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楠
[摘 要]有關心理學分裂與整合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很多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的分裂不利于心理學的發(fā)展,并且嘗試著從多方面進行心理學整合的理論研究。由于心理學具有研究對象復雜、研究方法多樣、理論眾多等特點,因此試圖在一種科學觀、一種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下來整合心理學、試圖用庫恩的“范式論”來評判心理學的科學性既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科學的。心理學的整合是一個難以完成的工程,因為從本質(zhì)上講,心理學并沒有分裂,它只是按照其自身應然的學科狀況在發(fā)展。有關心理學分裂或整合的問題,或許只是心理學學術研究的一個假命題。因此,心理學與其追求不可能實現(xiàn)和達到的學科定位,不如還其應然的樣貌,讓其在固有的“天地”之間順其自然地繁榮發(fā)展。
[關鍵詞]心理學;整合;分裂
[中圖分類號]B84-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4 — 0045 — 04
有關心理學分裂與整合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很多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的分裂不利于心理學的發(fā)展,甚至有研究者擔心心理學會被其他學科吞并。因此,很多心理學家都在積極嘗試將心理學整合為統(tǒng)一的學科以促進心理學的發(fā)展,維護心理學的科學地位。但是,由于心理學在科學觀、方法論、研究對象以及學科性質(zhì)等方面有其獨特性,因此不能強求心理學的存在形式與其他統(tǒng)合學科的形式完全相同。當前學術界所謂的心理學的“分裂”樣態(tài),或許正是其應然的存在樣式。心理學的分裂或整合,可能只是學術研究的一個假命題,心理學既不需要整合,也根本無法進行整合。本文將在對以往心理學分裂與整合的研究進行分析梳理的基礎上,以新的研究視角重新探討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以還心理學應然的學科面貌。
一、心理學分裂的現(xiàn)狀及其整合研究的嘗試
(一)分裂的心理學
學界已有研究普遍認為心理學處于分裂之中,而這種分裂局面的形成有諸多原因。Stephen C. Yanchar和Brent D. Slife認為,心理學的分裂主要有如下原因〔1〕:第一,心理學專業(yè)的獎勵機制不完善,對于心理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支持不足,并且學生在受教育的時候易受到導師固有觀念的影響,這加劇了心理學的分裂。第二,科學研究與實踐活動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地聯(lián)系,心理學的很多研究脫離實際生活,導致心理學應用領域與學術研究領域的斷裂。第三,心理學理論形態(tài)的多樣性,不同的心理學派別在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時以不同的哲學方法論為指導,有不同的研究對象以及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導致學派之間難以統(tǒng)一。第四,方法論的多樣性,不同心理學派別持有的哲學觀點不同,其方法論也就不同,科學主義取向心理學的方法論來源于實證主義,而人文主義取向心理學的方法論則是現(xiàn)象學和解釋學等。
心理學的分裂受到了心理學家的高度關注,有研究者認為心理學發(fā)展的關鍵問題是缺少共同的基礎,“心理學家總是各自為戰(zhàn),雖然研究對象相同,但卻從不同的基礎出發(fā),使用不同的方法,說不同的行話,得到相互矛盾的結論”,〔2〕3同時,他們還認為心理學正在被其他學科蠶食,面臨被吞并的危機。科學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實驗室的研究中,關注的是實驗和數(shù)據(jù),注重從某一側面入手研究人的心理實質(zhì),強調(diào)實驗數(shù)據(jù)而忽視了實驗結果對人和社會的指導意義;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家則關注心理學理論的實際意義,認為實驗缺乏一種整體觀,把人等同于物從而忽略了人的主觀性與能動性,因而無法解釋所有的心理現(xiàn)象。實際上,心理學內(nèi)部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也存在著由來已久的對立傾向,心理學的學術研究強調(diào)其研究的純潔性和高尚性,認為學術是第一位的,應用是第二位的;心理學的應用研究則強調(diào)心理學的著力點在于實踐應用,拒絕把心理學當做純科學。〔3]193學術研究關注的是個體,缺乏對社會宏觀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的分析且其基本原理脫離社會實踐;應用研究則把心理學帶入一些微觀領域,出現(xiàn)了很多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學分支學科。
(二)“第三種文化”下的心理學整合觀
在《兩種文化》之后,斯諾又于1963年發(fā)表了《再看兩種文化》一文,并預見了“第三種文化”的出現(xiàn)。這種文化將彌合人文知識分子和科學家之間的溝通鴻溝,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兩類知識分子可以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且關系融洽。〔4]24斯諾的“第三種文化”有利于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對緩和兩種文化之間針鋒相對的現(xiàn)狀也有積極的作用。
“第三種文化”具有包容性、超越性和大眾化的特點,能夠容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可以使每一種觀點都得到嚴肅對待,對于不同的學科可以相互包容,并且學科內(nèi)部不同觀點和學派之間地位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種文化結合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取向,用一種“統(tǒng)合”的觀點解釋問題,試圖從兩種不同取向結合的角度進行科學研究,更具綜合性;同時,這種文化也是一種大眾文化,由于學者們對專業(yè)問題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詮釋,因而可以使普通民眾了解專業(yè)化的知識。〔4]25在“第三種文化”的指引下,心理學內(nèi)部需加強對話交流和互相諒解,認真思考不同學派和不同取向的心理學觀點,并在一些問題上先達成共識;在關注心理學理論發(fā)展與心理學專業(yè)化的同時,也應重視心理學的社會指導意義,要讓心理學知識大眾化,使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惠及大眾,徹底掀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使心理學真正為人類做出貢獻。
學界普遍認為心理學處于嚴重的分裂之中且危機重重,心理學的整合勢在必行。“第三種文化”的出現(xiàn)雖然給心理學的整合指出了一條道路,但心理學的整合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相互融合。其實,心理學這種分裂的樣態(tài)正體現(xiàn)了心理科學自身的特點,既包含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也囊括了“第三種文化”。如若忽視心理學自身所固有的天然的學科特點,試圖運用某一“范式”或科學觀強行進行心理學的整合既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必要的。雖然我們也提倡心理學整合的學術性研究,但僅限于學術研究而已。
二、對于心理學整合的疑問
(一)心理學是否可以在一種科學觀下整合
有研究指出心理學的整合需要統(tǒng)一的科學觀作為保障。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心理學家所持的科學觀各不相同,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對心理學進行整合是不現(xiàn)實的。事實上,自心理學誕生之日起,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準則就深受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以實證主義哲學為方法論指導的心理學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主流。主流心理學所倡導的是“唯科學主義”的科學觀,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限定為可被觀察和實證證實的經(jīng)驗,并以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將心理學建成精確、客觀、實證的自然學科,樹立心理學的科學形象。〔5]92這的種“唯科學主義”的科學觀雖然使心理學從哲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并朝著客觀化、科學化的方向發(fā)展,但也使心理學發(fā)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研究中所出現(xiàn)的“人獸不分”的倫理問題就貶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割裂了心理現(xiàn)象的整體性,把對完整心理現(xiàn)象的研究分解成片段式的、碎片式的研究,無益于說明和引導人們的心理活動。這種困境引起了人文主義取向心理學家的關注,他們認為,在心理學研究中不應忽視人的價值以及心理學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強調(diào)心理學研究應尊重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將整體的人及其心理作為研究對象并且注重人所特有的獨特性,提倡使用訪談法、歷史法、臨床法等頗具人文主義特色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和解釋人的心理現(xiàn)象。但是,由于缺乏客觀標準且其科學性無法證明,因而其神秘色彩依然十分濃重。
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種科學觀指導下的心理學各執(zhí)一詞、互不妥協(xié),導致心理學的分裂與割據(jù)局面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有研究者提出了融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一體的心理學的“大人文科學觀”。〔3]351在這種科學觀的指導下,我們就要摒棄純粹以自然科學或人文科學的方式所進行的心理學研究,而要謀求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融合的方式來進行心理學的研究。以這種科學觀為指導,心理學家進行了很多理論研究,如嘗試整合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謀求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試圖緩解不同取向心理學家的關系、改變心理學分裂無序的局面;嘗試對心理學進行全新的學科定位。但是,這種融“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為一體的“大人文科學觀”在當前仍然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因此要在一種科學觀的指導下來整合心理學是不可能的。
(二)心理學是否有統(tǒng)一的哲學方法論
實證主義、解釋學和現(xiàn)象學作為心理學的三大方法論基礎對西方心理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實證主義認為,只有可觀察的經(jīng)驗才是認識的基礎,堅持對經(jīng)驗進行描述并認為只有被經(jīng)驗描述的認識才是科學的。受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影響,馮特在心理學獨立之初便主張用心理物理學的方法和生理學的模式對心理學進行研究;隨后出現(xiàn)的行為主義更是將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推向了極致,華生聲稱要將心理學轉變成為純實驗的科學并把行為還原為刺激(S)與反應(R)的聯(lián)結。在行為主義那里,“心理學就成了研究一種物理化學變化引起另一種物理化學變化的自然科學”。〔6]
與實證主義方法論不同,現(xiàn)象學強調(diào)對人的獨特性的研究,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作為研究重點,強調(diào)描述的方法以及整體論的觀點;解釋學則強調(diào)理解的歷史性,即歷史條件、歷史環(huán)境以及歷史地位對理解者理解文本的影響,主張使用一種與自然科學“說明的方法”不同的“理解的方法”。布倫塔諾反對馮特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現(xiàn)象,主張把意動當做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且重視人的能動性和整體性,從而開創(chuàng)了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研究的先河。隨后興起的格式塔心理學強調(diào)心理的整體性,主張對意識和人格進行整體性描述;人本主義心理學則要求關注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diào)人與動物和機器不同的特殊性。由此可見,不同的心理學流派所推崇的哲學方法論是不同的,要想使心理學各個派別摒棄自己的哲學立場和方法論轉投他人懷抱亦是不可能的,故試圖用一種哲學觀點作為心理學的方法論來整合心理學也是難以達成的。
(三)心理學的學科性質(zhì)
隨著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的興起,在心理學學科性質(zhì)的問題上,研究者又提出了心理學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的觀點。〔7]119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行為、心理和行為的生物基礎及其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等問題。人的心理不僅有其生理基礎,而且也受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等的影響。在探討心理學問題時,我們會用到自然科學的知識方法和技術設備,也會用到社會科學的研究手段和思維方式,純粹從某一個角度、采用某一種方法來研究心理學都是不全面的。心理學發(fā)展的新趨勢表明,心理學正在成為一門連接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樞紐”學科。既然心理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那么其交叉點在哪里?它們是如何進行交叉的?等等,這也是需要我們進一步討論和厘清的問題。
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學沒有必要禁錮在舊式的學科劃分之中,心理學應謀求自己應然的學科定位,即心理學應該屬于“科學人文學科”。〔5]2-6在這種學科定位下,心理學研究應強調(diào)在某一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對人的心理進行整體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反對唯實證方法的傾向;在理論建構的過程中,要以科學心理學為指導,吸收常識心理學、哲學心理學的合理內(nèi)核來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本土化研究,使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如實反映人的心理,進而預測、解釋和干預人的心理和行為。但是,心理學的兩種研究取向存在已久且分歧嚴重,要使學界接受心理學的“科學人文學科”定位也是困難重重。至今,心理學不也仍然是既有科學主義取向的實證研究,又有人文主義取向的人本研究嗎?這兩種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或許都能部分解釋對方所承認與主張的某些觀點,但彼此卻并不隸屬與統(tǒng)攝。因此,我們認為心理學既有自然科學的屬性,又有人文科學的屬性,這應該是心理學自身應然的學科定性。
(四) 庫恩的“范式論”是否適合評判心理學的科學性
眾所周知,科學心理學誕生于十九世紀的德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科學發(fā)展的影響下,特別是在物理學和生理學的影響下,馮特決心采用實驗法來進行心理學研究,并進而樹立心理學的科學形象。科學哲學對心理學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庫恩的“范式論”就是對心理學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科學哲學。庫恩認為,如果一門學科沒有建立自己固定的學科范式,那么它就不能稱其為科學。以此為標準來判斷,心理學就不是庫恩“范式論”意義上的科學,因為心理學至今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范式。以庫恩的“范式論”為指導,很多心理學家致力于探討心理學究竟是不是科學?有研究者甚至認為,應將心理學踢出科學的大門,原因在于多年來心理學進展緩慢且未形成“統(tǒng)合”的理論體系,即心理學未形成能夠稱其為科學的“范式”。但是,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庫恩把物理學的發(fā)展模式經(jīng)抽象和概括總結成科學發(fā)展的一般模式,似乎一切科學的發(fā)展都類似于物理學,而事實上,各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同,其發(fā)展也可以遵循不同的模式,特別是像心理學這樣一門以人,而不是以物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其發(fā)展不可能,也不必要走物理學的道路”。〔2]3況且,庫恩范式論中的“范式”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概念且其理論本身是一種不可知論,是站在實用主義立場上提出的觀點,否認了科學的進步性。〔8]
總之,由于心理學具有研究對象復雜、研究方法多樣、理論眾多等特點,因此試圖在一種科學觀、一種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下來整合心理學、試圖用庫恩的“范式論”來評判心理學的科學性既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我們就需要從另一個視角重新審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問題。而一旦當我們換個角度重新審視這一問題時,就會發(fā)現(xiàn)心理學既是難以整合的,也是無須整合的。
三、“殊途同歸”的心理學
(一)心理學難以整合
心理學的整合是一個難以完成的工程。心理學研究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時代性。心理學會第一時間吸收最新的哲學觀點和科學前沿理論并將其結合在自己的研究中。例如,跨文化研究興起之后,各個國家都在探討心理學的本土化問題,希望將心理學的理論和本國的實際情況與歷史特征聯(lián)系起來,發(fā)展有本國特色的心理學。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就強調(diào)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指導原則,結合中國歷史文化特點,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但由于各國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傳統(tǒng),也都有其自身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心理學本土化研究的結果貌似繁榮和發(fā)展了心理學,實質(zhì)卻加重了心理學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學將永遠無法成為一門“統(tǒng)合”的學科。第二,多樣性。心理學的多樣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即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學科分支的多樣性。〔7〕7心理學可以借鑒物理學、生物學、神經(jīng)科學等學科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設備以推動自身的研究。由于新理論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xiàn),在借鑒這些新理論、新技術進行心理學研究時,也會生發(fā)出更多新的心理學分支。以往對心理學進行整合研究的嘗試性研究雖然從理論上講可能有利于心理學理論的整合,但因這些研究都是階段性的、暫時的結論,對心理學的理論整合并無實質(zhì)性影響。第三,復雜性,主要是指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既有主觀性又有客觀性;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我們不可能只考慮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某一屬性,而不顧其他屬性。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各心理學流派均從一個側面或屬性出發(fā)來進行心理學的研究,從未有任何一個學派從多個側面和多重屬性出發(fā)同時進行心理學的研究,這不是因為它們不愿意這樣做,而是因為心理學根本就不具備進行如此研究的條件。
(二)心理學無需整合
事實上,心理學并沒有分裂,所謂心理學的分裂實際上是在心理學整體框架之內(nèi)不同取向的研究,這是心理學應然的研究狀態(tài)。以往的研究普遍認為,心理學出現(xiàn)了嚴重的分裂。我們認為,之所以會得出這種論斷主要是由于研究者片面地使用自然科學的標準或者人文科學的標準來評判心理學,而忽視了心理學的學科特殊性。縱觀心理學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是理論心理學家在不斷地批評那些實驗心理學家在實證主義道路上走上了不歸路,但許多心理學實驗又確實對人類未來的生活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例如,認知心理學在人工智能以及經(jīng)濟學、社會學、教育學等領域的交叉滲透等等,Daniel Kahneman 就因將認知心理學有關人類認知決策和判斷的實驗研究與經(jīng)濟學理論相結合提出了“預期理論”,并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另一方面,心理學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引導作用也不可忽視。對于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我們更應該關注其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的引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其實踐應用價值。一些持實證觀點的心理學家在罔顧心理學人文社會屬性的前提下,質(zhì)疑人文主義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是沒有道理的。我們認為,心理學的發(fā)展和研究需要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相互結合,當前看似分裂的心理學研究,實質(zhì)上只是心理學在其應然框架內(nèi)的合理存在樣態(tài)。
從西方心理學二分法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我們認為,兩種取向的心理學的研究目的都是解釋和預測人的心理與行為,也就是說不論是從科學主義角度出發(fā)還是從人文主義角度出發(fā),心理學研究的目標都是解釋和預測人的心理和行為。據(jù)此,心理學研究只是圍繞著心理學的研究目標在進行不同角度和取向的研究,其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即 “殊途同歸”。〔9〕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終會整合為“統(tǒng)合”的學科,可以和其他學科一樣有自己“統(tǒng)合”的理論體系和學科“范式”。但我們認為,站在不同的視角、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共同進行心理學研究,可能才是引導心理學發(fā)展的正確路徑和方法。
因此,我們應該持有一種辯證的態(tài)度:心理學理論終究可以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即使現(xiàn)在看起來遙不可及但是未來必會實現(xiàn);實證研究也應該在理論的指導之下開展,既要豐富和發(fā)展心理學理論也要突出理論的指導意義,要認識到實證研究是無法代替“理論先行”的地位的。目前來看,心理學分支龐雜且每一分支都有其理論依據(jù)和研究方法,雖然心理學不同領域各執(zhí)一詞、各持己見,但都獲得了諸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我們在批評心理學這種分裂的狀態(tài)時,也不要忽視這些分支領域的不斷突破和進步不僅沒有損害心理學反而促進了心理學發(fā)展的事實。試問心理學新理論、新領域、新技術的不斷涌現(xiàn)不正是體現(xiàn)了其生命力嗎?心理學的這種主客觀結合,學科之間相互交叉和研究方法多樣的特點決定了我們不能用某一種科學哲學或科學觀來定性和整合心理學,研究者在對心理學進行整合研究時也應認識到,心理學或許有適合其自身學科特點的科學觀體系,只是我們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而已。在理解了心理學的特殊性和其當前的存在樣態(tài)之后,我們就應該順應心理學的現(xiàn)實狀況,這樣才能繁榮心理學、鞏固其科學地位。我們認為,心理學在當代不僅沒有必要進行整合,而且如果罔顧心理學的實際進行整合,反而會影響心理學的發(fā)展。
心理學既沒有分裂,也不需要整合,心理學分裂與整合的問題或許只是心理學學術研究中的一個假命題。我們應該尊重心理學固有的天然的學科特點,讓其以其固有的應然樣態(tài)存在并以其應然的方式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心理學的繁榮與發(fā)展。
四、結語
心理學是一門“頂天立地”的學科。心理學的“天”就是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心理學的“地”就是醫(yī)學、生物學、物理學、生理學等基礎的自然科學領域。心理學要存在于“天地”之間就要依靠這二者的相互協(xié)調(diào)和相互支持。我們認為,心理學“學派林立”和理論觀點多樣的特點,就是其立足的基礎和應然的存在形式。心理學就應保持其多取向、多視角、多屬性的特點,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姿態(tài)生存于“天地”之間并獲得其應然之發(fā)展,而根本沒有必要強行整合為像物理學、化學那樣的統(tǒng)一科學。
〔參 考 文 獻〕
〔1〕Stephen C. Yanchar and Brent D. Slife,Pursuing Unity in a Fragmented Psychology: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7, 1(3) , p.238.
〔2〕葉浩生.再論心理學的分裂與整合〔J〕.心理學探新,2000,(02).
〔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曾永志.“第三種文化”的哲學思考〔J〕.未來與發(fā)展,2003,(11).
〔5〕賈林祥.論西方心理學的價值取向〔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
〔6〕葉浩生.西方心理學中兩種文化的分裂與整合〔J〕.心理學報,1999,(03):4.
〔7〕楊玉芳,孫健敏.心理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27).
〔8〕高覺敷.西方心理學史論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65-66.
〔9〕燕國材.理論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275.
〔責任編輯:史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