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分析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結合“輸出驅動假設”理論,就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出意見,以期為進一步推動我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輸出驅動假設 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 2013年新疆財經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因材施教,實施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研究”(教字【2013】5號)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16-01
目前,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以課堂為中心,對學生進行單項技能訓練。這種以培養學生輸入技能為主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既不能提高他們運用英語的實際能力,也不能激活他們所積累的知識,也違背了語言實際運用的真實性。因此,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也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本文借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理論對我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做出初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輸出驅動假設理論
1.輸出驅動假設
2008 年,文秋芳教授在《外語界》第2期發表了一篇題為《“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的文章,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后經反復思索,文秋芳教授對輸入和輸出的辯證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對輸入和輸出在不同階段所起的作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文秋芳教授認為,對于中級、中高級或高級外語學習者來說,輸出過程對其外語能力發展的驅動力比單純的輸入過程更大。如果沒有向外輸出的驅動,即使輸入的質量再高,最后的學習效率也是非常有限的。輸出是目標,又是促進輸入吸收的手段;以輸出為驅動,既能夠促進產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夠改進吸收輸入的效率。它既符合學生發展的需求,社會發展的需求,也符合學科發展的需求。
目前,我們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更多的是重輸入、輕輸出。老師“填鴨式”的對學生進行輸入,“要學生學”而不是“學生要學”。至于學生有沒有真正吸收,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有沒有提高則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恰恰是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關鍵所在。實施“輸出驅動假設”,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嘗試性改革,它為學習過程中的有效輸入和高效輸出提出了建設性的理論向導。
2.“輸出驅動假設”的合理性
從學生角度來說,很多學生感覺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并未收獲知識,對英語學習的“饑餓感”、“新鮮感”并未得到滿足,他們需要有“挑戰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大學里還是僅僅加強輸入,就不合理了。高校需擴大學生的表達性知識,應讓學生意識到他們要表達,就得學習更多知識。從職場角度來說,真正在前臺完成交際任務的是說、寫、譯的能力,而聽、讀能力只能作為語言后臺的支持者。從社會需求角度來說,很多工作都要求英語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輸出能力,用說、寫、譯的手段完成工作任務。因此,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輸出能力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
二、“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 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大體可分為以下四類:通用英語(EGP)、學術英語(EAP)、行業英語和學科英語。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四點: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各有三個等級: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每個等級還包括四個方面的能力要求:口頭表達、筆頭表達、口譯和筆譯。
2. 構建合理的“輸出驅動”課程體系
教育部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大學本科畢業生人數是245.5萬,其中報考研究生的人數為124.6萬,實際錄取人數為51萬。在這種趨勢下,可以說并不是所有學生都需要學習學術英語。所以,高校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去決定自己是選擇EGP還是EAP來學習。對于今后想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來說,選擇EAP課程是必要的,而對有些學生來說,則沒有那個必要。隨著社會各行各業對英語技能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外語學習“全能型超人”的神話正在被打破,英語使用者對英語技能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例如,英語編輯主要需要寫作技能,英語導游則主要需要口語技能。所以,外語學習者不必再為聽、說、讀、寫、譯能力發展不均衡而感到羞愧了。
3.采用靈活的“輸出驅動”教學方法
1)綜合技能法
在口頭表達能力方面,可以設計復述新聞、傳達報告等活動,讓學生邊聽(新聞、報告)邊記錄要點,最后復述出來;或者組織學生參加辯論,讓學生查閱相關文獻進行閱讀,然后寫成文字稿,參加辯論。在筆頭表達方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讀故事寫梗概,聽報告寫小結,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文件資料,提煉信息,列出要點,最后撰寫報告和小結。在口譯和筆譯的訓練方面,也可以讓學生聽或閱讀,進行記錄,最后再進行翻譯。
2)教師輔導漸減法
課堂上學生應該是主體,應承擔更多的責任;教師應發揮主導的作用,對于已經具備一定外語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生來說,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尋求知識盲點并以此激發其彌補知識盲點的欲望是調動這類學習者積極性的最好方法,因此,輸出氛圍的營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要讓學生在輸出過程中主動積極地發現自己的語言缺失,從而自覺產生彌補缺失、重構、內化知識體系的強烈愿望。因此,教師一定要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式給學生提供支持和幫助,想方設法挖掘學生的潛力,但是,這種幫助應該是逐漸減弱的。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啞巴英語”、“費時低效”等問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師在教學中重輸入輕輸出。“輸出驅動假設”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我們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以輸入為基礎,以輸出為驅動,有機結合輸入和輸出,以時代特色為背景,探討適合本校學生語言水平、專業特色和發展需求的課程設置新體系,努力實現百花齊放式的大學英語教學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文秋芳. 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 2) .
[2]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 6) .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張虎(1976-),男,新疆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