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濱
摘要:PDCA循環管理是建立質量體系和進行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環管理的四個階段環環相扣,螺旋上升。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計劃項目建設過程的申報立項、組織實施、監測督查、評估驗收四個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建設過程,與PDCA循環管理四個階段有異曲同工之處。應用PDCA循環管理,可使國示范校建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驟更加條理化、系統化、圖像化和科學化。
關鍵詞:國示范;PDCA循環管理;計劃;實施;檢查;處置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9-0078-03
一、PDCA循環管理及其對
“國示范”項目建設的借鑒價值
PDCA循環是由美國統計學家戴明博士提出來的,它反映了質量管理活動的規律。P(Plan)表示計劃;D(Do)表示實施;C(Check)表示檢查;A(Action)表示處置。PDCA循環是提高產品質量,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質量保證體系運轉的基本方式。見圖1。
從某種意義上說,管理就是確定任務目標,并通過PDCA循環實現預期目標。每一循環都圍繞著實現預期的目標,進行計劃、實施、檢查和處置活動,隨著對存在問題的解決和改進,在一次一次的滾動循環中逐步上升,不斷增強質量能力,不斷提高質量水平。每一個循環的四大職能活動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了質量管理的系統過程。[1]
“國示范”項目建設過程是申報立項——組織實施——監測督查——評估驗收,與PDCA循環管理過程計劃——實施——檢查——處置有異曲同工之處?!皣痉丁表椖拷ㄔO中的申報立項相當于PDCA循環管理中的計劃P(Plan),“國示范”項目建設中的組織實施相當于PDCA循環管理中的實施D(Do),“國示范”項目建設中的監測督查相當于PDCA循環管理中的檢查C(Check),“國示范”項目建設中的評估驗收相當于PDCA循環管理中的處置A(Action)。顯然,這是應用PDCA循環管理進行“國示范”項目建設大循環管理。
二、“國示范”項目建設中的P(Plan)階段
P階段即制訂計劃階段。計劃由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手段組成,計劃是一條“目標—手段鏈”。質量管理的計劃職能,包括確定質量目標和制訂實現質量目標的行動方案。質量計劃的嚴謹周密、經濟合理可行,是保證工作質量、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前提條件。[2]
“國示范”項目建設計劃包括《項目建設規劃方案》、《項目建設方案》、《建設任務書》。這些計劃方案是由“國示范”項目參與各方根據其在項目實施中所承擔的任務、責任范圍和質量目標,分別制訂重點支持專業建設計劃或特色項目建設計劃而形成的。
“國示范”項目通常設立創建辦公室,代表學校編制“國示范”項目建設規范方案;編制“國示范”項目建設中的建設背景與基礎、建設思路與目標、主要保障措施、經費預算、實施步驟,建設思路與目標包括主要問題、指導思想、基本思路、建設目標等,主要保障措施包括機構設立、保障機制、過程管理、經費保障等四部分;編制“國示范”項目建設任務書中的學?;厩闆r表、學?;厩闆r及項目進度情況表、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專業建設資金投入預算表、特色項目建設進度及資金投入預算表、資金投入預算匯總表;編制“國示范”項目實施管理辦法、“國示范”項目經費管理實施細則。
以上計劃方案制訂類似于建設單位制訂的工程項目質量計劃,包括確定和論證項目總體的質量目標,提出項目質量管理的組織、制度、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除“國示范”項目創建辦公室外,“國示范”項目建設中的重要參與方主要是3至5個重點支持專業建設項目組、1至2個特色項目組。根據“國示范”項目建設規劃方案,各項目組在明確各自建設目標的基礎上制訂重點支持專業建設計劃和特色項目建設計劃。
重點專業建設計劃、特色項目建設計劃包括建設目標、建設思路、預期效益等。其中需求論證包括產業背景、社會需求、專業定位、專業現狀等;建設內容包括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等;保障措施包括組織保障、制度保障、經費保障等。
重點支持專業建設項目組、特色項目組制訂的計劃類似于工程項目中設計方、供貨方和施工方,在明確各自質量目標的基礎上,制訂實施相應范圍質量管理的行動方案。兩者都須對其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行性、有效性、經濟合理性進行分析論證,并按照規定的程序與權限,經過審批后執行。
三、“國示范”項目建設中的D(Do)階段
D階段即實施階段,按照預定計劃,在實施的基礎上,努力實現預期目標的過程?!皣痉丁表椖糠桨负腿蝿諘朴喭瓿刹⑼ㄟ^教育行政部門等審定后就進入建設實施階段。
為保證建設質量或形成過程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在各項目活動實施前,要根據“國示范”項目建設方案和建設任務書進行行動方案的部署和交底。部署的重要方式是制訂實施手冊,將“國示范”項目任務書中的各項任務進行落實,進一步明確建設目標和建設內容,預設成果呈現,規定起止時間,落實建設團隊,分解資金預算。實施手冊制訂后,需要進行任務交底,首先是創建辦主任向各重點支持專業建設項目組和特色項目負責人進行任務交底,然后是各重點支持專業建設項目組和特色項目負責人向本項目組的子項目責任人進行任務交底。任務交底包括建設內容交底、操作技術交底、資金分配交底等。交底的目的主要是使項目負責人和子項目責任人明確方案、任務書的意圖和要求,掌握質量標準及其實現的程序與方法。
在建設策略上要推行“面上推進,點上突破”的戰略方針,面上推進就是要按任務書和實施手冊上的計劃安排,形成系列課題,全員啟動,全面推進,高質量完成規定任務。點上突破就是要在面上推進的基礎上,抓住重點項目建設,形成特色和亮點,如成立工作室和研發中心,進行產品開發、創新發明專利、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
在“國示范”項目建設實施過程中,要求各項目組嚴格執行建設方案和任務書,規范建設過程,把“國示范”項目建設的各項規定和安排落實到具體的資源配置和操作技術活動中去。配套系列工作表予以“國示范”項目建設實施過程的軟件支撐,如項目責任書、目標責任書、媒體宣傳統計一覽表等。
這一階段除按方案和任務書實施外,還須對過程進行測量,確保工作能夠按計劃進度實施。同時建立起數據采集,收集起過程的原始記錄和數據等項目文檔,拍攝專題短片,撰寫典型案例。
四、“國示范”項目建設中的C(Check)階段
C階段即檢查階段,確認實施方案是否達到了目標。方案是否有效、目標是否完成,需要進行效果檢查后才能得出結論。確認采取的對策后,對總結分析采集到的證據比較,完成情況同目標值進行比較,看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如果沒有出現預期的結果時,應確認是否嚴格按照計劃實施。如果是,就意味著對策失敗,要重新進行最佳方案的確定。[3]
“國示范”項目建設中的檢查與工程項目建設中的檢查有相似之處,主要有子項目責任人的自檢、各項目之間的互檢、各項目組的專檢、創建辦的抽檢、省國示范校項目建設質量監測指標體系數據監測、省教育廳等三部門的中期聯合評估、教育部等三部門的終期評估。檢查的目的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檢查是否執行了計劃的行動方案,實際條件是否發生了變化,不執行計劃的原因;二是檢查計劃執行的結果,即產生的質量是否達到標準的要求,對此進行確認和評價。檢查的內容主要有建設目標的達成度創新點、示范點等。
檢查過程中需要有相關的制度約束。檢查制度有“國示范”項目實施管理制度,“國示范”項目建設質量自檢、互檢、專檢、抽檢制度,“國示范”項目建設現場督查制度等。配套系列工作表予以“國示范”項目檢查評估的軟件支撐,如“國示范”項目建設資金使用檢查表、統計表、分類表、“國示范”項目成果評估表、“國示范”建設計劃檢查驗收評價表等。
五、“國示范”項目建設中的A(Action)階段
A階段即處置階段,是解決存在問題、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的階段。對于質量監控所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糾正,保持建設質量形成過程的受控狀態。[4]
“國示范”項目建設過程中的處置分為糾偏和預防改進兩個方面。前者是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當前的進度偏差、質量問題;后者是將目前進度和質量狀況信息反饋到“國示范”創建辦等管理部門,反思問題癥結或計劃時的不周,確定改進目標和措施,為今后類似進度和質量問題的預防提供借鑒。
筆者所在學校“國示范”項目建設工程中采取的處置辦法有建設進度調整、建設資金調整、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等。對已被實踐證明有成效的項目成果,要進行成果評估鑒定,形成工作經驗模式,并加以推廣輻射,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PDCA循環作為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僅適用于整個“國示范”項目建設,也適用于項目建設中的各個階段,還適用于各項目組、各項目、各建設團隊以至個人。如在申報立項階段,編制“國示范”項目建設方案和任務書時,要經過調研、編制、上報、復核、反饋、修改,再上報、再審核、再反饋、再修改等三次循環過程,最終得到了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辦公廳等三部門組織的專家認可,予以項目建設。
“國示范”項目中各單位、各環節都有自己的PDCA循環,層層循環,形成大環套小環,圍繞著“國示范”項目總目標朝著同一方向轉動。PDCA每循環一次,就解決一部分問題,取得一部分項目成果,建設工作就前進一步,建設水平就提高一步。每通過一次PDCA循環,都要進行總結,提出新目標,再進行第二次PDCA循環,確保“國示范”項目建設的成效和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2][4]丁士昭.建筑工程項目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3]李瑞丹.創新過程PDCA循環運用初探[J].標準科學,2009(5).
(責任編輯:曹鴻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