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收錄了大量的古詩、詞及現代詩歌,這些詩歌包含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詞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學好這些詩歌是小學生了解語文中的深厚文化,學會品讀詩歌的基礎。本文以小學語文中的詩歌教學為研究對象,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 對詩歌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提高詩歌教學效果的有關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審美能力 語文基礎 詩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70-01
詩歌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詩歌凝結了我國古人的智慧,每一首詩歌都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詩歌,經過了教育者的精挑細選,非常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長期以來,教師一直延續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對詩歌教學比較重視,但是教學方式缺乏新意,已經不適合現代兒童對學習的需求。因此,必須改進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方法,使之適應實際教學的需要。
一、詩歌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重要作用
小學階段是奠定學生語文基礎的重要階段,而古詩和詞顯然是學生學習的最好題材。通過詩歌的學習,學生不但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藝術審美力。小學階段,學生的世界觀逐漸形成,詩歌可以引導學生去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發現生活的美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觀察力得到了鍛煉,想象力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思維被開發和拓展。
語文教材中詩歌是我國詩歌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兼具古詩的高雅和現代兒童詩歌的通俗,展現了不同的藝術美感。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同時可以利用教材作為載體,(以及)培養學生審美的眼光及審美能力的地方。兒童在詩歌中可以感受希望、愉悅、憂愁等各種情感,從而帶領兒童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詩歌獨特的情趣,這也正是詩歌的魅力所在。隨著學生不斷的學習語文知識,逐漸積累了一定語文知識基礎,他們就能徜徉在詩歌的世界里,自由的探索詩歌的藝術內涵,從而建立起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提高詩歌教學效果的有關措施
(一)利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領悟古詩意境
意境是學生學習古詩的鑰匙,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語文基礎有限,往往很難理解古詩的意境。教師不能只注重教授古詩的字面意思,還要重視學生對意境的領會。古詩具有字數少、對仗工整、意境深遠等特點,這也恰好成為了小學生領會古詩意境的障礙,在低年級學生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表現的更為明顯。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深處,掌握詩歌的精髓,領悟到詩歌的意境[1]。
在日常教學時,教師可以講情境教學法用于較難理解的古詩、詞授課中,例如教師在講授五年級下冊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就可以應用情境教學法。教師要事先設計好一個教學情境,然后在課下組織同學一起布置情境,并將詞中所表現出的農村生活場景以課堂短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教師要為學生安排角色,指導他們進行排練,選擇一段較為抒情的音樂作為短劇的背景音樂。可用彩紙做出小草、小河、太陽等景物,并要同學自己提供一些道具。
正式演出時,教師不要干預學生,讓學生依靠自己的理解演繹人物。學生演完后,教師要積極評價學生的表演,并詢問:“大家覺得這首詞所表達的情感是什么樣的?”學生們爭先恐后的舉手回答問題,教師要總結學生的答案,并給予適當的補充,彌補學生答案的不足。
在構造出的情境中,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了詩詞的熏陶,對人物有了深層次的認識,理解了作者的主觀情感,進而領悟到詩詞的意境。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結合的方式進行詩歌教學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熟讀文章,就自然會領會其中的道理[2]。古人生活的文化環境與現代人差異巨大,古人對字、詞的意義理解也與現代學生完全不同,古人可以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 ,熟讀而理解通篇文章的意思,但是現代學生很難做到。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強調詩歌的誦讀,然后在每一次背誦中,學生逐漸深入理解了詩歌內容,最后了解了這首詩的涵義。但是,如何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較為抽象的詩歌呢?
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的詩歌內容,轉變為直觀的感受,或者引導學生將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一種思維[3]。例如,在教授《絕句》這首詩時,可以采用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師要根據詩歌內容和意境制成PPT文件,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播放。PPT文件配有與之相符的背景音樂。課堂上,教師播放PPT文件,學生體會到作者描述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是怎樣一種情景,并自己主動的思考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PPT文件播放完后,教師要提問“哪個同學可以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詩中的場景?”學生在視覺、聽覺的刺激下,對詩中場景記憶深刻,于是(能夠)踴躍舉手回答問題。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古詩,并開始了對古詩內容的思考和探索,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講授詩歌創作的內容,鼓勵學生自己創作詩歌
鼓勵詩歌學生進行詩歌創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對詩歌的掌握能力,學生只要能創作出詩歌,哪怕是很簡單的詩歌,就說明他已經理解了詩歌的結構、形式、情感表達等內容,實現了對詩歌的全面掌握[4]。要學生進行詩歌創作,首先要激發學生創作詩歌的熱情,教師從正面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嘗試;然后,以典型的詩歌為模本,向學生介紹詩歌創作的要點和難點,并進行一些訓練;最后,給定題目,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在教師的激勵下,學生對詩歌創作進行探索,并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詩歌的能力。
小學階段,教材中列出的詩歌比較有限,教師應該在課后選擇一些擴展讀物,選擇一些適合學生的詩歌,引導學生閱讀并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拓展詩歌學習的內容范圍。總之,小學階段,要盡量選擇樸實易懂、寓意深遠的名篇佳作供學生學習,讓學生從小就建立起對詩歌、對中國文學的濃厚興趣,從而夯實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促進其成為推動我國國學熱潮發展的新生力量。
參考文獻:
[1]周維杰,曹丹.語文教學研究方法三題—以“是英語難學還是漢語難學”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115-124.
[2]劉川民.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方向——學習于根元先生《應用語言學前沿問題》有感[J]. 文化學刊. 2012(10):115-118.
[3]郝平.大力促進應用語言學發展,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貢獻——在第三屆語言與國家高層論壇暨第二屆全國應用語言學系主任(所長)論壇上的講話[J]. 語言文字應用. 2012(10):24-28.
[4]徐永杰.怎樣加強職高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時效性[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2(01):143.
作者簡介:
傅彩琴(1978.11-)女,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人,小學一級,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