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課堂人數多、師生的溝通有限。微博以其短小、快捷、交叉的性能彌補了大學英語的不足。本文分析了利用微博輔助英語教學的可行之處,在挖掘微博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優勢后提出這一平臺在英語教學過程的使用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 微博 輔助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092-01
一、引言
社交新媒體微博憑借其短小、快捷、交叉的信息溝通性能得到用戶青睞。作為高校教師,同時也是微博用戶之一,筆者從教學視角關注微博在高等教育,尤其是英語教學的應用和管理。1999年以來的高校擴招造成師資與學生數量日益不平衡,為解決日益突顯的大班化問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被充分挖掘并運用到課堂實踐。但隨之也產生一些誤區,如學生合作有名無實、課堂合作學習耗時低效等。如何有效地實現在50至70人的班級中與學生互動與溝通始終是個難題。
Ebner(2009)認為作為全新借助網絡的溝通方式,微博支持課堂之外的非正式學習。日本多摩大學教授Cathrine Mette Mork利用微博進行教學實踐,總結了Twitter應用于外語教學的優勢。這些學者都認為“碎片化信息呈現”的微博不能代替課堂主要教學,它可以作為大班的輔助手段,在課堂內外為師生服務。本文從大學生群體出發,分析微博彌補課堂人數眾多而產生的互動性問題,并提出在大學英語課堂建立交互式平臺的應用策略。
二、大學英語中使用微博平臺的可行之處
2010年起,有學者開始分析大學生在微博用戶中的特殊地位及影響力。馬曉紅對大學生微博控的現象進行了成因分析,還有學者將90后大學生選作研究對象,分析他們的網絡認知定勢。筆者發現大學生使用微博具有一定優勢:
首先,智能手機的普及覆蓋了約90%的大學生用戶,這符合大學生接受新事物、樂于在虛擬網絡與人溝通的特點。同時,信息技術課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網絡技術能力,多數人擁有騰訊QQ、微博等即時溝通工具。第三,進入大學后,大學生逐步擺脫題海術與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轉向更吸引他們的學習方式。網絡的發展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途徑,而微博這種移動式學習也掀起新的學習革命。最后,對于英語教師而言,面對50-60人的大班,除了課堂提問、作業批改、課后答疑等有限的交流,教師幾乎沒有機會了解學生的困惑與需求。微博不受時空限制,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分享資源、交流互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將有益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微博應用英語教學的優勢
微博的傳播具有移動性、交互性和碎片化三大優勢。首先微博的最大優勢之一是隨時隨地的溝通性。傳統的英語教學將教師與學生集中在教室解析教材、提問解惑。進入大學階段,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較高中有所增強,他們已經不滿足于課堂的教學。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而言,如何更好地掌握聽說讀寫的技能,并將其應用到實際是英語教學面臨的新挑戰。教師可以將教學中的知識點概要,以及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發布到微博平臺,學生隨時隨地打開微博學習。140字的微博閱讀量不必占用大塊時間,學生完全可以利用排隊、等車、課間休息等時間快速瀏覽。
微博的另一特征是點對點的交互性。手機終端的互動功能打破了互聯網硬件使用的局限。學生不再拘泥于電腦登陸互聯網,隨身攜帶的手機就能實現發布、轉發、關注等功能。這一做法進一步推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習過程中問題無論大小都可以及時溝通與交流。
微博在知識傳遞方式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學英語教學的主體部分仍應以多媒體學習為主,但將其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化整為零,開展片段式的學習,可以減少學生學習較難知識的認知負擔,增強自信,實現自主學習。另外教師的一項重點工作在于加強資源庫建設,重在研究哪些知識點可以被分解為有機結合的片段,并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匯編成微博發布。
四、微博平臺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應用策略
如何將這一移動學習平臺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一般來說應包含四個環節建設:課前教學信息的發布以及學生微組分工、教學資源的籌備以及任務的布置、課后與學生微博互動的管理、以及微博行為的全方位評價。
首先建立微博學習小組,挑選網絡技術能力較強且英語基礎較好的同學作為微組長,幫助小組其他成員盡快適應并利用微博關注、評論、轉發、引用平臺上的學習資源。每單元的新課開始前,教師及時發布預習要求,同時以文字、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提供相關學習資料的背景信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資源庫是開展微博學習的核心內容。微博的非文字功能日益完善,應充分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將知識簡單明了地傳遞給學生。以大學英語寫作技能訓練為例,教師總結歸納某一種議論文主體段落的論點拓展方式,在提供示范段落后,發布相似的話題激發學生討論,并鼓勵學生回復自己的答案。這種學習方式調動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增加了使用英語的機會,也拓展了課外學習的途徑。課后教師還應及時發布任務,學生或提交微作業,或互動微發言進行非正式學習。
微博支持下的學習要求教師更關注與學生的互動。在微博內容上,要體現趣味性、實用性和交互性,吸引學生注意,鼓勵他們積極回復,逐漸營造利用微博的良好氛圍。同時需時時規范和管理學生的微博行為,倡導正面信息的傳遞,避免垃圾信息、偏題討論或形式主義。為提高微博的使用效率,教師也可固定每天集中討論時間,將教學內容與主題討論結合,形成多維互動。
最后,微博學習還有賴于微博行為的全方位評價。形成性評價應體現在使用微博的態度、過程以及結果的每個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微博被轉發的次數或引用回復的數量判斷該微博的受關注程度,及時了解并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在互動中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在微博小組的協助下,在組內開展競爭,如更新頻率高低,微博回復多少,微博內容轉發次數等。還應定期發布各微組的活動動態,以表格形式一目了然組員的參與度,在微組之間形成良性競爭,充分發揮微博在大學英語中的輔助作用。
五、總結
教學應順應時代的腳步,當我們的教學對象已經被科技征服的時候,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我們也理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利用科技進步的成果為教學服務。微博,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輔助手段,值得所有的大學英語教師對其進行反思,我們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改善他們對英語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傳統自主學習的框架內進一步拓寬學生的使用新媒體課外學習的新途徑。基于微博的大學英語研究將有更廣的范圍,它將涉及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如詞匯、語法、翻譯、寫作以及跨文化交際等。隨著研究隊伍的擴大,筆者相信將有不斷創新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Ebner M,Lienhardt C Rohs M,et al. Microblogs in Higher Education - A Chance to Facilitate Informal and Process——oriented Learning [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5 (1):92-100
[2]車玲.微博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J].黑河學刊,2011(12):56
[3]馬曉紅.大學生 “微博控”現象成因分析[J].新聞界,2010(3):5-7
[4]袁毅,楊成明.微博客用戶交流的機制、結構及特征研究[J]. 圖書館論壇,2010(6): 82-86
[5]周云.基于微博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新模式研究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12 (6):100-105, 116
作者簡介:
蔡玉澄(1980- ), 女,漢族,江蘇人,江蘇理工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二語習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