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東部沿海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自北向南逐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為核心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而京津冀地區在經濟發展上明顯要落后于另外兩個地區,這與北京的首都地位嚴重不符,近期國家重要領導人相繼就京津冀發展做出重要指示,加快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本文從區域一體化的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現狀,主要從京津冀城市群的崛起機會、怎么做、投資機會三個方面對其進行研究,最后還借鑒了2013年上海自貿區發展的經驗,作出結論認為京津冀行情有望貫穿全年,并帶來很大的投資機會。
【關鍵詞】改革開放 京津冀 一體化 城市群 投資機會
一、京津冀城市群的崛起機會
和平與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21世紀世界的主題,縱觀全球,以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已經成為一國經濟發展的主流,例如歐洲西北部城市群、日本關東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等等。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政治、教育、科技、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優勢,所以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地區對于我國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乃至國際形象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而當前京津冀地區的發展水平與北京在中國的首都地位嚴重不符。
最近一段時間,習近平、李克強、張高麗等國家領導人相繼就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做出重要指示,自“十二五”規劃以來,京津冀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次應該是付諸行動國家下定決心將其做好,京津冀地區聯合發展將會有效解決過去的協調不足問題,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對我國北方地區經濟的整體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一)京津冀區域間發展水平差異吸引外來投資
當今的世界是城市的世界,而城市群的發展對一國的經濟文化具有核心作用,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對比中國三大城市圈我們不難發現,京津冀雖然也有城市圈,但除了大城市以外都是并不發達的村鎮,無論從城均gdp還是人均gdp都落后于其他城市圈。長三角和珠三角不但有上海、杭州、廣州、深圳這樣的核心大城市,還有許多相當發達中型城市,諸如蘇州無錫佛山珠海等,這些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發展程度與核心城市差距不大,所以城市群結構相對均衡。也許正是基于這一出發點,中央作出了發展京津冀的偉大戰略決策。
(二)城市間發展差異需要加以改善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北京身為中國首都都處于京津冀三地的龍頭老大。而天津作為老牌的商業城市,處在天子腳下加之本身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近幾年通過濱海新區的建設,發展速度很快趨近于北京的水平,然而我們卻發現包圍京津的河北省與它們的差距卻有不斷拉大的趨勢。另一個方面,京津冀地區內部區域差異也較大,我們需要通過產業空間再分配和產業結構互補來解決產業結構差異和生活水平差異的問題。
二、怎么做
(一)三個共同解決方案
所謂三個共同解決方案就是指:加快京津冀共同設施建設、共同資源建設、共同市場建設,現我們分別詳細闡述如下:
1.加快京津冀共同設施建設。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快設施軟件對接。這里我們以交通為例加以分析,身在城市的我們坐地鐵或者公交出行“交通卡”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上海發行的公交卡,在杭州、寧波等周邊城市也能使用,“一卡制”的經驗值得京津冀借鑒。此外需要大量資金推動公共設施建設,放眼國際借鑒歐盟經驗,成立區域發展平衡基金或者基礎設施共同基金,北京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之一擁有大量的金融公司在這里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同時也給基金公司本來增加了業務可謂一舉兩得。
2.加快京津冀共同資源建設。重點在減小三地在諸如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上的差異。所為一個在校學生我這里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地統一招生標準,北京擁有全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相比之下河北省好一點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卻很少,北京高校應該給臨近的河北學生更多的大學入學名額,讓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為首都服務。當然北京本身的資源是有限的,這里我的一個建議是鼓勵更多的人主動選擇到河北等地發展。當年江澤民同志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鼓勵東部優秀的人才到西部區,這里我們把視野從當時的全中國縮小到京津冀這個相對較小的地理環境中來,鼓勵北京天津地區的優秀人才走向河北,為當地發展出謀劃策。
3.加快京津冀共同市場建設。京津冀作為一個統一的經濟共同體,打破行政限制提高辦事效率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三地統一企業管理、統一產業政策規劃,統一市場監管,企業可以異地登記互認等。本人對歷史頗有研究,1870年德國統一后作為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就逐漸趕上甚至超越了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法,就是因為統一的德國使原來各個小邦國之間的行政隔閡完全沒有了,國家之間人員往來并進行經濟活動都會變的十分方便,雖然100多年過去了德國的經驗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二)基礎設施建設和大氣污染治理優先考慮
在眾多需要建設改善的領域中,我們預計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污染治理將是其中率先考慮的領域。北京、天津作為大城市縱然交通發達但堵車現象仍時有發生出行還不是很便捷,預計將從公路、鐵路、航運、城市地鐵等多緯度完善京津冀交通體系。
不少人一提到北方城市就將其與“霧霾、沙塵暴”聯系在一起,北方地區先天降水就少環境自身調控能力也差于南方。對比中國三大城市群,大氣污染問題在京津冀表現的尤為突出。2013年空氣質量監控中,珠三角、長三角的達標天數占比分別為79.8%、57.5%,而京津冀的達標天數僅為31%。造成大氣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煤炭消費排放的廢氣,北京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不斷減少煤炭消費量的比重開發污染少甚至無污染的新能源,但總體來說煤炭消費在三地的能源結構中仍占很大的比例,燃煤排放的廢氣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因因此我們需要繼續開發新能源減少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同時推進城市的綠化建設讓更多的樹木、草坪出現在我們的城市中。我們也意識到北京和河北唇齒相依,僅通過北京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難以解決其大氣污染問題,就連美國的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都可以漂越國境飛去加拿大形成酸雨,所以大氣污染沒有“孤島”必須聯合加以整治。
中國北方地區相比南方降水、植被本身就偏少環境本省的承載能力就弱,人口的不斷增加更是導致了人均資源的不斷減少,相比京津河北省在資源方面具有相對優勢,但是環境污染問題仍比較突出。總之,京津冀地區在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應該加強合作,將經濟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政府也應該提高對環境保護工程及環境建設的投資,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二者之間做到平衡。
(三)京津保可以成為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區域形態
以北京、天津為兩個重點城市,保定地理優勢明顯可以成為京津冀城市群的鏈接城市,起到疏解首都功能的左右,早在初中幾何中我們就認識到三角形是具有穩定性的,北京、天津、保定三個城市可看成是相互連結的網絡狀三角形。此外,河北省另外兩個城市唐山和保定可以起到承接兩翼的功能,分別起到輻射東部和東南的作用,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京津保可以成為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區域形態。
為什么在河北省我們選擇保定而不是其他城市作為協調京津發展的一級呢,保定具有如下優勢:一是保定地理位置優越其本身就位于京津冀城區的中心位置,與京津的距離大致相當,從交通和空間布局上有得天獨厚優勢;二是教育資源豐富:河北大學等16所高校都位于保定,在校大學生25萬人,在中國地級市中位居前列同時也為京津冀發展儲備了豐富的人才;三是保定優勢產業眾多,京保雙方工業、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已經有了基礎而廣泛的合作,保定作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鏈接城市之一,資源豐富制造業起步較早,同時本身也在向知識型經濟和后工業化經濟轉型。
三、投資機會
借鑒世界各國城市化發展的經驗來看,城市化不斷發展將會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都市圈化,英國倫敦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無不如此。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區雖然起步慢卻也具有后發優勢,區域內發展的差距會帶來投資需求。
京津冀目前也正向都市圈化邁進,預計京津冀一體化將為區域乃至整個國家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地產行業將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隨著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和人口增加,預計未來京津冀新增大量住房需求,京津交界地區相關地產公司若進行投資將會帶來很大的利潤空間,最近一段時間京津冀概念股如廊坊發展、華夏幸福、天津港、津濱發展都有上漲。
最近一年京津冀龍頭股廊坊發展(600149)K線圖(每股從5元飆升到12元)
北京和天津作為京津冀地區的兩個龍頭老大,由于政治經濟歷史等多種原因,其經濟社會結構、社會保障水平、教育文化水平脫離周圍腹地而高速發展,已處于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13年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中指出,京津已處于高人類發展指數而臨近的河北省只處于中等水平。人員、科技、原材料等生產要素的完全自由流動給河北省帶來了巨大的投資和發展機會,如果抓住這一機會在各大中城市中加速增長極建設,保證未來20年都有10%左右的增長速度,這樣到2040年左右就可以率先到達當時世界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
此外,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高速公路網的建設將會帶來相關工程機械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城市軌道交通或是城際鐵路的建設也會帶來建筑行業投資的增長以及鋼材裝備的需求。對于河北省來說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的城鎮化率、新興居住區和產業園區的建設會帶來巨大的投資空間,當然也會對整個產業鏈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東部三大增長極之一,在中國北方地區的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三地的比較優勢,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正如上文所述,京津冀概念股經過前一輪的熱炒現在還處于平靜期但行情遠沒有結束,曾幾何時,鄧小平同志在南海劃了一個圈,江澤民同志在浦東劃了一個圈,都促進了深圳和上海的飛速發展成為時代的標志,這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在京津冀劃了一個圈,只要做得好處理得當一定會取得以前一樣的成功。
四、結論
去年上海自貿區的行情從3月開始到9月結束持續了大約半年,根據其經驗我們初步認為當前京津冀行情仍然只是處于政策憧憬期而已,政策落地期還未來到,據此我我們認為京津冀行情有望貫穿全年,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政策規劃出臺。在人口、經濟、資源、環境之間矛盾越來越突出的背景下,京津冀將成為中國區域發展、城市群布局、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它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將達到甚至會超過上海自貿區,也對未來中國的諸如中原城市群、遼中南經濟圈、成渝經濟圈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以參照的發展示例。
參考文獻
[1]上海證券報.中信證券,京津冀一體化破題,行情或復制上海自貿區,2014年4月16日.
[2]于萍.京津冀協同需考量區域承載力.中國證券報,2014年4月4日.
[3]文匯報,劉士林.城市群的中國經驗及中西比較.2012年10月23日.
[4]包興安.京津冀一體化提速 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證券日報,2014年4月4日.
[5]劉新建.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幾個概念與原則.燕山大學學報,2010年3期.
[6]賈志影.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研究.中國商界,2011年9期.
[7]劉東生等,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路徑研究.未來與發展,2012年7期.
[8]呂典瑋.京津冀區域一體化中市場一體化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11.
[9]張桂芳.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重慶大學,2008.
[10]劉士林等.城市群的全球化進程及中國經驗.學術界,2012年6期.
[11]京津冀一體化提速.鳳凰財經專題報道.
[1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3.
[13]國發〔2014〕.《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14]維基百科.中國省級行政區人類發展指數列表,2013年.
作者簡介:倪浩(1988-),男,漢族,安徽合肥人,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