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久兵 邵國榮
摘 要 網絡危機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危機,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應對能力。地方政府應建立網絡危機預警機制,樹立危機公關意識,成立網絡危機應對部門,掌握話語權,采取行之有效的危機傳播策略,化解危機提升政府的形象。
關鍵詞 網絡危機 應對策略 政府形象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由于網絡危機傳播及時,廣泛,給予政府應對時間及其短暫。而經過傳統媒體大肆報道或者炒作洗禮,地方政府往往視網絡危機為洪水猛獸,不愿意第一時間進行積極回應。這種情況直接導致的是主流媒體、主體輿論失去話語權。地方政府進行危機處置程序中,一般的操作流程是成立工作小組對政府本身負責處理事件本身及后續跟進。地方政府一般由黨委宣傳部負責組織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的記者采訪會進行采訪。但是采訪的成稿并不能馬上發出,而是要上報。上級有關部門會根據這一事件的性質、影響,加以綜合考慮進行審稿,決定是否可以刊發。地方政府進行危機處置程序復雜,消耗時間比較長,難以及時應對。面對網絡危機的特點和現狀,地方政府在應對網絡危機的過程中,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地方政府應該優化政府職能,建立應對網絡危機的預警機制
對于傳統媒體審查制度有其嚴謹、慎重的一面。但是對于新媒體的報道不能向處理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制度一樣。網絡危機傳播范圍之廣、速度之快、破壞之大,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處理危機的能力要求。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于網絡關注的力度,結合已經發生的網絡危機處理的成功經驗,建立科學、嚴謹、完整、立體的預警機制。完整有效的預警機制能夠在網絡危機發生時,完美應對危機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給予大眾信心,降低其不安全感。強化政府公信力和權威,營造敢于負責的政府形象。預警機制的建設要合理、有效,能夠保障在最短的時間內,摸清情況,做出決策,對大眾有個交代。
(2)地方政府應該樹立危機公關意識
地方政府樹立危機公關意識十分必要。在新媒體的沖擊之下,政府部門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網絡影響力的波及。面對網絡危機的出現,要敢于面對,敢于回應,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這樣會大大降低地方政府處理網絡危機的成本。政府各級領導尤其是主要負責領導要有網絡危機意識,一旦出現網絡危機情況,立即采取措施,查明情況,及時公布真相,阻止謠言的蔓延和傳播。有必要的時候,主要負責人應該親自向公眾說明事實,澄清情況,緊急狀態下,要迅速召開領導集體辦公會,商討問題的對策,及時拿出方案,防止事態的擴大,把事情的影響降到最低。
(3)地方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應對網絡危機部門
目前我國政府處理類似危機公關的的部門主要是成立臨時性的工作小組牽頭,政府的各個部門相互協調和配合。與國外的危機公關處理相比,危機管理體制并不是嚴密有組織性的。過于松散的領導不能在網絡危機發生之時及時應對。在地方政府之中,成立專門的政府網絡公關職能機構,積極應對突發的網絡事件。同時機構的專業化也應該加速專業公關人員的培養。一個冷靜、合格、專業的政府網絡危機公關人員,可以再應對網絡危機后續的公關危機之中發揮巨大作用。在面對網絡危機及后續公關危機時,可以增強政府戰勝網絡危機必勝的信心。并且將這種必勝的信心傳遞給受網絡危機影響的公眾。提高政府應對處理危機公關的效率,將網絡危機的破壞性降低到合理范圍內。
(4)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樹立良好的網絡口碑
政府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非常重要。政府也可以根據各種軟件提供的網絡服務,建立起完整的信息搜集、監測系統,提前收集監督輿情信息。政府同時要誠信,樹立良好的網絡口碑。政府要及時發布民眾關心的信息,按照信息公開條例及時進行公開,以免群眾猜測。通過新聞發布等形式,豐富網絡信息內容,給相關事件增加可信度,提升政府的整體形象,對于負面信息,也應該及時處理,以免帶來不必要的猜測和不信任。
(5)地方政府在應對網絡危機的實際操作中,理應加強對話語權的爭奪
除了利用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加以報道解釋說明,同時也應該加強對新媒體的運用。對網絡傳媒加以利用,在網絡危機發生的陣地,第一時間給予說明,降低公眾的不信任感。同時完善電子政務建設,與公眾展開對話,加強互動性。實行網絡負責制,除了電視問政,也展開網絡問政。力爭將網絡危機從源頭上掐斷。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保證維護安全的互聯網運行秩序。
參考文獻
[1] 楊軍.危機傳播中意見領袖與政府博弈研究[J].理論與改革, 2013(2).
[2] 遲準,王昌偉等.網絡危機信息傳播仿真研究——基于政府干預的傳播[J].情報雜志 2012(11).