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
【摘要】高等數學的特點是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如果教師上課缺乏激情,課堂教學如一潭死水,學員無法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需要構建一個富有激情的數學課堂。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構建激情課堂的相關問題,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高等數學教學的發展帶來新的啟示。
【關鍵詞】激情課堂 數學教學 高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32-01
不經意間自己已從教十一年,作為一名軍校的普通教師,對于上好一堂數學課有一點心得和體會。我認為,數學老師在加強自己數學專業素養的同時務必要注意構建激情課堂,做一個有激情的老師。在課堂上表達清晰、講課抑揚頓挫,這是外在的、顯性的激情,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內在的、隱性的激情,那就是教師對學員的無私奉獻,對事業的無限追求,上課時的滿腔熱情和全身心的投入。下面就本人的課堂體驗談談如何構建激情課堂的相關問題。
一、充滿激情的教師——構建“富有激情的高效課堂”的催化劑
美國著名教授理查德·威伍有一句極為精彩的話:“偉大的教師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師。”本人以為教師激情的表達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1.豐富的語言表達及身體語言
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尤為重要,平時要博采眾長,要學習一些看似與教學無關的東西。比如聽聽脫口秀,看看小品,學些方言,欣賞電影或電視片,利用其中的語言特色與魅力為我們的課堂添色。另外,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身體語言,包括面部表情和肢體形態,使學員更深刻、清晰的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總之,只有使自己在課堂上充滿語言激情,學員才能“懷著憧憬走進課堂、帶著笑容離開教室”。
2.多彩的數學文化和數學故事
《三國演義》成就了易中天,藝術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覷。數學文化是數學課堂的無限寶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將數學文化融入課堂,不僅有利于豐富課堂內容,更有利于學員數學興趣的培養,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教師必須了解基本數學史、了解在數學的發展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數學的三大危機、無理數的發現、圓周率的逐步精確等。再者,在課堂上講解古今中外數學家的故事,歷史數學名題,所有這些都會讓學員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讓他們真正愛上數學,從而有效地構建激情課堂。
3.靈活的教學方法,駕馭有方
“文似看山不喜平”,講課也是如此,平鋪直敘的課難以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要善于運用設問、懸念、鋪墊等手法,使課堂呈現出起伏、急緩、張馳等變化,引導學員達到思維的高峰,積極參與教學。如,教高數中二重積分對稱性一節,我選取了一道典型例題,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求解,一種利用對稱性,一種不用,結果卻不同;然后讓學員分組討論,指出錯誤解法以及錯誤原因;最后由學員充當小老師,自己上臺總結對稱性的特點。這樣,教師通過調動學員的激情,增強學員的興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使學員在愉快的情境中學到枯燥的數學概念。
二、和諧寬松的氛圍——構建“富有激情的高效課堂”的滋養液
課堂教學要真正飽含激情,就必須改進師生關系。只有在師生關系和諧、寬松的環境下,學生才會激情迸發,踴躍表現,才能高效。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三帶:把微笑帶進課堂,把鼓勵帶進課堂,把競爭帶進課堂,教學時把學員當作學習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氣,活潑甚至幽默的語言與學員展開交流。對學員多一點尊重,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多一點溫情,營造出一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三、賞識有加,激勵有法——構建“富有激情的高效課堂”的助推器
曾經有一名學員,基礎很差,學習非常不自信,但他特愛問問題,哪怕這個問題在別人眼里很幼稚。我發現了這個學員的特點,不斷以積極的心態欣賞他,以激勵性的語言鼓勵他,因此他在不斷的被欣賞和積極暗示里做著他該做的事,最終他以良好的成績通過了大一、大二的數學考試。
這一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不斷的積極暗示下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原動力,最終成就在常人看來不太可能的事情。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別人,別人可能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如果我們對某個人產生偏見甚至一直以消極的情緒感染他,那么他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對那些正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尤其如此。同樣,在數學課堂里,如果一個教師總是給學員以積極的期望、善意的欣賞,那么學員一定會以積極的心態、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其課堂也一定是高效的。
圓的面積公式是s=?仔R2。如果把s理解為課堂效率,那么定量?仔就是課堂45分鐘;R就是激情;而指數2就代表師生雙方。當課堂上師生雙方的激情澎湃時,課堂45分鐘的效率也就會成幾何級數增長,從而達到理想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陳向明.新課程與學生發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曹一鳴.中國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及其發展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楊四耕.師生關系與教育資源.當代教育論壇,2008.
[4]徐賦艷.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