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劉
【摘要】 本文在概述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含義、特點基礎上,從創設問題情境、建立知識模型及解釋與應用三個角度,探析了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應用實施問題,以期對促進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 新課改;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應用
所謂探究式教學,是指在教師參與指導下,學生在類似于現實生活或者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在一種發現、發明、探索的心理動機驅使下,主動尋求新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分析、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問題”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問題,也可以是經過教師精心準備、策劃的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能夠體驗到一種“科學方法”的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新課程改革大力號召基礎教育應用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探索創精神. 探究式教學作為新型教學模式的一種,在基礎教育的小學數學中卻很少有老師愿意使用. 筆者認為,探究式教學理論的實踐化和原理的具體化程度不夠是其不能得到有效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本文欲從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角度深入探析探究式教學應用問題.
一、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概述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從其名稱上就可以看出其具有“探究”特點,探究是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根本特征. 但要想保證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建立在準確把握小學生認知心理等身心發展規律和深刻認識數學知識、內容特點等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同樣離不開“教師指導”,是一種“教師指導”下的“探究”教學.
1. “探究”的根本特征
數學是“真理”的一種體現,但這種“真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同樣是一種不斷的被推翻、被證實的過程,將小學數學教學理解為一種師生的相互合作,理解為一種共同構建數學知識與意義的過程,將觀察、操作、猜想、歸納和推理等活動作為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習的重要環節. 這樣的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學生成為建構知識、驗證知識的主體,自主建構過程中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風格;讓學生體會數學“真理”產生的“探究”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更好地掌握與應用知識.
2. 過程離不開教師指導
要想保證探究式教學的有效性,就必建立在準確把握小學身心發展規律、特點的基礎上. 已有研究表明,小學生(7~12歲)的認知發展水平處于一種前運算和運算階段,這一時期的小學生正是從表象性思維向概念性思維過渡時期,外部行為活動開始逐步轉化為內部心理運演,即所謂的心理上的內部組合、對應和分類等,這一時期教師的作用很關鍵:要求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活動支撐,另一方面要為他們的思維加工活動提供時間、空間,特別是指導與引導,是真正體現教學智慧的時刻.
二、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應用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要想在教學實踐中得以順利應用,都離不開一套具體的操作程序.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亦是如此,依據《新課標》要求可以將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基本程序概括為:創設問題情境、建立知識模型及解釋與應用.
1. 創設問題情境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實際上就是創設“問題”,問題始終是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可以說沒有問題也就無所謂探究.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核心同樣在于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為了更好地吸引、引導學生關注某個知識、內容,而精心設置懸念、沖突、矛盾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刺激學生,激發學生的關注與學習興趣,但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還不能或者還不知道如何解釋、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通過一番努力學習新的知識,才能解決,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 如在使用探究式教學講授“梯形面積計算”知識點時,在教學導入階段可以聯系學生身邊熟悉的例子,來創設一個可以激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利用多媒體來顯示校園內的一個梯形的花壇,標出花壇的上下底長及高等數據,讓學生來計算花壇的面積. 面對該種情況,多數學生會表現出束手無策,這時教師點出可以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就是“梯形面積公式”的運用,引導學生探究何為“梯形面積公式”,成功創設情境.
2. 建立知識模型
所謂建立知識模型,就是要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知識運用角度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模式. 建立知識模型是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關鍵階段,其本質上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分析、思考之前的誘發性問題情境,主動嘗試解決問題,大體可以概括為三個步驟,分別是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和模型建構. 如前所述的“梯形面積計算”問題,在教師揭示了問題解決的關鍵知識“梯形面積公式”后,因勢利導讓學生自主探索何為“梯形面積公式”;教師在發現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存在困難后,可以有意識的將學生分成小組,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解決不同學生對“梯形面積公式”的理解困難,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在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梯形面積公式”后,教師要適當地進行啟發、點撥,使學生在腦中建立“梯形面積計算”雛形,完成模型建構.
3. 解釋與應用
解釋與應用階段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學以致用. 在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提煉數學問題,主動建立數學模型,引導學生主動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用數學的能力. 如上述“梯形面積計算”教學中,在學生能夠初步了解“公式”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向解決實際問題方向思考,讓學生主動思考“梯形面積公式”與花壇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嘗試利用“梯形面積公式”來解決上課之初提出的花壇面積問題,并在教師的幫助下最終解決花壇面積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用數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杜銳.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4(18).
[2]吳海珠.小學數學探究合作教學的幾點新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4(11).
[3]劉坤.略論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創新[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