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翠娟
摘 要:音樂無處不在,它帶給我們的是放松,是愉悅的心情,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羅丹曾經說過:“藝術就是情感”。然而,對于中學音樂的教學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以不同的方法帶學生去感受不一樣的音樂世界,享受音樂的美,音樂教育對于陶冶情操和提高審美能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以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發展條件下,還是有一定的能力從小培養孩子的音樂審美能力,開啟對音樂世界的神奇之門,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學 音樂審美教育 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246-01
中學音樂教育是中學生接受和了解音樂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教師怎樣在課堂上以怎樣的方式教授音樂,怎樣開展音樂課堂活動,怎樣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潛能和興趣成了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音樂作為中學課程的一科學習課程,我們不能僅僅把它作為一科學習課程,而是把音樂課當做是對美的有聲解釋,對音樂的享受,然而,要想把這種思想和觀念灌輸給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接受音樂和產生對音樂的審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 中學音樂的教學
1.1 中學音樂教學的方式
目前中學音樂課多以課堂講授為主,還是在上課的教室,老師像其他任課老師一樣按照書本上的講,不然就是從開始上課就開始放音樂,音樂類型大多為流行歌曲,學生在下邊想聽就聽,并不能表現出對音樂的喜好和類型。所以,對于教授音樂課的教師應該在課下多做一些準備,避免學生在課堂上聽課無聊而無心聽講,適當的對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樂譜知識補充,也可準備一些音樂作品,便于在課堂上讓學生了解音樂的一些特點,通過對音樂課的講解和認知,有助于學生了解并學會感受音樂。也可在多媒體教室,視覺和聽覺的完美結合,對于感知音樂的能力一定會有更多的感觸。音樂的課堂教學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更多關于音樂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1.2 中學音樂教學的目的
中學音樂課的目的就是教授音樂知識,帶學生走進樂譜的世界。要想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首先要培養他們的聽覺能力,讓他們對音樂有最基本的辨別認知,學著走進音樂。音樂教學的目的不是把音樂課本上那些死知識照搬到腦子里,應適當降低對技能的要求,重在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利用課堂時間,適當增加對音樂的體驗,讓學生學習音樂的同時感受到音樂的美,從而產生愉悅的心情,不管以什么樣的方式教授,目的都不只是講授,更多的應該是親身去感受、去體驗,這樣才會讓他們自己感受到不同音樂帶給他們的不同感受,才會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
2 增加對音樂的審美教育
2.1 增加審美認識的程度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音樂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音樂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音樂課程中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遵循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獨特體驗。”通過這段闡述可以說明,在中學音樂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具備了突出的審美特征。從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音樂無處不在,小到未出生嬰兒的胎教音樂,大到老年人聽得經典老歌,不同年齡段對音樂的審美觀也不同,對于中學音樂教育來說,可以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增加他們對音樂的認識,從音樂中發現生活的另一種美。
2.2 加強審美認識的能力
中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還很有限,審美能力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后天的勤奮學習然后受到影響得來的。通過音樂課堂上教師的帶動,還有就是自己對于音樂的喜好,共同學習認識音樂,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加對音樂的認識,提高學生對音樂審美的趣味。要加強學生審美認識的能力,就要他們親身去體驗,方式可以是自己聽音樂、老師在課堂上教、或是受家人影響,無論哪種方式,都能加強對音樂認識的能力。
3 激發對音樂審美的興趣
不管是對人、對物、還是對某件事,我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點,對音樂的審美也有著很多的不同之處,音樂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審美教育的形式之一,提高中學生對審美教育的關注,激發中學生對審美教育的興趣,是開展好中學生審美教育的開始,帶動他們在音樂中發現樂趣,提高他們的審美眼光。
3.1 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不同的音樂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覺,輕快的音樂能使人感到放松,沉悶的音樂會讓人感到壓抑,音樂節奏感的強弱也能影響對音樂的感覺不同,在音樂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音樂審美的感知能力。音樂感知能力是人對于音樂中的旋律、節奏、速度、力度、調試、音區、音色、和聲等音樂要素在聽覺上能做出正確的心理反應。音樂感知能力是人對于“音樂語言”的理解能力,是音樂審美能力的基礎,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就離不開音樂語言。多聽、聽不同類型的音樂,而不是聽那些稍縱即逝的流行音樂,多去感受音樂,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3.2 關注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在實踐教學中,情感體驗是可以獲得和培養的。只有當學生對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體驗時,才會產生對美的熱愛;只有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想象與音樂情感聯系起來,才會真正體現音樂審美的意義。師生之間和諧相處,有助于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對于音樂的學習和認識會有很大的幫助,家長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音樂的存在,加深對音樂的印象,音樂是有聲語言,在學習和情感交流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聽唱體驗不同旋律的音樂,了解音樂的背景和時代,加深對音樂作品的進一步理解,提高對音樂的認知和審美。
4 結語
音樂存在我們生活中的點滴,它的創作靈感也來源于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發現音樂的美,我們對于音樂的解釋有很多,但是屬于自己對音樂的感知和認識只有一種,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和老師或是同學交流音樂,學習音樂,通過音樂發現美。人的審美心理與一切美好的事物相互聯系,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產生對音樂的感知,激發對音樂的審美興趣。音樂教師就是要教學生們如何發現音樂的美,加強開展音樂審美教育,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度。
參考文獻
[1] 王海賓.淺議如何在中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1(12):621.
[2] 陳濤.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審美情趣[J].教育研究培訓院,2008(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