論述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地區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并探析云南和平協商土地改革政策的提出過程。
郎維偉對西南民族地區的土改實踐進行研究后指出,西南解放后,為了使各民族擺脫封建主義的束縛和落后的所有制形式,民族地區的土地改革成為了民主改革的關鍵任務。在考察了西南各省土改過程后認為,在西南各省之中,云南的工作富于創新的思想方法,采取的政策和類型最為特殊,并對平壩區、山區、緩沖區、和平協商土改區、直接過渡區的改革過程進行了回顧。
張曉瓊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遵循中共中央關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改革必須“慎重穩進”的指導方針,堅持從云南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走出了一條依靠分類指導、慎重穩進進行民主改革的新路子。回顧了云南實施分類指導的理論依據與歷史背景、分類指導土地改革思路的提出與實踐、改革的經驗與啟示等。
常明明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族地區為例探析了中共在民族地區實行和平協商土改的嘗試。他分析了德宏州傣族地區土改的經濟社會背景、領主制度之下各階層的面貌及其特點、和平協商土改的前提、政策及實施幾個方面,得出中共在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過程中,不搞“一刀切”,而是針對不同的民族特點、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關系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按照慎重穩進的方針,從民族地區實際出發,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土改政策,成功地實踐了這一社會變革。
四、關于土地改革地方性研究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在平山縣西柏坡村主持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新的土改政策文件——《中國土地法大綱》,并于10月10日頒布實施。以此為契機,河北境內以老區、半老區為主的各解放區和部分隨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而陸續解放的新區,自1947年11月至1949年9月,根據各自不同情況,先后開展了繼貫徹“五四”指示后以貫徹“土地法大綱”為中心內容的第二階段的大規模土地改革運動。
呂新民對河北土地改革問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這次土地改革在河北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比如從根本上廢除了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和動搖了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為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陳遐瓚對廣東的土地改革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廣東的土地改革也是勝利的。基本上貫徹執行了《土改法》,比如建立了農村的人民民主政權。在土改中發動了農民,建立了基層政權和農民協會,培養成長了一批基層干部。農會會員占農村總人口35%以上,民兵發展到l15萬人。還建立了一批共產黨和青年團組織。農村中封建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五、后記
對土地改革運動的研究無論是專著還是論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土地改革的研究范圍和深度不斷拓展,方法日趨多樣,觀點也日益多元。尤其是在土改微觀史方面,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對檔案資料利用的不夠充分,研究者的目光大多集中在江蘇、廣東、山東等個別地區。為了進一步深化研究,今后應進一步整理和利用檔案資料,深化對各個區域的土改研究,加強多學科方法的交叉研究,使這段歷史的復雜性能更加客觀的反映出來。
參考文獻
[1]常明明.《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族地區和平協商土地改革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J].2011(04).
[2]德懷特·希爾德·帕金斯.《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
[3]佘君.《建國初期土地改革與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黨史研究與教學[J].2005(05).
[4]楊世梅.《論土地改革對中國共產黨的意義》.前沿[J].2006(11).
[5]何健.《土地改革是一場深刻的偉大的社會大變革》.毛澤東思想研究[J].2001(04).
[6]柯有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改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湖北師范學院學報[J].2001(03).
[7]祁若雄.《劉少奇與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土地改革》.中央民族大學學報[J].1999(06).
[8]徐紅衛,謝穎.《20世紀50年代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和平協商土地改革政策形成背景再探析》.社科縱橫(新理論版)[J].2010(03).
[9]郎維偉,張樸,羅涼昭.《試論西南民族地區實行土地改革的實踐》.貴州民族研究[J].2004(04).
作者簡介:朱晶晶,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