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中靜
摘要:中職校德育課堂教學改革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三貼近”原則,在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流程推進、教學過程實施、學習方式指導、利用學生資源、拓展教學時空、教學語言變換、學習評價改革等方面開展研究和實踐。
關鍵詞:中職校;德育課程教學;“三貼近”;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9-0074-04
一、教學目標設計多元化,貼近學生的全面發展
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拘泥于文本,偏重道德認知目標。當前的課程改革倡導的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綜合。德育課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立足于現實生活,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社會的需求,著重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內在素質。所以,德育課教學目標應該是引導學生更好地從偏重認知目標向“生活化”多維目標轉變。教學目標不應局限于道德知識的傳遞和行為方式的引導,更多地應傾向于知識技能、情感態度、過程方法、行為習慣等多個方面,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2]
情感態度目標:中職校德育課可將“引導學生學會關愛他人、富有同情心、責任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不斷積極進取”作為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行為習慣目標:培養中職生學習做人的道理。中職校德育課應引導學生在多元價值的沖突和矛盾中,做出合理的正確選擇,以適應價值多元化社會的需求。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做到文明禮貌、誠實守信,主動愛護環境,節約資源,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勞動習慣。
知識技能目標:人類從道德生活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系統道德知識與行為技能是職校生應掌握的精華,學生需要獲得、積累對自然、社會、自我等方面的知識、經驗和行為技能,進而養成良好德性。
德育課教學的多維目標,應結合當前的社會生活實際,針對中職德育大綱所要求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科學設定。
二、教學內容選擇日?;?,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
多年來的傳統,讓德育課形成了不折不扣忠實于教材的特點,而教材中的內容,往往脫離生活世界的鮮活、多彩;教材中選用的道德案例和道德人物,往往會站在成人的視角來分析問題。倡導“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教學原則,要求德育課教師從契合學生的興趣、需要、思想、情感,貼近他們的當下生活的視角來選擇教學內容。[3]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科書應是“動的、活的、真的、用的”,絕不應該是“靜的、死的、浮的、讀的”。[4]中職德育教材本應是引導學生融入社會、了解生活、自我完善的橋梁。這就要求德育課教師對現行教材進行加工提煉,包括對教學內容的充實、改造和重組,做到與時俱進;教材以外的德育資源更應成為德育課教師充分挖掘和利用的資源。[5]應當植根于學生真實的生活,注重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和開發德育資源,避免選擇事例的“高、大、全、純”,可參照“細、近、趣、真、實、新、奇”等原則,去篩選、補充和整合教學內容。
“細”,即要善于從細處、小處著手,于細小之處見真情,體現出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運用小事、學生身邊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在講解“恩格爾系數”時,可結合學生個體食物支出占其全部支出的總和來核算,并做出說明。這樣,每個學生都會有感觸,而不會覺得這僅僅是一個概念,知識點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了就不易遺忘。
“近”,就是從近處取材,從學生觸手可得的事例中找尋德育資源,把高大全的目標拉近,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其身心特點。如學校組織了為生病學生募捐活動、為汶川災區進行愛心募捐活動。此類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形成從小要為社會、為國家承擔一份責任、盡一份義務的意識。這樣能讓學生在助人中體會服務的快樂,在奉獻中養成無私的精神。學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則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做“知行統一”的人。
“趣”,指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資源。如上例中學生自己身邊的事情,自己的恩格爾系數,學生的興趣肯定會大大提高。
“真”,就是要選取職校生中的真實事例和人物,展示他們的真實感受。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討論考試焦慮問題時,可讓學生自己描述自己的經歷,以及自己的處理方法,然后教師再進行引導。
“實”,即在課堂中引入生活中的實物,或表征實物、實況、實景的音像媒體等。如在講解《職業道德與法律》時,可播放一段案例審查方面的錄像,通過鮮活的事例觸發學生的感受,引起他們的共鳴,對教學無疑是有幫助的。
“新”,即要盡量選取、補充發生在學生身邊或社會生活領域正在進行中的生活事件。如在講解《醫療和社會保障:普惠百姓》內容時,結合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政策、中職生免費就讀政策等,這些都是新近才出臺并正在實施的政策內容,而且與每一個學生息息相關,這往往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奇”,主要是利用中職生的愛幻想、喜創意的心理,有意識激發其好奇心,并與有關課題的教學內容相結合。如教學《預防一般違法行為》一課時,可放一段相關視頻,并讓學生自己當法官,來決定案例中人物的命運。這就會大大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實施開放式的教學流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傳統的德育教學的基本流程一般是從理清道德概念開始,遵循道德邏輯,進而得出道德結論。這樣的流程很完整,但其封閉性特質也非常明顯。
德育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其教學流程必須由封閉式轉向開放式,要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以學生的活動實踐為載體。在開放式的教學流程中,要以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更多地呈現貼近生活的事實,激發學生產生相應的問題意識。教學過程可以活動形式開展,即主要通過資料搜集和處理、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問題討論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呈現?;顒油瓿珊螅瑧幸庾R有目的地向課外生活實踐延伸。[6]如在《個人學習狀況和行為習慣及其改善》的課尾,安排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并與他人討論;在教學《科學消費,理財有道》的課尾,安排學生列舉自己的支出狀況并作一評價或與其他同學進行互評……這些都注重與生活實踐相聯系,有利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四、教學實施關注內在建構,貼近學生成長特點
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最關注的是道德結論的傳授,從而決定了課程實施的重心放在如何改善“注入”的技巧上。灌輸就成為諸多中職校德育課教師的首選。
依照貼近學生的德育課教學原則,對學生的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生發的感悟和體驗已成為教學的切入點和關注點。為此,德育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確定教學方式時首先要關注的應該是學生的主動參與和體驗。所以,德育課教學過程,應該是在學生的參與、體驗中促進其道德育養成的過程。只有做到德育實施重心的轉移,方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德性的養成;學生才能在德育課堂這一生命靈動和個性張揚的舞臺空間不斷生成、發展其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
五、變革學習指導方式,貼近學生的主體需求
傳統的德育課堂上,由于受到“走進文本”觀點的影響,教師往往采取聽受式的學法指導。學生被動地聽,機械地記。德育課程貼近學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主體的參與性需求應成為學習方式指導的主體,德育課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實施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指導學生從聽受學習向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討論式學習轉變,進而從根本上轉變學習方式。[7]
探究式學習,即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如教學《學禮儀,講文明》一課時,可讓學生開展調查,看看自己和周邊同學中有哪些文明和不文明行為。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探究不文明行為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克服不文明行為的做法。這樣的探究比讓學生記住知識點要來得更加深刻。
體驗式學習,即通過創造或創設具體場景或氛圍,來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并開展學習的方式。如教學《職業道德與法律》相關內容時,可由學生組建模擬法庭,設定好情境,由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驗式學習要比純理論的灌輸更能讓學生入腦入心。
討論式學習,即借助于問題討論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教學內容的一種學習方式。如教學《堅持內外因相結合,促進自身發展》一課時,讓大家討論“我中考沒考好,到底是老師、家長的原因,還是我自己的原因?”討論中,學生傾吐和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有的說“老師不喜歡我,我不想學習”,有的說“還是我自己沒努力,不能怪老師”等。接著,可引導學生對于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展開辯論,通過相互間思想的碰撞和互補,最終得出所要表達的觀點。
六、充分挖掘學生自身資源,貼近學生的自我體驗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最為寶貴的基礎性資源和生成性資源。學生的智慧,其已積累的自有知識經驗體系,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既是課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更是德育課教學發揮效果的基石。這就要求德育課教學務必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參照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依靠學生充分調動其內生的積極性。[8]如教學《常見的情緒困擾》時,讓學生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情緒,教師再引導他們進行分類,進而推進課的進一步展開。同時,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呈現出來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發表的觀點、建議、意見、產生的問題與爭論甚至是錯誤的回答等教學活動狀態,都可以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多得的生成性資源。如果德育課老師善于利用、整合這類資源,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進而促進學生良好德性的養成。
七、拓展教學時空,貼近社會實際
德育課教學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就要突破原來的剛性的教學時間和封閉的教學空間,跳出書本,走出教室,將學生的關注點由學校轉向社會,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效融合。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校、家庭和社區等都是可利用的寶貴的教育資源,努力為學生營造主動發展的空間,為他們提供生命活動和德性生長的舞臺。[9]名人故居、法庭、紀念館等場所都可以成德育的大課堂;參觀、調查、旁聽庭審、人文景點的義務講解等亦可以成為開展德育教學的有效形式。
八、使用對話式教學語言,貼近學生的現實感受
在傳統的德育課教學中,教師常常使用純邏輯性的表述和單向的獨白語言,始終固守講臺,通過“要怎樣”、“必須怎樣”和“不要怎樣”等居高臨下式的生硬的指令性語言來傳遞信息,但往往事與愿違,因為這校做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往往造成學生的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
在教學中應貫徹“三貼近”的原則,不僅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更要貼近學生的情感、體驗,了解學生的所感所悟。為此,德育課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對話式的語言形式,尊重每一位學生,讓教師的語言具有本真性、情感性、啟迪性和民主性。要與學生開展民主平等的對話,充分尊重學生。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問答式”教學,遵循的就是對話的的方式,即從意見對立中尋求矛盾,在矛盾中尋找新的意見,在歸納的基礎上形成對真理的表述。這對我們嘗試建議對話式教學語言是一個很好的激勵。教師要把學生當成生活中的伙伴,向他們敞開心扉,表達自己對人、對事的真實看法和感受,與學生共同感悟,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提要求,上綱上線,如此,方能在精神層面達成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同時,教師應讓自己的語言生動形象,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產生共鳴;同時教師要抱著對學生欣賞的態度與學生對話,貼近學生去提取具有學生特點的語言,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觸動學生的心弦。這樣的教學語言,使得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感受的過程,讓學生在相互的對話中獲得自主體驗,進而將道德規范內化為其內在的需求。[10]
九、運用發展性學習評價,貼近學生的成長歷程
甄別性評價一直是傳統德育課教學不易舍棄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一般采用的都是統一的試卷,通過統一的命題來權衡不同個體的道德認知狀況。要確立貼近學生的德育課教學理念,在評價方式上必須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將評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重視生活歷程,重視自身的體驗和感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健康成長,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為此,教學中,要注重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師生溝通與生生交流相結合;自評、互評、他評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相結合;成長成果評價與學生在參與各種活動過程中的情感、態度、意志品質、學習方法、創新意識、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評價相結合。以激勵為主導開展學生的評價,善于發現并肯定每一個體所取得的進步,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
現實是道德規范的源泉,生活是是學生生命充實與展現的過程,隨著德育課教學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原則的不斷貫徹實施,我們一定能夠能總結和創造出更多的有鮮活價值的經驗,德育一定能與學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任鐘印.西方近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美】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張建國.職業學校德育課程現狀與改革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2006(Z1).
[7]杜建忠.職業學校德育課“三貼近”實施策略探究[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
[8]劉寶民.中職德育課程改革的新突破[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4).
[9]吳自濤.五年制高職德育教學需要“三貼近”[J].現代醫藥衛生.2009(1).
[10]嚴文德.德育理論課教學要遵循“三貼近”原則[J].職業.2008(14).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