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摘 要]“校本課程”是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充分挖掘學校內在潛力,并整合學校資源,最大化地將本土文化融入課程研究和教學。開發并利用好地方鄉土文化資源,形成地方特色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性和實踐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創造意識,讓學生靈性飛揚。
[關鍵詞]鄉土文化;人文素養;創造意識;校本課程
開發并利用好鄉土文化資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中語文“校本課程”,不僅有利于改變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更“接地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性、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靈性飛揚,為社會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素養、開拓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一、以鄉土文化開啟靈性之源
生活中有很多寶貴的文化資源可以挖掘和利用,如果能很好地開發并利用它們,必將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成效,同時也能賦予學生一雙想象的翅膀,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意識。
以道教傳統、紅色文化資源、景德鎮陶瓷為代表的江西古文化飲譽海內外,《水滸傳》開篇濃墨重彩描繪的龍虎山是道教發源地和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世家”的世居之地,號稱“中國道家第一山”,其中“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戰國時期古越崖墓懸棺”又珠聯璧合,成為本地鄉土文化的一大亮點。
如此種種深厚的本土文化資源,開發并利用好,必將開啟語文校本課程的靈性之源。
二、以人文素養點亮德育之光
開發高中語文校本課程,必須以強化德育功能、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基本原則。
在物欲泛濫的當今社會,很多學校教育只是單純地灌輸知識技能,教會學生“如何而生”的本領,卻忽略“為何而生”的教育。學生也局限于太狹窄、太專業化的知識技能,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文素養和創造意識,也就很難造就具備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以及人道主義精神的社會棟梁。
巧妙地借地方的人文素養文化點亮“語文校本”的德育之光,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感,進而更好地突出教育的德育作用和社會責任。
杰出的先賢、光輝的歷史都可以融入于高中語文校本課程之中,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理念,從而具備社會責任意識和勇于擔當的主人翁精神。
三、以創造意識培育智慧之果
高中生正處在這種創造潛能最活躍的涌動時期,他們總躍躍欲試,想實踐。如果學校和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他們的這種內心需求,那么學生的好奇心就將在日復一日的失望中丟失,創造意識也會在煩瑣蕪雜的日常生活中麻木,躍躍欲試的勇氣、學習的積極性也逐漸喪失。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了解家鄉悠久歷史,挖掘家鄉文化古跡,體察鄉風民情,感受家鄉民俗文化。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在大自然中盡情求知、探索、創造。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親身體驗,搜集和整理道教傳統、紅色文化資源、景德鎮陶瓷等人文資源。教師要給予每個學生發揮其主體參與性的廣闊空間,激發學生主動尋找和發現的積極性,培育學生敢于嘗試的勇氣,形成對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需要,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開拓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在高中語文“校本課程”中穿插鄉土民族文化的講解,講民間故事、傳說,唱歌謠,學語言,欣賞服飾等珍貴文化遺產,可以使學生產生探索未知領域的渴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帶動強烈的鄉土人文情懷和濃厚的探索求知理念,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讓他們在參與和體驗中快樂成長。
要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光立足于學校資源是遠遠不夠的,應將優秀的鄉土文化資源納入視野,賦之以嶄新的育人理念,達成鄉土文化資源和學校教育資源的整合,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